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血栓与止血的研究简史

血栓与止血的研究简史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842年发现血小板,至1882年了解到它有止血功能和修补血管壁的功能,1923年发现血小板有聚集功能和黏附功能。60年代以后逐渐认识到血栓形成对人类健康威胁很大,对血液凝固的研究不仅涉及止血问题,而且也涉及血管内血栓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血栓和止血方面已发展和建立了一系列的方法用于实验诊断出血性疾病和对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检测,以及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

1842年发现血小板,至1882年了解到它有止血功能和修补血管壁的功能,1923年发现血小板有聚集功能和黏附功能。同期发现腺苷二磷酸(ADP)能够在试管中引起血小板聚集,促进了血小板功能的研究如:黏附、聚集、释放反应等。对于它的作用机制和超微结构在近20余年逐渐了解,现已知其聚集和黏附功能受到体内许多物质的影响,例如肾上腺素、凝血酶、胶原、前列腺素等;而其中有些物质却又能在血小板内生成并通过微管分泌至血小板外,然后又作用于血小板。

早在2000年以前,血友病在犹太人法典中已有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凝血机制有了深入的认识,到了60年代,“瀑布学说”已成为公认的凝血机制。60年代以后逐渐认识到血栓形成对人类健康威胁很大,对血液凝固的研究不仅涉及止血问题,而且也涉及血管内血栓问题。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不仅在凝血因子方面有了新的发现,同时对体内抗凝蛋白,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也加深了研究。对于凝血、纤溶和血小板等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也从分子水平上有了深入的认识。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血栓和止血方面已发展和建立了一系列的方法用于实验诊断出血性疾病和对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检测,以及抗凝溶栓治疗的监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