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人与京剧

文人与京剧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典型的例子,当是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罗瘿公之于程砚秋。然后于一九一四年,两人正式见面,探讨京剧,探讨梅的表演。可以说,梅兰芳之成为一代大师,齐如山功居第一。齐如山完全不是旧社会文人捧角儿,而出之以热爱京剧艺术,慧眼识英雄,知梅兰芳之可以深造,乃有此大作为。齐梅与罗程,可说是奠基在对京剧艺术的执著热爱而共同以赴,才有如此感人之情。

京剧的发展,和文人的参入分不开,一些著名演员的成功,和文人的帮助指导分不开。最典型的例子,当是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罗瘿公之于程砚秋。至于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只是为之编剧而已,说不上指导。

高阳齐如山,世家子弟,曾祖竹溪,父亲禊亭,两代进士,祖父是阮元的门生,父亲是翁同龢的门生,家学渊源,国学有深厚根底。十九岁入京师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此后多次出国,于西学亦有所知,而于西方的戏剧甚有研究。他本来并不喜欢京剧,以西方戏剧衡量京剧,他以为京剧失之简单。他是抱着改革京剧的愿望去看京剧和从事京剧的研究和编写京剧的。看了梅兰芳,他以为梅在嗓音好、会唱和身材好三点上无人能及,而于身段好、面貌好及会表情上,则差得很多,但这差的一面可以加人工,会有进步。

齐如山第一次和梅兰芳发生接触,在一九一二年。他看梅兰芳演《汾河湾》,以为有不合理处,便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字的信与梅,就梅的演出逐条提出意见。他当时写此一信,“自己想也不过随意写着好玩儿,不见得有什么效果”。没有想到,“过了十天,他又演此戏,我又去看,他竟完全照我信中的意思改过来了,而且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这一下子,引逗起我的兴趣来了。不但感兴趣,而且极兴奋……因此便想助他成一个名角”(以上引文均见《齐如山回忆录》)。如是,每看梅兰芳一戏,齐如山就写一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写了一百来封信。然后于一九一四年,两人正式见面,探讨京剧,探讨梅的表演。以后,齐如山便为梅兰芳写戏。两人合作二十多年,齐为梅写的戏有几十个之多。可惜,由于政治的原因,在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里,于齐如山的关系多所避讳。尤感遗憾的,齐如山写给梅的一百来封书信,据说尚存,然迄今未见公布。

可以说,梅兰芳之成为一代大师,齐如山功居第一。难得的是,齐如山总是指出梅兰芳的不足,教他以戏剧原理。齐如山完全不是旧社会文人捧角儿,而出之以热爱京剧艺术,慧眼识英雄,知梅兰芳之可以深造,乃有此大作为。昔时捧角儿之文人多矣,易实甫之每逢刘喜奎登场,辄埋头大叫:“我的娘呀!”自是最下者。贤如柳亚子,大捧冯子和;反封建斗士吴又陵(虞),大捧川剧女演员陈碧莲,写下许多艳诗,亦皆不足取。

顺德罗瘿公,乃清末清流,以文词著称,他对于程砚秋的扶植,可谓尽心竭力,至死而不衰。程砚秋的剧本,皆罗所编。因人写戏,他是按程砚秋之所长为之写戏,程演来自是得心应手。罗死,程以父礼待之,哭之哀。

今也如何,要有齐罗的学识、胸怀与抱负,恐难矣。

(原载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六日《劳动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