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访江北画家第一村

寻访江北画家第一村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怀着对“江北第一画家村”的好奇,在假期我几番打听终于来到了达尼画家村。第一站就是绿泽画院的展厅,一栋独立三层楼房。达尼画家村有画师20多位,学徒或者“画工”300多人。一家画廊的店主是一位年仅21岁的画工。为何会在交通不便的郊区诞生这么一个画家村?由此可见,画家村的建设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切不可满足于重复制造,只在产业链的下游徘徊。这与“画家村”的称号难以匹配。

石晨旭

我曾在青岛新闻网上看到过关于青岛达尼(大泥沟头)画家村的介绍。

怀着对“江北第一画家村”的好奇,在假期我几番打听终于来到了达尼画家村。张家楼镇一个小路口处挂了一张“绿泽画院”的牌子,低调不易寻找。进来之后却发现是一条双车道,路边布满鲜花绿树的迎宾小路直通绿泽画院。第一站就是绿泽画院的展厅,一栋独立三层楼房。装饰考究的展厅让我不禁赞叹。参观展厅的过程中我偶遇一名当地画师,在我看来他们仿佛身处世外桃源,以艺术为主要工作。然而,画师言谈之中却毫无兴奋喜悦之情,他简单地说这是一个“技术活”。

展厅的一楼主要是临摹作品,偶有原创。画作的质量令同去的油画老师也赞叹不绝。画师介绍说,要画出这样质量的油画,学习三四年就可以。郊区小村的画师能够画出笔法如此细腻、制作质量上乘的油画对我们来说是个小惊喜。不过,浏览整个展厅,鲜有出色的原创。此地临摹作品销售甚好,曾一度脱销。临摹名家名作,制作时间短,价格便宜,效果也有保障。这种现状也反映出了目前的市场需求。到处是一幅幅像印刷出来的油画,倒是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化的销售思路。

相反,原创作品却很少有人问津。其中一幅名为《春早》的原创画作标价10万,但是画师痛快地说了句:“谁买啊?”

达尼画家村有画师20多位,学徒或者“画工”300多人。他们来自于外地,或者本村。画工在画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两年的培训即可画出能够拿到市面上销售的作品。学员经过培训就可以合格上岗,几乎没有人会学不会或者中途放弃。听起来这与艺术、绘画、创作、兴趣等全然没有关系,倒是一种熟练工种。当学员的画能够有市场的时候,就开始有经济收入,指导老师有少许提成。这不失为一种投资回报较快的就业渠道。个别画工条件成熟了能够另起炉灶——开一间自己的画廊。

一家画廊的店主是一位年仅21岁的画工。每天在画廊里笔耕不辍地临摹各种世界名作。店主边画画边介绍说他从15岁开始学习画画,在绿泽画院工作4年之后和朋友合伙开了自己的画廊。画院的旁边分布着类似的几家小画廊。每个画廊里,少则一两个多则四五个20岁左右的年轻画工正在专心地临摹各种风格的作品。不管是画院还是画廊,临摹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技术。价格大体可以按照工作时间来计费。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五六个小时才会起身休息一会儿。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画画已经成为“没有任何快乐可言的纯粹机械劳动”。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也许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胶南地区发展艺术的经济基础尚为欠缺。当地发展与油画这种颇为耗时耗材的艺术形式格格不入,与油画产生的社会背景也无相似之处。此地以民间投资为主,属于艺术“移植”的个案。其次,发展艺术的大环境还需要培育。为何会在交通不便的郊区诞生这么一个画家村?因为目前看来即使有画师在青岛市区开了画廊,销量估计差强人意而且相关费用较高,甚至不如在郊区专心画画、坐地卖画。再次,由于规模和条件有限,画家村所吸引的艺术专业人才不够多,所以缺乏原动力,即创造型人才。

由此可见,画家村的建设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切不可满足于重复制造,只在产业链的下游徘徊。尤其是艺术品产业化过程中不能将复制作为主要的支柱。这与“画家村”的称号难以匹配。

总之,艺术重在原创,否则画家村就丧失了灵魂。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第65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