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三不愿意》与良乡

京剧《三不愿意》与良乡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3年,辽宁戏曲研究院实验学校首次演出京剧《三不愿意》,受到各界好评。《三不愿意》剧情叙述明代良乡县城的崔华有妹二人,秀英和丽英。《三不愿意》原名为《绒花计》,是一出梆子戏。但《戏考》中只有两场,就是崔华教妹妹“三个不愿意”的一场及“公堂”一场。为了改编好京剧《三不愿意》,编者决定最后两场戏要尽可能地保留梆子戏原本的优点,只根据需要添加一些情节。

京剧《三不愿意》与良乡

1953年,辽宁戏曲研究院实验学校首次演出京剧《三不愿意》,受到各界好评。同年,这出戏又参加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集体表演奖。剧本于1954年由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全国有许多京剧团学习演出。

《三不愿意》剧情叙述明代良乡县城的崔华有妹二人,秀英和丽英。秀英早年与本县邓文焕订婚,崔华嫌邓家贫穷,逼令退婚。长工八儿同情文焕,暗助文焕告到县衙。知县传讯崔华、秀英。秀英由于怨恨其兄所为,已暗中私逃邓家。崔华无奈,只好带二妹丽英冒名上堂,并嘱咐丽英到堂只能说“不愿意”。邓家亦让文焕之弟文跃冒名出堂。堂上,机智的长工八儿,凭着能言善辩,利用知县沽名钓誉的思想,使他将秀英断嫁给文焕,将丽英断嫁给文跃,姐妹双嫁邓家。《三不愿意》原名为《绒花计》,是一出梆子戏。但《戏考》中只有两场,就是崔华教妹妹“三个不愿意”的一场及“公堂”一场。当时,东北戏曲学校的教师们并不知道《绒花计》是梆子戏,便由两位教师拼凑成一个全剧的本子。经过研究,大家认为拼凑的部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没有《戏考》上的两场精彩。据专工青衣、花旦的著名京剧演员赵桐栅(1901~1966)先生说,他年轻时唱梆子戏也就唱两场,从没看到过全剧的本子。

为了改编好京剧《三不愿意》,编者决定最后两场戏要尽可能地保留梆子戏原本的优点,只根据需要添加一些情节。在人物方面,首先是端正八儿的品质,尽可能使他像一个劳动人民,把他身上的肮脏东西去掉。让人认识他的智慧和正义感。崔华在原剧中是个可笑的傻瓜,改编时加强了他的自私、傲慢与专横的一面,使人看了不仅觉得可笑,而且可恶。他见到官的态度是卑鄙奉迎,不是惧怕,他只有钱,没有势。杨知县在原剧中是个正面人物,用老生扮。梆子本中他不是邓文焕的舅舅,而是一般的清官。这样便损害了喜剧的完整,而且八儿的作用也很难突出了。改编后的杨知县给人的印象是:知识分子出身,在宦海中历练不久,所以官不大,却爱钱,也受贿。但不老练,胆子还小,并且有些愚蠢,喜欢图名。因为白白放弃了崔华送给他的二百两银子,利图不到,当然得图名了,所以非要让邓文焕给他送块匾不可。

改编后的京剧《三不愿意》有七场戏,全剧人物13人:崔华,良乡县财主;八儿,崔宅的长工;邓文焕,崔华的大妹夫;崔秀英,崔华的大妹妹;崔丽英,崔华的二妹妹;丫头,崔华的丫头;班头,良乡县班头;邓文跃,邓文焕的弟弟;杨知县,良乡县县令;青袍,四人。

京剧《三不愿意》的执笔人赵慧深(1914~1967),女,四川宜宾人,曾任旅大市文协艺委会副主任,东北戏曲学校校长,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部副主任等职。作品除《三不愿意》外,还有电影剧本《不怕鬼的故事》、《蜘蛛与麻雀》、《如此北平》等。

京剧《三不愿意》从改编至今,已有51年,这个剧目仍活跃在舞台上,可见群众对全剧是认可赞扬的。

(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