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文人》序

《读文人》序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同现代世界上存在着“文学将会消亡”与“文学绝不会消亡”的辩论;古代中国亦有关于“文在兹”与“文不在兹”,“天之将丧斯文也”与“天之未丧斯文也”的言说。古人有“文人无行”和“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说法。因为人的德行的高超不即等同于诗文的高超;但人的完美的生命形态、精神蕴涵,肯定有助于诗文的创作。同时,也有一己性格上的因素。

兴酣把笔,蓦地记起了一句古书上的话。

这句话叫作“文在兹”,语出儒家经典《论语》。它昭示着一种巨大的存在。用它来概括有关文士、文苑的内容,起码可以标示一种观点,一种态度,一种文化情怀。

如同现代世界上存在着“文学将会消亡”与“文学绝不会消亡”的辩论;古代中国亦有关于“文在兹”与“文不在兹”,“天之将丧斯文也”与“天之未丧斯文也”的言说。本书中所描述的属于“过去时”,未必有助于昭示现在,展望将来;但是,有一点可说是确切无疑,即作为文化、文明的承载者,知识阶层——古代称为士子,他们的地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古人有“文人无行”和“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说法。其实,这些话是应该加以分析的。首先,古人眼中的文人,同我们这里讲的不尽相同;其次,“行”的标准,“观”的内涵,原无定解,往往是言人人殊——立足点不同,看法必然产生歧异;更主要的,坐在这台车上的文人,经过了严格的选择。我敢说,那些真正“无足观”或“无行”的,根本入不了鄙人的法眼。我觉得,对于文人的公允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能无限度地肆意贬低,说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也不能肆意夸大他们的作用,像雪莱所说的“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文人就是文人,就是靠“立言”,也就是靠诗文安身立命的人,但又并非登车揽辔的“话语英雄”。“立功”根本谈不到,“立德”,倒是许多人能够沾边。因为人的德行的高超不即等同于诗文的高超;但人的完美的生命形态、精神蕴涵,肯定有助于诗文的创作。

我之所以肯于在他们身上耗费笔墨,一、没有收过他们的红包;二、没有任何人打招呼、递条子;三、写他们不是为赚钱、评职称,全凭一己浓烈的兴致、深切的同情,甚至崇高的敬意。当然,对于一些有争议、有阙失的人,也不乏针砭之辞、讽喻之笔。他们中没有那类芦苇、竹笋式的“头重脚轻、嘴尖皮厚”的货色,每人都有一技之长,大部分都有真功夫、真本事、真学问,有的甚至是世界一流的顶尖级的诗圣文豪,以其光华夺目的创绩,江河万古。哪怕是生命短促得像流星划破夜空,却都在历史上留下坚实的脚印。他们成功的实例证明,人可以通过任何生活来创造自己,完成自己。这使人联想到尼采的那句话:“懂得为什么活着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他都能忍受。”当然,只有一点例外,就是不能忍受屈辱、忍受平庸。他们是属于那种既不愿窝窝囊囊地活,也不肯稀里糊涂地死的类型。

书中文人往往兼备三方面特点:一是有气节,有风骨,有社会责任感;二是人生道路曲折、复杂,生命历程存在着戏剧性、偶然性,带有鲜明的传奇色彩和难于索解的谜团与悖论,存在着较多的因变参数;三是个性突出,特点、长处鲜明,也有明显的人性弱点,从而具备更多的可言说性。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活法,但遭逢不偶,命途多舛,带有普遍性。这里,社会性的原因是主导的——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文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是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道义的承担者,肩负着阐释世界、指导人生的庄严使命;但是,封建社会并没有先天地为他们提供应有的地位和实际政治权力;若要获取一定的权势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必须解褐入仕,并取得君王的信任和倚重;而这种获得,却是以丧失一己的独立性、消除心灵的自由度为其惨重代价的,否则,就必然蹉跌蹭蹬,困顿终生。同时,也有一己性格上的因素。由于文人的个性,喜欢特立独行,不肯屈身俯就,随俗俯仰,也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是孤独的,而不容于世。许多人的一生,都是在蛮荒、困境中度过。

他们中的许多人,既脚踏实地,又超越此在;他们既生活在这里,在现实之中,也生活在彼岸,在他处。他们因献身文明、文化、文学而苦难重重,他们也因为献身文明、文化、文学而流芳万古。

是为序。

王充闾

201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