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满族文人达海

满族文人达海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满族文人达海说起满族文化,就要说到达海,他是满族传统文化时代代表人物。满族起自于长白山东麓,原先一直过着氏族部落生活,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由于他们的语言与蒙语不同,就使满族语言与文字发生了分离。有一天,努尔哈赤召来了额尔德尼,叫他想办法创造满族文字。额尔德尼这一文化贡献是十分重大的,它促进了满族文明的发展。当然满族杰出的文人不止他一个,比他更有影响的是达海。达海被任命为专管翻译汉文图书的官员。

满族文人达海

说起满族文化,就要说到达海,他是满族传统文化时代代表人物。要说达海,还得先说说额尔德尼造满文的事。

满族起自于长白山东麓,原先一直过着氏族部落生活,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给他们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特别是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兼并诸族,抗拒明朝的时候,向友邻通个消息,给部属下道命令,向族人解释行动意义,等等,没有文字怎么成呢?

在我国东北部生活的少数民族,蒙古族的文字形成较早,所以满洲刚建立那会儿,使用的蒙文。

由于他们的语言与蒙语不同,就使满族语言与文字发生了分离。会说满语的不一定会书写,要想书写就得先学会蒙语。虽然用蒙文总比没有文字强,但对满族来说仍然极为不便。

最早重视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努尔哈赤。当时已经有一些文人投奔他。额尔德尼就是其中的一个。

额尔德尼小时候就非常聪明,通晓蒙、汉语言和文字。有一次,努尔哈赤带兵去攻打蒙古族的一个部落,额尔德尼也跟着去了。在久攻不下之际,他忽然站了出来,跑到阵前,叽哩咕噜地喊了一阵,大家都不听不懂,可敌人却出来投降了。努尔哈赤见了,忙把他叫过来,一问才知道,他喊的原来是蒙语。

努尔哈赤问他还会什么,他说还通汉语和汉文。努尔哈赤听了非常高兴,封他当了巴克什(后金的一种文官职务)。

努尔哈赤起兵十六年以后(约在公元1 599年),事业不断扩大,归降的人也越来越多,克服语言文字的障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一天,努尔哈赤召来了额尔德尼,叫他想办法创造满族文字。

额尔德尼一听,挺为难地对努尔哈赤说:“我们一贯学的、用的都是蒙文,要创造满文当然好,但也非常困难。”

一番话说得努尔哈赤很不高兴,他把脸一沉说:“汉人念汉文,没学过汉字的也能听懂,蒙人念蒙文,没学过蒙字的也能听懂。只有满族必须先译成蒙古话,再用蒙文写出来,这样一来,没学过蒙文的,你念给他听,他也听不懂。

你们怎么却说,用我们的语言造字很困难,学别人的语言倒反容易呢?”

额尔德尼被问住了,想了半天才擦去额头的汗水说:“您说得对,可用什么办法才能形成我们的文字呢?请您赐教。”

努尔哈赤脸色平缓了一些,说:“这个不难,只要把我们的语言用蒙文注出来,联成句子,听了、看了让人能懂不就成了?”

额尔德尼回到住处,琢磨了好几个月,终于制成了用蒙古文写满族话的满族文字。

从此满族有了自己的文字。额尔德尼这一文化贡献是十分重大的,它促进了满族文明的发展。所以在他死后很多年,当了皇帝的皇太极,提起他来还很怀念,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文人。

当然满族杰出的文人不止他一个,比他更有影响的是达海。

达海隶属于满洲正蓝旗,是个聪明异常的神童。九岁的时候,就精通蒙、汉语言文字。十四五岁,他被努尔哈赤召到身边,参与办理满族对汉、蒙、朝等族的外交事务。不管努尔哈赤需要用什么语言文字发布命令,他的翻译总能符合努尔哈赤的旨意。因此,深得努尔哈赤的信任。

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前人留下的典籍对努尔哈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为了创业的需要,他命令达海翻译《明会典》(明朝政治制度汇集)以及《素书》《三略》之类的军事政治书籍。皇太极继位以后,更加重视文化工作,他命令建立了文馆,并把文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专管翻译汉文图书,一部分专管记录清史。达海被任命为专管翻译汉文图书的官员。

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统兵绕道入关直逼明都北京,达海也跟着去了。明崇祯帝中了离间计,逮捕了袁崇焕以后,皇太极命令达海写一封汉文的信,并把它送入北京。

达海来到北京城下。

守城的明军,看见城下站着一个满族青年,他身后十几步远的地方还站着十几个满族骑兵,不知他们来干什么,马上拉弓搭箭,跃跃欲射。

达海可一点也不怕,他握住因匆匆赶路而晃到脸前胸的辫子,使劲往后一甩,朝城上大声喊道:“哎——不要放箭,我是来送信的!”

达海把信用石头压在城门下边,然后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来,从从容容地往回走。他走到卫兵跟前,接过卫兵递过来的马僵,一撩袍裾,忽地上了马,缓缓地走了。

十几个卫兵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看到了刚才的一幕,也都不由得佩服起达海来。他们议论说:“好险啊!您可真有胆量!”“没想到咱们满族的文人也这么勇敢!”达海听了,只是谦虚地笑了笑。

忽然,达海想起了什么,不由地拍了自己的脑门,叫了一声:“不好!”弄的卫兵莫名其妙。卫兵们一齐凑过来,急切地问:“怎么回事?”达海慢慢地给大家讲述北京各个城门的用途。

原来眼前这座北京城,是燕王朱棣打下南京,迁都北京以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的。环城共有九座城门,这九座城门与皇宫贵族、军介士兵、以及普通百姓的日常起居密切相关。东边两座门:朝阳门为粮门,漕运来的米面卸通州码头,从这里运进京城;东直门为建筑门,顺义县的砖石木料从这里运进京城。西边两座门:阜成门为煤门,京西门头沟的煤从这里运进京城;西直门为水门,著名的玉泉山水从这里运进京城。南边有三座门:正南的正阳门,是龙门,天子车驾由此出入皇宫。西南的宣武门,是法门,禁卒押解犯人经此至菜市口行刑。东南的崇文门为税门,是朝廷收纳捐税的地方。北边有两座门:德胜门是出兵之门,安定门是进兵之门。

达海讲完了这九座城门的作用,懊悔地说:“我们把信送到了明朝出兵之门,而罢兵之后,明兵要走安定门,咱们的信是宣喻皇上宽仁乐善的,应该叫入城的将士也知道,所以,应该往安定门再送一封。”

卫兵们一听,觉得这话有道理,可又想到刚才这危险的一幕,都劝他别再去冒这个险,反正皇帝的命令已经执行了,又不是非去不可。可是达海不听,他说:“我们做臣子的,应该出色地完成皇上的旨意,现在知道有漏洞又不去补,这怎么成呢?”于是,他回到住处,又写了一封信,跨上马,向安定门走去。卫兵们见他这样坚决,也都勒缰上马跟了上去……

达海的勇敢在军中传开了,皇太极听了很是高兴,从此常命他跟随在左右,参加军事行动。在战斗中,达海凭着他的学识,立下了不少功劳。打沙河驿,他用汉语对明守军晓以利害,使沙河驿不战而降;打下永平以后,他到城中各处用汉语喊话收买人心,起了巩固战果的巨大作用;降清的永平明将来见清军大将阿巴泰,他又用汉语进行宽慰,收买了这些将领;三营屯和汉儿庄投降清军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支明军袭击了三营屯,皇太极怕汉儿庄因此动摇,又是他用汉语去安抚,稳住了汉儿庄;攻破大凌河,他又遵照皇太极的命令去招降明大凌河总兵祖大寿,他鼓动三寸不烂之舌,用汉语威胁利诱,说得祖大寿乖乖地挂起了白旗……一桩桩、一件件,简直到了《孙子兵法》上说的军事斗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兵”。

皇太极见他立了这么多功,封他当了巴克什。

其实,达海的功绩主要还是在文化上。他在参加战斗之余,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终于在原有的基础上,钻研出十二种新的满文字形,以弥补额尔德尼所制的满字的不足。

皇太极见了,对他说:“十二字头很好,可是是同音字难区分。小孩子学习的时候,常用语还可以弄懂,可是人的姓名、山川、地名,这些没有意义的字,用十二字头来表达就不易弄懂,弄不好还会闹出笑话。所以应该在十二字旁加圈点,把读音和字义区分明白,这样,大家才容易看懂。”

达海听了这一席话,顿开茅塞。领旨归来,他马上进行钻研。人们常常看到他窗前的烛光一亮就是一夜,他桌上的烛台里,堆满了厚厚的烛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果然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他终于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方法。他把旧有的满字当正字,把自己新创的注音字当外字。如果单用正字或外字,还不能表达某个意思,就把两种字合起来用,意思就表达得清清楚楚了。由于达海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满族文字,使满族文化向着封建文明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达海积劳成疾,正值三十八岁的壮年,便一病不起。人们将他入殓的时候,才发现这位对满族文化做出极大贡献的文坛领袖,立了很多战功的巴克什,竟然没有一双不破的靴子。人们看着他书架上一排排没译完的汉文巨著,都发出英才早逝的叹惜。皇太极听了这个噩耗,也非常难过,破例让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官职。清朝文臣可以世袭就是自此开始的。

满族人民特别感激达海的文化贡献,把他尊为满族的圣人。清廷也很尊重他,特许他的后代,男的系紫腰带,表示有着仅次于皇族红腰带的荣誉地位,女子则不被选为秀女,不入宫去当嫔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