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窦桂梅《游园不值》一课的教学特点

窦桂梅《游园不值》一课的教学特点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玫瑰的这堂课重视朗读,朗读吟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不遇中有遇,这个“遇”又是不可强求的!园主人“不遇”,但却“遇”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并告诉同学们“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从而享受到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这不是一篇小说,怎么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呢?正是因为不遇主人,才遇到了那“一枝红杏”,才有了这首绝妙好诗,它能流传至今并被后人青睐恐怕是叶绍翁所始料未及的!

一、重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好诗是读出来的。玫瑰(窦桂梅网名)的这堂课重视朗读,朗读吟诵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遗憾的是在朗读指导上,只侧重于从音节、平仄上指导示范,而忽略了情感这一重要元素!实际上这首诗从“久不开”的失望到“出墙来”的惊喜,感情线索很明显,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指导!

二、重涵泳

这堂课重视品味、重视推敲,善于咬文嚼字。语文课可以长课短上,也可以短文长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古人作诗的角度来说,讲究“炼字”,讲究推敲,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说的就是锤炼语言。玫瑰的这堂课就很重视抓课眼,抓诗眼,抓最富表现力的动词,对“怜”“印”“扣”“关”“出”几个动词的研磨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了学生的潜能,可以说是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正是“着一字而境界大开”!一节课,一首诗,不咬文嚼字干什么?可以说这节课“咬”出了诗情,“嚼”出了画意!

三、重人文

玫瑰把这堂课的课眼定位在“不值”上,从课题“不值”开始,最后画龙点睛又回归到课题“不值”上,可谓独具慧眼,匠心妙用!不遇中有遇,这个“遇”又是不可强求的!园主人“不遇”,但却“遇”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失望中却意外地收获到了惊喜!老师步步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满园的“春色”,去发现出墙的“红杏”,去发现美!并告诉同学们“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从而享受到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当然课眼不等于诗眼,叶绍翁这首诗的诗眼当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对于这首诗人们可能记住的也是这一句,至于题目和作者知道的人可能就很少了。玫瑰的这堂课恰恰忽略了对诗眼的解读,而这一句可能也是这首诗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它揭示了这样一个哲理:新生事物(或美好事物)是束缚和封锁不住的,它终究会脱颖而出的!实际上学生理解这层含义并不难,只要明白了“围墙关不住红杏”(因为它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个道理,那么由特殊到一般,顺势启发,完全可以水到渠成。至于“红杏出墙”的现代意(女人有外遇)则可点到为止。

而王晓春老师在评课时始终把目标锁定在两个人(作者和主人)性格特点的分析上,这个“策划”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要知道这节课面对的是小学生,内容是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抒情诗,也可说是一首哲理诗,诗的本质是抒情而不是塑造人物形象。体裁特点决定了重点应放在抒发了什么情感或揭示了什么哲理及怎样抒情或怎样说理上。这不是一篇小说,怎么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呢?从全诗来看,“不遇”中有“相遇”,有失就有得,失望中也有惊喜。正是因为不遇主人,才遇到了那“一枝红杏”,才有了这首绝妙好诗,它能流传至今并被后人青睐恐怕是叶绍翁所始料未及的!对于这首诗人们记住的只是一枝花(红杏),而不是“两个人”。如果真要分析人物性格,就我的欣赏水平看来,也只能说“主人”是一个环保主义者,作者是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除此之外,还真找不出其他性格来。不知小学生还能“研究”“讨论”出什么名堂。对于貌似热闹的讨论我一向抱警惕的态度,宁可让学生默默地朗读,静静地思考,也不要所谓的合作讨论。王老师还说,开始的朗读和疏通课文用不了多长时间,这怎么行呢?诗歌教学就要像玫瑰的课那样好好地朗读,美美地朗读,小学生不在疏通、推敲上下功夫还怎么理解品味呢?从时间分配上,朗读疏通决不能少于课堂一半时间。所以分析性格的“策划”还真有点喧宾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