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得失是人生常态

得失是人生常态

时间:2022-07-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得失是人生常态得可以转化为失,失可以转化为得,得与失是难以说清楚的。要想得而不失是很不现实的,是一种妄想。所以,我们要建立正确的得失观,不要患得患失。得纵然是好事,失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所以,如果在商场、情场上有失,也不要太折磨自己的心智。不患得患失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人生态度,会让你以更好的心态投入生活,把握人生,取得成功。

得失是人生常态

得可以转化为失,失可以转化为得,得与失是难以说清楚的。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是说失去了东隅这一块地,却得到了桑榆这一块地,寓义是有失必有得。

自古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要做到二者都能得到,是很难的。孟子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例如,你想在学业上有所得,就必须在精力上有所失,要想得到别人的真诚,仍然必须先给予别人真诚。要想得而不失是很不现实的,是一种妄想。所以,一个人要想得,必须要学会做到“失”,多给予别人。

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开始不被重用而牢骚满腹,后来得到孟尝君的礼遇。一次孟尝君派人去他的封地薛邑讨债,冯谖自荐,便问:“不知用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回来!”冯谖领命而去,结果把债券烧了,一文不取,贫困的薛邑老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如此仁德,个个感激涕零。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仅利钱没有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很不高兴,冯谖说:“你不是吩咐说要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你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毁了债券,对你没有什么影响,买来了仁义,对您收归民心可是大有好处啊!”数年后,孟尝君被人诬陷,丢了相位,回到封地薛邑。老百姓听说孟尝君回来了,全城轰动,夹道欢迎,表示拥戴。孟尝君非常感动,理解了冯谖买“义”的苦心。

以小小的“债券”就得民心,这其中的得与失,大小之比显而易见。

古代很多名人志士在功成后激流勇退,明哲保身也是以失而得的最好例证。尽管他们“失”去了目前“名利”,但是他们却“得”到了完整的一辈子生活。

人不应太在乎得失问题,因为得失非常难以预料,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得失本无常。得有时会转化为失,失有时也会转化为得。

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是相依存的,祸可转化为福,同样福也可转化为祸。孔子的福祸之说实质上便是得失之说,是得失之说的一个转换。

《淮南子》上记载一个故事:塞上有一个人养马,他的名字叫塞翁。有一天,他的马跑到胡人那边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他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马回来了。大家都来恭贺他,他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呢?”当时,家里很富裕,又有这样的好马,恰好他儿子喜欢骑这匹马,结果从马上摔下摔断了腿。大家都表示惋惜,他又说:“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又过了一年,胡人大肆侵犯,年轻人在战斗中打死的占十分之六,而这个人的儿子因为是跛子而从未参军作战,避免了战事,因而能够和父亲在一起。

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得可以转化为失,失可以转化为得,得与失是难以说清楚的。

正因为得失无常,而人活在世上时常会遇到得与失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建立正确的得失观,不要患得患失。

具体来说有三点:

一不要怕失。失往往是得的基础,要学会付出,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要遇事放开怀。得纵然是好事,失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所以,如果在商场、情场上有失,也不要太折磨自己的心智。

三要淡泊名利。名利往往是患得患失的基础,淡泊名利,患得患失的心态便会失去了成长的土地。要学会古人那种“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的生活态度,不以物得而喜,不以物失而悲。

不患得患失是一种健康而积极的人生态度,会让你以更好的心态投入生活,把握人生,取得成功。

如果太患得患失,对于个人利害得失斤斤计较,瞻前顾后,缺乏快刀斩乱麻的作风,也可能会使你错失良机,走人困境。特别是在如今的商场上,过于患得患失往往导致机会的失去。

例如,有一家搞电缆的公司在十年前就有上马光缆这个想法,由于上马光缆需要很大的投资,企业领导犹豫再三,不敢拍板。其实很早前,就有预兆,光缆市场很有前途,光缆必将取代电缆,上马绝对不错。领导久决不下,一直到1993年,各种光缆厂蜂涌而出,竞争开始异常激烈。如果早几年上马投产,早就赚得盘满钵满,并且没有多少竞争对手。到这个时候失去了机会,这家企业的领导后悔莫及。

很显然,这位领导的患得患失导致了机会的错过。

我们做人一定要记住古人给我们的警示:得失本无常,切莫患得患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