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与人品的结合

品与人品的结合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经常说“文如其人”、“风格即人”,在闻一多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因此在讲课中如能注意到闻一多的人品文品合一这一点并加以强调,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学风,克服浮夸空泛、死读死学的弊病,强调学习知识与激励事功并重,都是大有裨益的。[16]黄曼君、梁笑梅:《生命之肯定者最终的奇迹——闻一多殉难的文化意义解读》,“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三、坚持诗(文)品与人品的结合

人们经常说“文如其人”、“风格即人”,在闻一多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阅读闻一多的诗文,人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特立独行的知识者丰富而又痛苦的情感历程和思想探寻的真实轨迹,而闻一多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本身就称得上是一首大诗,一篇奇文,在闻一多这里,做诗、做文与做人,创作、研究与生命、生活,立言、立德与立功,达到高度的融合统一。对此不少人都做了精到的论述和高度的赞赏:“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伟大壮美的不朽诗篇。”[14]“诗人,学者,战士,并不是一个单线发展的历时性链条,而是始终互相修饰限制,互相渗透辉映的一组共时性的本体意义的概念。以毁灭为代价达到美丽的完成,使闻一多的艺术实践和生命实践有机地融入了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和中国革命史,因为20世纪的中国,正是以无数‘美丽的毁灭’为代价,焕发出她凤凰蹈火般的奇异的光辉。”[15]“闻一多短暂的一生是完整统一的,诗人,学者,战士,不过是他显在的活动形式,而实际上终其一生,闻一多都是个‘诗人’,是个用生命来写诗、把生命写成诗的人。”[16]

遥想、缅怀闻一多的同时再反观当下知识界,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况:冷漠、机械地为研究而研究、为学问而学问者有之,著书立论四平八稳永远正确但却无关痛痒于世无补者有之,生于安乐而故作愁苦发愤为文状者有之,更别说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文品人品全无的情况了,这一切与闻一多的为人为文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在讲课中如能注意到闻一多的人品文品合一这一点并加以强调,对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学风,克服浮夸空泛、死读死学的弊病,强调学习知识与激励事功并重,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想如果中国现代文学课中的闻一多教学能够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那么多少年后学生可能已记不清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与具体创作,但闻一多这个血肉丰满的形象却能长存于心中,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品格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果真如此,那么文学课的教学就不再是仅仅向学生灌输知识应付考试,而是促进他们人格的重塑、思想的丰富、精神的净化、境界的提升。由此我想到一个好的大学老师的标准应该是:他的讲课可能不够生动幽默(当然生动幽默更好),他的学识可能不够渊博(当然学识渊博更好),但他的某些言行(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却能长存于学生心中,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只此足可为人师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06年7月15日~8月16日

【注释】

[1]闻一多:《恢复伦理演讲》,《闻一多全集》第2卷,320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闻一多:《恢复伦理演讲》,《闻一多全集》第2卷,320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3]钱理群:《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钱理群访谈录》,《学魂重铸》,134页,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4]转引自钱理群:《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348页,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5]转引自钱理群:《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钱理群访谈录》,《学魂重铸》,134~135页,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

[6]闻一多:《致家人》,《闻一多全集》第12卷,194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7]闻一多:《红烛·孤雁篇·孤雁》,《闻一多全集》第1卷,79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8]闻一多:《红烛·孤雁篇·孤雁》,《闻一多全集》第1卷,79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9]闻一多:《红烛·孤雁篇·太阳吟》,《闻一多全集》第1卷,93~94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0]闻一多:《致吴景超》,《闻一多全集》第12卷,77~78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1]参见闻一多:《致父母亲》,《闻一多全集》第12卷,50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2]本文初写于2006年7月15日,正是闻一多殉难60周年忌日。

[13]闻黎明:《闻一多传》,3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4]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闻一多全集·前言》,《闻一多全集》第1卷,4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15]孔庆东:《美丽的毁灭:闻一多的死亡意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16]黄曼君、梁笑梅:《生命之肯定者最终的奇迹——闻一多殉难的文化意义解读》,“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