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课中闻一多教学反思

中国现代文学课中闻一多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讲中国现代文学不能不讲新月诗派,讲新月诗派不能不讲闻一多,于是他的新格律诗理论及“三美”主张、他的诗集《红烛》与《死水》便被逐一介绍。讨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及其改革并非本文之主旨,也非我才力所能胜任。我只能就登上讲台一年来的经历与感受谈谈我对中国现代文学课中闻一多教学的一些肤浅、零碎的想法,以此求教于各位专家、师长。具体到中国现代文学课中闻一多这一章节的教学,我个人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尝试:

中国现代文学课中闻一多教学反思

张文民

(河南师范大学)

讲中国现代文学不能不讲新月诗派,讲新月诗派不能不讲闻一多,于是他的新格律诗理论及“三美”主张、他的诗集《红烛》与《死水》便被逐一介绍。这似乎已成为文学课的套路:流派—理论—作家—作品,以前还会大讲文艺运动与思想斗争。于是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走马观花浏览一遍文学知识,记下一大堆作家作品名字和思想性艺术性分析要点;期末的时候再千方百计向老师“套题”,求老师“划范围”;期末考一过万事大吉,很少有人再有兴趣去读读学过的作家作品,包括闻一多的诗作。不知道别的学校、别的老师的授课情况如何,至少一年来我所在的学校情况就是这样。想起这些我总感到有些悲凉:文学课的价值和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要向学生灌输一些文学史知识使他们能够应付考试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么?果真如此,大学教育何为?

其实,不光文学课的情况是如此,其他专业的授课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这种情况在整个高等教育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当前的高等教育在传授给学生更多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培养、灵魂的塑造、精神的建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急功近利缺少人文精神的传承,从而导致教育价值的丧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育异化”:教育原本是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而今教育却使人变成“非人”——装满知识的工具,就像闻一多所说的:“现在一般青年完全是唯物思想底奴隶,除了装智识,炼身体以外,不知有别事。”[1]当年闻一多对大学教育中精神培养的缺失深为忧虑:“学校只管天天在科学记分法同实效试验上推敲,于我们的智识同身体,倒都照料得很周到,可是对于我们的精神上的训养,满没有理会。上次忽然有个赖大夫演讲‘心灵的卫生’,真乃破天荒的大奇事。从卫生上去劝人讲道德是否完善的方法,还是个问题。但是不知道再等几年才能再得一次这样的福音呢!”[2]于是他在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呼吁精神的传承与培养,主张以“发达精神的生活”来“调制过度的物质生活底流弊”。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教育弊端提出批评:“我们这些年所贯彻的教育,就是被拦腰砍断的教育,是片面的,残缺的,丧失终极目标的教育。”[3]从而呼吁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蔡元培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4]遗憾的是大半个世纪以来这种“机械之教育”并没有彻底改变。

讨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及其改革并非本文之主旨,也非我才力所能胜任。然而作为大学文学教师,我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改进文学课的教学,这种思考才刚刚开始,还不成熟,而且这个话题也不适合在这里展开来谈。我只能就登上讲台一年来的经历与感受谈谈我对中国现代文学课中闻一多教学的一些肤浅、零碎的想法,以此求教于各位专家、师长。

文学于人何用?大学开设文学课的目的、价值、意义何在?这些都是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的问题。我非常欣赏巴金先生这样的一句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5]巴金先生这句话说得非常朴素,也非常深刻。实际上,文学教育的目的连同整个教育的目的(甚至包括现代化的目的在内)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因此文学课就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向学生灌输文学史知识(文学史知识甚至包括一切知识学生自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完全不需要老师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遨游于丰富、瑰丽的文学殿堂,通过欣赏、分析、研究文学作品与创造了这些作品的人类的精英、高尚的灵魂进行思想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感情的共鸣,在饱览文学美的神韵的同时促进人格的重塑、思想的丰富、精神的净化、境界的提升,一句话,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具体到中国现代文学课中闻一多这一章节的教学,我个人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