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的问题教学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的问题教学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为例,谈几点认识。“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搞清楚后,可提出相关的第4个小问题。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什么区别?第四个问题,中共怎样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可设置如下一组小问题让学生讨论。首先,工农大众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创造者和承担者。第六个问题,即工农武装割据是怎样结束的。

历史问题教学,亦即激疑置问,创设问题情境,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入手,在挖掘历史知识隐性联系上下力,以建立历史知识结构,训练阅读、思维、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本文以《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课为例,谈几点认识。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大革命)→对抗(土地革命)→合作(抗日)→对抗(解放战争)”历史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开辟了中国革命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正确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内容丰富复杂,而且隐性联系较多,理论性较强,用作历史问题教学的典型课例,是比较合适的。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教材是在叙述完三大武装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后才加以说明的。这符合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历史实际,也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本课从问题教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处理,采用语文教学的常用办法,首先破题,在总概念上开刀。围绕着这个大问题,下设四个小问题:

(1)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教材中有显性答案,优生差生都有能力顺利回答。不过,只是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这就牵涉到第2个小问题。

(2)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什么关系?这对学生来说,就有些难度了。教材并没有这方面的集中论述,只是散见于“井冈山的星火”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两目之中,是隐性联系。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密不可分,相互依赖、促进,是不可缺一的有机整体。非挖掘教材的隐性联系,无法得出这一结论。由三者关系又可自然导出第3个小问题。

(3)“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思想是怎么产生的?这是显性联系,学生不用花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回答:在井冈山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通过三篇文章概括出来的。(可提示“实践出真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搞清楚后,可提出相关的第4个小问题。

(4)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什么区别?这是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老师备课时并未考虑到。显然,这是个隐性联系,需要老师的启发、引导。

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不管怎么说,割据、战争总是要死人破财的,不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就不行吗?这就由第一个大问题导出第二个大问题了。是否超纲脱本?没有,只不过是隐形而已。实际上在中共的创立、大革命的失败、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等有关章节已经做出了回答。本节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也由于编写的需要,只是用“为了挽救革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一句话加以概述。

既然是武装对抗,因而从对抗双方来考虑原因是顺理成章的事。其实这是复习旧课,加深纵向联系,学生基本处于“愤”和“悱”的状态,只要稍加点拨即可。

综合国共双方的情况可知:国民政府的统治,要推翻它、打倒它,离开了暴力、武装斗争也是万万不行的。

那么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走城市中心的道路行不行呢?答案当然是不行。只要联系世界近代现代史有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章节内容,在国情不同上提示一下即可。

有了必要性,是否有可能性呢,这就引出第三个大问题。

第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能够进行“工农武装割据”?这个问题本来是个大难题。由于毛泽东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而教材又作了具体的阐述,是个显性问题,学生要回答是不难的。但要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就不那么容易了。

既有必要,又有可能,那么怎样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问题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

第四个问题,中共怎样实现工农武装割据?教材在这方面有较详尽的叙述,是显性联系,学生完全有能力回答。这可以通过学生口述,用图示的方法化繁为简表示出来。同时,要指出几个关键点:

①武装起义与土地革命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才提出;②建立农村根据地是在城市武装起义均告失败后才开辟出来;③其他根据地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建立;④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在井冈山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总结出来的;⑤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三湾改编确立的;⑥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开辟了中国革命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历史是由时、地、人、事诸要素构成的,而人又是关键,在解决上述四大问题之后,设置第五个问题就比较合适了。

第五个问题,即工农武装割据中谁的贡献大?这是运用讲述法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极好机会,不能放过。可设置如下一组小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工农大众的作用→②中共的领导作用→③杰出人物群的作用→④毛泽东的作用?

首先,工农大众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创造者和承担者。红军是工农子弟组成、土地革命是工农进行、根据地建设是工农为主体,没有工农大众就没有工农武装割据,工农大众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中共起到正确领导作用。中共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代表人民大众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民族精英,“八七”会议的召开、各地起义前委的领导是其具体表现。

第三,杰出人物群的具体领导作用。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张太雷、叶剑英、许继慎、徐向前彭德怀、邓小平、方志敏等人,没有这些杰出人物群的具体领导,中共的领导无法体现,工农无法发动,武装斗争无法进行,土地革命也无法开展。

第四,在前三条的基础上,毛泽东做出了杰出的个人贡献:

①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②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第一个正确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改变攻打城市的计划,在文家市转兵敌人势力薄弱的山区,又在三湾改编起义部队,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③第一个率领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工农政权建设,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④与朱德会师,创建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巩固发展井冈山根据地;⑤与朱德一道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胜利进行一至三次反“围剿”,造成星火燎原之势;⑥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关键时刻发表三篇文章,在理论上开辟了中国正确的革命道路,指导了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第六个问题,即工农武装割据是怎样结束的。既然工农武装割据是必要、可能而且又形成燎原之势,中共后来为什么又要结束“割据”,又是怎样结束“割据”的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本课内容教学的总结,也是对下节教学内容的提示。虽无须展开,但作为课后思考、预习却是很有必要的: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情发生什么重大变化,导致国共由对抗而走向合作?如果国情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对抗还会发生吗?

②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共的领导权落入谁的手中,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据地的丧失、红军被迫长征、工农武装割据由高潮转入低潮?

以上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情况。课例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历史问题作为教学的开篇和结束。整堂课充满着激疑置问的气氛,形成一种浓郁的释疑解惑的情境。第二,所有问题都始终围绕着“工农武装割据”这一中心历史概念逐次展开,大小问题之间有着内在的历史逻辑联系。每一问题,不论是大问题抑或小问题都是整个问题链条中的一环,形成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教学过程。

(《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