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代经师堂

三代经师堂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柴桥前郑黄家是我的祖居,那里曾是名闻遐迩的“三代经师堂”。三代经师就是我爷爷的曾祖父黄式三、祖父黄以周、父亲黄家岱。据有关史料记载,是赐给三代经师中的第二代黄以周的。在三代经师中,尤以黄以周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在过去黄家楼屋堂前,正中悬挂的是黄以周遗像,戴着西瓜帽,瘦长多皱的脸,宽广秃发的额头,眉宇之间显示出一种睿智饱学的气质。

柴桥前郑黄家是我的祖居,那里曾是名闻遐迩的“三代经师堂”。三代经师就是我爷爷的曾祖父黄式三、祖父黄以周、父亲黄家岱。所谓经师,是专门训释、阐述儒家经典著作的有名学者,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国学家。祖孙三代经师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经师堂是一座古宅,前面为四合院的平房,后面为三间两弄的普通楼房,两屋之间有一道围墙相隔,有边门相通。经师堂的大门设在楼房东首,大门外有一直一横的沟渠环抱,从山上流下来的水绕过屋边直泄河中。

堂楼上为我的先祖们读书、写文章、教弟子的地方,他们目不窥园、足不出户,连吃饭都是媳妇们轮流送上楼去的。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凡经过我家大门前的人,文官都得下轿,武官都得下马。原因是我家大门前竖有一块光绪皇帝恩赐的匾额,上书“钦赐内阁中书”,左边落款日期为光绪十四年(1888)。匾呈长方形,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匾额顶部雕有两条对称的盘龙,两边的花纹质朴典雅,红底金字闪闪发光。整块匾额显得端庄肃穆,使得平时威风凛凛的官员都不敢藐视。

此匾是赐给谁的呢?据有关史料记载,是赐给三代经师中的第二代黄以周的。黄以周(1828—1899),字同元,号儆季。同治庚午(1880)大挑二等以教职用,蒙浙江学政瞿鸿机保奏,敕封为内阁中书;又蒙学政潘衍桐保奏特旨他选授处州府(今丽水)教授,例授文林郎,诰封奉政大夫,后又晋封为朝议大夫,入崇贤祠,国史儒林有其传。他历署遂昌、海盐、于潜(今湖州)、分水(1958年并入桐庐)县训导。曾任职浙江书局,还应宁波知府宗源瀚之邀,主办过宁波辨志精舍;又应江苏学政黄体芳之请,去江苏江阴南菁书院做了15年的院长,主讲经学,门生弟子逾千人,江南诸英才均出自其门下。

在他的半仕半学的一生中,勤于著述,尤以100卷《礼书通故》影响深远。《孔书通故》受到国学大师俞樾和梁启超的好评,评价“这部书可谓集清代礼学之大成”。所以,当时在前郑黄家祖居大门的屋梁上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文魁”匾额,主要表彰黄以周在经学研究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里应该指出,黄以周之所以能在经学上取得突出成绩,与其父黄式三在经学上的深厚造诣分不开。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出生于定海紫微乡墩头村,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为了避战乱迁居到镇海海晏乡前郑村。他在那里住了29年。黄式三一生勤奋好学,以“礼学”为研究对象,著有《论语后案》等著作110多卷,成为浙江旧学界三大代表人物之一。曾祖、高祖的著作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天一阁藏书楼藏有刊稿和手稿38种,500余万字。

祖父辈源远流长的家学和博采众长的学养也造就黄以周的次子黄家岱成为浙东经师。但他由于夙兴夜寐,刻苦攻读,年纪轻轻得了肺痨咯血而死,逝世时年仅38岁,只留下《黄家岱尚书讲义》《兴艺轩杂著》《小戴礼记笺正》等著作,可叹英年早逝

在三代经师中,尤以黄以周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在过去黄家楼屋堂前,正中悬挂的是黄以周遗像,戴着西瓜帽,瘦长多皱的脸,宽广秃发的额头,眉宇之间显示出一种睿智饱学的气质。据我小时候的记忆,经师堂上居中靠壁为黄家列祖列宗的灵位神牌,前面放着“肃静”“回避”四个硬脚牌。两旁靠壁放着四个立式大书橱,橱内存放着各种典籍。木板壁上至今尚依稀可见黄以周中举和敕封“内阁中书”时留下的报单痕迹。靠窗的方桌旁,放着几把单背座椅,桌下放着一只冬天取暖的火筒。隔壁一间放着众多印书用的木刻板。据我爷爷说,他的爷爷黄以周和曾祖黄式三为节省出书成本,有时自己搞刻印,他们的做法是,选择梨木或栗木,把表面打平后,用羊毫小楷蘸上墨汁,将字反写在模板上。然后用锋利的刀子快速利落地把反字刻出来。再均匀地上好墨,防止“墨潴”和干涩。铺上纸后,用棕刷在纸上来回移动,确保纸张均匀吃墨,最后将纸张揭下晾干。整套工序相当繁复,要印好厚厚一本书得花多少心血!这些历史遗存和往事对我来说都是激励和鞭策。

每年春节,我的爷爷做送年羹饭时,便把戴花翎帽子、穿绣花官服的列祖遗像挂在堂前两旁,天天敬茶点香,用糕点供奉,直到正月十八日止。

三代经师堂现在尚存两间旧楼房,其余东西都毁于“文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