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后期浙东观察使司建制的演变

唐代后期浙东观察使司建制的演变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迄唐末,都督府建制并无具体而明确的撤销时间,始终存在。与此同时,节度使均兼任管内观察处置使,行使监察权力,这也导致监察区与行政区的重叠。在唐后期,都督府作为行政建制虽未被废除,但其主导地位被节度使司侵夺。浙东节度使兼任越府都督。唐代宗大历五年,改置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司,管州如故。唐德宗贞元三年,复置浙东观察司。皆以“囗囗军”作其专名,成为该时期方镇建制的显著特征。

安史之乱后,伴随着军事活动频繁的形势,军管体制——节度使司制成为地方主要的高层管理体制,其管区也就成为高级行政区。都督府,虽然名义上照旧存在,但其主导地位已被节度司占据;都督成为节度使的兼职之一,因而已非主要权力机构。迄唐末,都督府建制并无具体而明确的撤销时间,始终存在。

由于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的突发,节度司建制在很短时间内推广至内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三月,唐朝在“山南东道、河南、淮南、江南皆置节度使”(22)。于是乎,唐朝的腹地(包括河北、河南、淮南、山南、江南、以及河东与关内的南部)皆遍置节度使司建制。军管体制的推广,本意是适应战时形势的需要,但因叛乱历时七八年之久,遂使之延袭下来。那时的人们习称之为“节镇”“方镇”或“使司”。随着节镇体制遍布于内地和节度使兼任都督府都督之职(原无都督府建制之处,则无此兼职),开始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其管区就具军事区和行政区双重性质。与此同时,节度使均兼任管内观察处置使,行使监察权力,这也导致监察区与行政区的重叠。

于是,我们就看到唐后期地方管理体制又向过度集权化转变。凡出任节度使者(包括观察、都防御、都团练、经略等使)必兼秉军事、行政、监察、财经、运输诸大权,即节度、都督、观察、度支、转运诸使职必集于一人之身。在唐后期,都督府作为行政建制虽未被废除,但其主导地位被节度使司侵夺。

唐后期的地方高层行政区划及管理实体——节度司建制的发展可分作两个阶段:至德元年至元和八年(756—813)为第一个阶段,共58年。元和九年至昭宗兴化三年(814—900)为第二阶段,约87年。至于天复元年至天佑四年(901—907)的7年,唐朝已面临灭亡,其实体不足代表一个时代的制度,本文从略。

依据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参以其他史篇,可知截止元和八年(813)江南地域的节度司级建制单位大致是8个。(23)其中:

浙东观察使司,专名,别称:浙江东道、义胜军、威胜军、镇东军。

始置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初称浙江东道节度使司,治越州(今浙江绍兴市)。浙东节度使兼任越府都督。使司管越、睦、衢、婺、台、明、处(括)、温八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改置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司,管州如故。大历十四年至贞元二年间(779—786),撤销浙东观察司,以八州改隶浙西观察司。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复置浙东观察司。而以睦州改隶浙西。迄元和八年(813),管七州——越、婺、衢、明、台、处、温诸州,总领38县。(24)

在节度司政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元和九年迄光化三年(814—900)间,方镇的建制数量继续增加。

让我们先把年代标尺锁定在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对之做一番考察。研究表明:在第二个阶段,节度司级政区的数量较前增长;其管区则较前缩小;其名称较前更趋统一。皆以“囗囗军”作其专名,成为该时期方镇建制的显著特征。迄9世纪末,江南地域共存在9个方镇。其中,镇东军节度司(浙东)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改浙东观察司为“义胜军节度”司。光启三年(887),再度更名“威胜军节度”司。唐昭宗乾宁三年(896),三度改名“镇东军节度”司,仍治越州(今浙江绍兴)。迄光化三年(900),其管区仍包括浙东7州:越、婺、衢、明、台、处、温。(25)

顺便叙及镇海军节度司(浙西)。唐大和九年(835),改浙西观察司为“镇海军节度”司,仍治苏州。大中十二至十三年(858—859)、咸通三年至八年(862—867),两置两废。咸通十一年(870),第三度置镇海军节度司。唐昭宗景福二年(893),镇海军节度司迁治杭州(今杭州市)。迄光化三年,仍管杭、睦、湖、苏、常、润6州。(26)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国的最高统治者钱鏐以杭州作为其统治中心,实施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工程。此后,扼处钱塘江(富春江入海口河段)的杭州城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取代越州城而发展为浙江地区的中心城市。

但是,越州城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历史文化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