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一节技术简史对于核酸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

第一节技术简史对于核酸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PCR技术简史对于核酸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致力于研究基因的体外分离技术。因此,PCR技术在一段时间内没能引起生物医学界的足够重视。1988年,Saiki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中提取到一种耐热DNA聚合酶。此酶的发现使PCR广泛地被应用。
技术简史_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一节 PCR技术简史

对于核酸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致力于研究基因的体外分离技术。H.Ghobind Khorana和他的同事于1971年最早提出了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经过DNA变性,与合适的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并不断重复该过程便可克隆tRNA基因”。但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基因测序、引物合成等方面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还没有发现稳定的耐热DNA聚合酶(thermostable DNA polymerase)等诸多因素,这个设想在当时看来不大可能实现,并且很快被人遗忘。

1985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Kary Mullis和他的同事利用大肠埃希菌DNA聚合酶Ⅰ的Klenow片段成功地在体外扩增了哺乳动物基因,从而实现了Khorana的设想,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PCR。其原理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只是在试管中给DNA的体外合成提供一种合适的条件——模板DNA,寡核苷酸引物,DNA聚合酶,合适的缓冲体系,DNA变性、复性及延伸的温度与时间。

Mullis最初使用的DNA聚合酶是大肠埃希菌DNA聚合酶Ⅰ的Klenow片段,其缺点是:①Klenow酶不耐高温,90℃会变性失活,每次循环都要重新加,给PCR技术操作程序添了不少困难;②引物链延伸反应在37℃下进行,容易发生模板和引物之间的碱基错配,其PCR产物特异性较差,合成的DNA片段不均一。因此,PCR技术在一段时间内没能引起生物医学界的足够重视。

1988年初,Keohanog改用T4DNA聚合酶进行PCR,其扩增的DNA片段很均一,真实性也较高,只有所期望的一种DNA片段。但每循环一次,仍需加入新酶。

1988年,Saiki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中提取到一种耐热DNA聚合酶。此酶具有以下特点:①耐高温,在70℃下反应2小时后其残留活性大于原来的90%,在93℃下反应2小时后其残留活性是原来的60%,在95℃下反应2小时后其残留活性是原来的40%;②在热变性时不会被钝化,不必在每次扩增反应后再加新酶;③大大提高了扩增片段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增加了扩增长度(2.0kb)。由于提高了扩增的特异性和效率,因而其灵敏度也大大提高。为与大肠埃希菌聚合酶ⅠKlenow片段区别,将此酶命名为Taq DNA聚合酶(Taq DNA Polymerase,Taq pol)。此酶的发现使PCR广泛地被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