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得失寸心知

得失寸心知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文的根本在论。论文,不是小说,不是诗歌,过多的修饰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它重在论,重在说理,重在宣传自己的看法主张以说服他人。以上四点,是就一般论文写作而言的。并不是雄文长论就有价值,而小文短论就没有价值。所谓“小”,主要是谓其篇幅的短小,或涉及问题的范围较小。然而,短小的论文既能写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悟出生活的“小”哲理;亦能笔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论出治国安民的大道理。

《顺德一中德胜学校教研通讯》在建校十周年之际创刊,为德胜学校老师开辟了一块自由耕种的科研园地。这对德胜学校老师,尤其是青年老师来说,实在是功德无量的一件好事。若干年后回头看这一举措,我以为它的作用一定会更为明显。

办刊的目的,《创刊词》中说得非常明白,“以宣传教育教学新理念,总结德胜学校教育教学新经验,激励德胜学校教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以及科研水平,推动德胜学校教育教学新发展为宗旨”。换言之,就是推动教研,打造名师,创办名校

基于这个话题,我想就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问题谈几点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一、老师应写也能写论文

中学老师,很忙,无须多言;中学老师,很累,毫无疑问。中学老师,要不要写论文,能不能写论文,说实在话,就有点见仁见智了。

依我之见,中学老师不但要写教育教学论文,而且也能写好教育教学论文。那是因为写论文实际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或发现的问题,就是总结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将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这不仅有利工作的改进,有利个人成长,也有利学校内涵的提升和发展。

善于搞研究的老师不一定是优秀教师;但,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善于搞研究的教师。我向来认为,作为一个老师,其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研不分,教研难分。教育教学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而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教育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乃至成名,实际上是在研究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又在教育教学中提高研究水平,并在教学教研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渐成名成家。放眼中国学界那些已经成名和正在成名的老师,以我有限的见识看,似无例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为铁律,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终有被社会淘汰的一天。这不是危言耸听。一个人生活于这个社会,应该有些忧患意识。

另一个问题是,中学老师常年拘泥于教材与教参,束缚于应试和分数,有没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与能力?我是这样想的:大凡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的中学教师,应该具备这种“武功”。中学老师既能舌耕站稳站亮讲坛,也就能笔耕站好站亮论坛。关键在于坚持。只要坚持,总能从零起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总会有所成绩的。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并非痴人妄语。不过,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兴趣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缺少这两条,即使具备水平与能力,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武功”消尽以致泯然众人矣。数十年来,我虽然深憾自己学问功力浅薄、学科领域见识有限,但我不缺思辨问题的兴趣和舞文弄墨的喜好。所以,总结自己大半辈子耕读人生,能够写一些长文短论,无它,唯在得益“勤”与“好”两字而已。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是有其道理的。

话又说回来,当前的现实是:中学老师证明自身价值的,主要在于辅导中考(或高考)分数的多与寡,而不是发表论文的质与量。与大学教师相比,论文写作毕竟没有现实压力,所以,从学校层面施加一定的压力,提供一定的物质与精神的支持,以启动老师自身的潜力和内需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怎样的论文才有价值

怎样的论文才有点价值?以我的认知水平看,观点新、材料实、结构严、语言精,四者有机结合,这样的论文就可以说是有点价值。

观点新。就是有新的见解。当然是一家之说,不一定科学,不一定正确。如果要求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科学的,那就是苛求,实际就是叫人别写论文了。但也绝不是老生常谈,人云亦云,陈词滥调;也不是野狐论道,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这两条最关键。论文的根本在论。没有论,没有新的观点,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论文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这样的论文即使文辞写得再华美也难以得到社会承认。张玮老师在《如何理解有理数》一文中认为,“北师大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在无理数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出现之前就提出估算要求,时间过早,难度过高,内容设计也不符合推导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值得商榷。”这就是研究教材后得出的新观点。正是这一新观点,使论文有点价值。至于是否真的“值得商榷”?我是外行,没有发言权。而内行们的看法如何,也许见仁见智。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材料实。就是说切实掌握了别人未掌握的,或者别人虽然掌握但未曾用过的事实、数据、信息,或者虽然是别人用过的数据、事实、信息,却能从新的角度用出新意。如研究经济发达地区民办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成长规律,那就至少要解剖一两只麻雀,就一两个班学生三年来学习(包括学科成绩、心理素质、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兴趣爱好等)、生活、家庭、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数据,全方位跟踪调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进行条分缕析,归纳综合,方可得出结论。否则,只能是闭门造车,没有多大价值。再如写大良交通方面的论文,如果没有掌握大良城区各个交通瓶颈的车流、人流的数量、速度及不同时间的变化等确切数据,等于无米之炊,再巧的媳妇只能是望锅兴叹。

结构严。实际是说论文内部结构紧严,逻辑性强。具体来说,能将新的材料围绕中心论点,巧妙安排,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论证,尽可能使中心论点能自圆其说。唐朝人说“凡作文之道,构思为先,亟将用心,不可偏执”是很有道理的。

语言精。就是语言通顺、简洁、朴实、准确,没有废话。论文,不是小说,不是诗歌,过多的修饰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它重在论,重在说理,重在宣传自己的看法主张以说服他人。因而,遣词造句是否华美并不是主要的,而通顺、生动、简洁、朴实、准确,没有废话,使人明理,让人接受则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形容词、副词的运用,特别要谨慎。胡乱堆砌形容词,信手滥用副词,是论文之大忌。

以上四点,是就一般论文写作而言的。实际上,我们老师搞教研写论文,更多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或发现的大大小小问题,把问题解决了,事情说清楚了,论文也就写出来了。不一定需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也不一定需要什么高深理论,逻辑的力量有时也是可行的。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不怕“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并不是雄文长论就有价值,而小文短论就没有价值。世上本无“小论文”之说。所谓“小”,主要是谓其篇幅的短小,或涉及问题的范围较小。然而,短小的论文既能写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悟出生活的“小”哲理;亦能笔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论出治国安民的大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论文不一定小。如《劝学》,包括标点符号(下同)共三百六十来字,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师说》,共五百五十余字,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看法;《六国论》,共六百六十字,总结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的历史教训。这是古人的例子,说的是文言文,恐怕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以今人而言,我以为最典型的是毛主席的短篇论文。如《为人民服务》,说的是通俗的大白话,只有七百多个字,就说明了共产党的宗旨;《纪念白求恩》,也不过九百字左右,讲清了做一个共产党员和做一个高尚的人的道理。以上所列,从字数多少看,无不是短文小文。而从涉及的问题论及的道理来看,又无不是“长”文雄文。所以,我说,小论文真的小吗?不一定小。正因为如此,我们切不可因“小”而等闲视之。刘慧文老师的《不要用名著束缚了学生》,文章不长,一千二百余字,却说清楚了“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一定要从兴趣做起。不要用名著束缚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名著”的道理。我就觉得很好,很有价值。

中学老师,教学任务重,中(高)考压力大,没有大学老师那样宽松的时间和相对优越的学术研究条件,因此,一般情况下选择一些大题做鸿篇巨制不仅是为难自己,也是不够现实的。我主张,选题尽可能小些,“豆腐块”文章也乐于去写才好。

三、论文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选好课题。选好题就成功了一半。我们的教学,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摆在面前,甚至你不去找它,它也会找你。所以,只要是在真正用心思教学,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行。有心,就会有仔细观察,就会有问题发现;有问题发现就有问题思考;有问题思考,就会有课题研究,而有课题研究,当然就可能会有教研成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问题即课题。要有这个认识。大凡教学中涉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纳入教学研究的视野范围,都可以成为论文撰写的题目。虽然如此,选题仍然要注意三条:一是相对熟悉。如果不相对熟悉,不真切地了解,这个选题不仅选不好,且难以为继;二是有兴趣。没有兴趣,当作一种任务而又缺乏压力,即使选好题,也会雷大雨细,虎头蛇尾,在明日复明日的蹉跎中消失于无形;三是有一定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吴志盛《谈谈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陈曼英《网络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之整合》,在我看来,一个谈“衔接”,一个说“整合”,从选题角度看就很有意义。就德胜学校目前情况看,我觉得在经济发达地区民办学校这个前提下,有几个问题很有价值、很值得研究。如应试教育(升学分数)与素质教育(未来发展)的关系、初中生个体差异及成长规律、教师的素质要求、级组管理与科组管理的协调统一、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等。希望有志者花力气进行研究探索。

以上是从宏观上面说的,具体而言,究竟如何选题,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去寻找:

教材。首先,教材也是人写的,只要是人写的,就有可能有问题。因此,不能将教材当作经典,字字是箴言。教参就更不用多说;其次,教材更新过快。改革时代的教改是较为时尚的事,与此相适应,教材变动也较为频繁。正因为教材更新过快,由于编写的匆忙而影响质量也就难免。新课改了,教材版本更为不一。硬伤、软伤难以避免。费解、难解、无解的问题大把的存在,这都需要研究,也给教学研究提供了诸多的题目。以我的经验看,教材问题大致出现于材料选择、文字表述、价值取向、观点结论等等。杨元的《不放过细节小“光”也能发光》,还有全仁经《创设思辨课堂 力求高效教学》在这方面就有些尝试。值得借鉴。

教化。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化功能,渗透德育,实在是个大学问。可以说,教书育人,二者不可分割。每一堂课,都蕴涵着引人向善、处世做人的教育。不论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概无例外。而班级工作、团队工作更是论文选题的丰产区。习学秀《“不管而治”的班级管理》和王志勇《用师爱营造“心”的港湾》两文在这方面,颇有心得。

试题。现今社会,中(高)考是中学压倒一切的任务。人人都知道唯分数是求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只要是中学教师,谁也摆脱不了分数囚笼的束缚。从这个意义看,中(高)考研究、试题研究有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和社会认可度。可以说,这是一块可穷毕生精力开垦的宝地。蔡九红《落实考点促思启智升华感知》、刘雷《实基础重细节严格式》等几位老师的论文就是中考辅导的总结。本期刊发的冯少娟老师的《2004—2011佛山中考英语试题的分析》,对近八年佛山中考英语试题进行全方位的梳理研究,就这点言,堪称德胜学校开先河者。

教法。初中教学,虽然不是小学教学,要特别讲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但也不是高中教学,更不是大学教学,在传道授业解惑问题上,灵巧管用的教法学法依然值得特别的重视。胡华生《以生为本狠抓三头》、刘浩《玩味细节小事放大》、谢静《大胆割爱突出重点》、刘蕾《概念教学最需准确》几篇文章就是以教法学法为研究对象的。

其次是拟好题目。题目又叫标题,必须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一半”。这种说法未必能够较真,但是题目好坏其影响重大却是无法怀疑的。选好课题跟拟好题目,这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前者决定了后者,后者体现了前者。但是,这两者毕竟有区别而不是一回事。如“板书问题”,这一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宽,是为课题;而邱必钦《浓缩的是精华展示的是精品——小议教学中板书的功能和作用》、杨小梅《随心所欲用好板书》,从不同角度切入,对某一点进行具体的行文论证,这就是标题。可见,同一课题可以是若干个标题。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准确”、“精炼”。所谓准确,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常见毛病有:一是过于笼统。如本来研究的是初一新生预习习惯问题,而用的题目则是“初中生问题研究”。这就是头大身小;二是题不扣文,外延和内涵的运用不恰当。如“对城镇学生的护理与接送安全问题的研究”,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学生”,其外延可能是大学生,也可以是指高中学生、初中生、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小朋友,然而正常的大学生、中学生不是需要护理和家长接送的学生,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学生”,其外延不当。

所谓精炼,指用字宜短不宜长,尽量用短句而不用长句。如“师说”、“劝学”、“说‘后生可畏’”。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而言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如谢大海《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顺德一中德胜学校未来十年发展的思考》、夏钦丽《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以观鸟活动校本课程为例》即是。

再次是拟纲行文。论题拟定,下一步的工作是列好提纲,动手写作。拟列提纲并不是什么神神秘秘的事。依我看,就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打圈圈,整理写作的逻辑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层层展开。下面以冯少娟《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为例,对其写作的逻辑思路加以扼要的分析。可以说,这篇文章虽然在理论深度上还有待于继续研究,但作为一个中学老师的教学论文,我以为是观点鲜明,条理清楚,逻辑结构严密的。行文并不华丽但很简洁,还是值得学习。其结构是:

第一部分是总说,亮明观点:

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这是千百年来教学手段的重大突破。给课堂容量的增加和教学效益的提高,无疑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运用得当,可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一年来,我听过许多节运用多媒体英语教学的课,反复揣摩,觉得有话要说。

第二部分是问题。归纳为四点,即舍本求末,主次颠倒;眼花缭乱,适得其反;程序教学,灵活性差;人机对话,交流缺失。行文对此条分缕析,逐次展开。

第三部分是对策。针对多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即端正三个认识、遵循五大原则、从三个实际出发。行文亦是逐一展开。

最后一部分是小结:

说到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个问题,一个好的课件是制作者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它往往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知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教学课件是不可盲目下载、照搬,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的。

整个文章四大部分,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应该说是四平八稳,较为严谨的。说到这里,结合冯文,我还想就论文开头、结尾和中间问题多说几句话。我以为,“头”要“凤头”,即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改造我们的学习》劈头第一句话就说“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开头就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此外,《劝学》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师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头”我认为就是“凤头”。之所以这样说,好就好在于它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听者也使后来的读者一听(读)就知道要讲什么,从而要听(读)下去。头开不好,影响很大。所谓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啰嗦。明朝时,有个大臣向朱元璋上奏章。朱叫人读了半天,还不知道说什么。一怒之下把这个大臣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屁股后,才又耐心听下去。直到奏章的末尾,才听明白说什么。此后,朱元璋下令大臣上奏章必须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事见吴晗《朱元璋传》)当然,这种因文章开头不好而挨打扳子的事是很少很极端的。但是,至少说明,文章开头不好是影响效果的。而冯文这个头我觉得开得好。理由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亮出观点,不转弯抹角,更不故作高深。胡云《变高耗低效为低耗高效》的开头,更简洁,就是一句话:“目前政治复习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高耗低效的现象,原因何在?”妙!

“腰”要“猪肚”。指主体(本论)像猪的肚子那样饱满而圆实。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要充实,论据要充分、可靠,论证要有力,主题要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以冯文而言,我以为大致做到了这几点。

“尾”要“豹尾”。所谓“豹尾”,就是说论文结尾像豹尾一样有力。依我看,话说完了,就顺其自然结束。这就是“豹尾”。千万不要画蛇添足。《改造我们的学习》最后一句话是:“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正,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过秦论》结尾:“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而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该说的话说完了,文章也就自然到此结束。想一想,还有比这更好的结尾吗?

冯文这个结尾,我也觉得不错,特别是最后一句“教学课件是不可盲目下载、照搬,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的”。干脆利落!

第四是修改润色,列出参考文献。一篇有价值的论文总是酝酿很久、思考很久才动手撰写的。即令如此,一挥而就,一稿成功的概率也是小之又小。三易其稿四易者大有人在,即使大学问家也恐难例外。所以,修改润色无论如何都是写论文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好比木工做家具的打磨、油漆,万不可少。首先,考虑论文结构是否一环扣一环、逻辑联系是否恰当合理,中心论点是否能自圆其说,还有没有“漏洞”需要阻塞。一句话,方方面面有没有调整修改的必要,如果必要,则须大胆调整,懂得割爱。当然,这是原则性的话。至于具体操作,我提出一个简单易行的标准,就是不论哪一段话只要在论文中有也可,无也可的话,那就属于大胆删除之列;其次,考虑文句是否通顺流畅,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都要仔细反复推敲;第三,校对。古人称之为“校勘”或“校雠”,本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我这里主要指检查行文的错误。据我的经验看,至少要不急不躁校对两至三遍才好。

最后还要提一件事,论文,毕竟属于科研范畴,不是散文、小说,可以根据需要而塑造人物与情节。它不仅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需要有充分的事实、周密的思考与严密的论证,更需要有文德。用章学诚的话说,就是“著书人之心术也”(《文史通义》)。不要曲意逢迎社会“潮流”,曲意追赶政治时髦,说假话、违心的话,做有失人格、贻笑后来的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论文虽然不是挑重担,但却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我相信,通过三五年、七八年,乃至十几二十年的努力,德胜学校的老师中一定会有一批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走出顺德,走出广东,走向全国。顺德一中德胜学校也因拥有一批名师而不断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2012.2.25

(《教研通讯》2012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