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访六柳书院

寻访六柳书院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寻访六柳书院时已是黄昏。六柳书院位于宜春市袁州区寨下镇横塘村。其中最负盛名,且保存至今的为六柳书院。1481年,他创办六柳书堂,供家族子弟读书。横塘袁姓过去曾成为“江右名宗”,寨下镇也被称作“文化之乡”。他将手伸向铁门往里面一指:“喏!这就是六柳书院。”我惊讶于一棵柳树可以长得如此粗壮,至少要一壮年男子方可环抱,历经600多年,它依然生机盎然地立于书院前,成为见证六柳书院历史的又一物证。

易延玲

去寻访六柳书院时已是黄昏。一场暴雨过后,乡间空气异常清新,一道完美的彩虹飞架一望无垠的绿野之上。仿佛,老天也来为寻访助阵。

六柳书院位于宜春市袁州区寨下镇横塘村。横塘村,自古重视教育。从建村至清末数百年间,先后办起了曲池书院、六柳书院、定安书院、裕昆楼书院、白原书院、梯云书院、梧岗书院、碧池书院、三槐书院、三馀书院、丰鹿书院、路泉书屋、聚奎书屋13所,占袁州区总数27所的一半。其中最负盛名,且保存至今的为六柳书院。

横塘村村民大都姓袁,是袁京的后代。袁京(69—142)字仲誉,河南汝阳县人,东汉研究易经颇有成就的名士之一, 作16万字的《难记》。袁京对入仕为官毫无兴趣,只想寻个地方,隐姓埋名,苦身修行,做个普通人士。一日行至江西宜春,看见城北大小两山,林木葱茏,鸟雀啾鸣,更有一条秀美的河流绕城东去,便认定乃余生栖息地。于是刈茅结庐,荷锄躬耕,直到逝世葬于此山之下。

袁京去世后,人们感念他的高风亮节,把他隐居的山,称为袁山,将那条秀美的河称作袁河,改宜春郡为袁州,并为他修高士祠,建高士书院。今人又把袁山脚下的主干道命名为高士路。

袁京第八世孙孝显,宋绍兴年间进士。他于宋乾道八年第一个迁居横塘。但真正在横塘扎根的后世是孝显的第八世孙元亨。元亨乃读书人,能谋善断,聪敏过人,生经训、鲁训、鲁宣、鲁文四子,后人称四房。二子鲁训,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后入京做官。由于为人过于刚正,厌倦仕途,四十岁便辞官归里,隐居不仕。1481年,他创办六柳书堂,供家族子弟读书。

“横塘历来多名士。”横塘袁姓过去曾成为“江右名宗”,寨下镇也被称作“文化之乡”。按族谱记载,横塘一共出了十四名进士,十三名举人。像文天祥式的抗清英雄袁继咸,清大理卿正、资政大夫袁芳松等都是横塘人,都曾就读于六柳书院。

车子穿行于大片大片如绿毯一般的田野之间,一路问询,走走停停,书院犹如前方的路,遥远而神秘。

不记得经过了几个小村落,当又路过一个小村,再拦住一老农问,老农大喊一声,手臂向左侧一指:“哎呀!这就是横塘村呀!诺,六柳书院不就在这!”他的自豪与热情把我吓一跳,但心里却是满满的兴奋与开心。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问得有些灰心丧气时,书院却奇迹般的突然出现在面前。下得车来,但见路边一排院墙,院墙中央开着一大铁门,铁门上悬挂着“横塘小学”几个铁字。

我们探头向铁门内寻望,一村民从身边走过。一问,原来书院在学校旁边的一小巷内。村民热心地带我们前往,没走几步路,但见一现代楼房横在眼前,中间又是一道铁门。他将手伸向铁门往里面一指:“喏!这就是六柳书院。”

贴着铁栅栏门往里看,一个小而破败的四方院落过去,是一栋典型的江南民居式老屋,砖瓦结构保存还算完好。我们推了推门,一把锁锁住了,问能不能再进去,村民对着里面大喊几声,无人回应。他说,这栋新房子是学校的校舍,现在放暑假,只有一个守校的人在,估计这会儿在附近溜达。他说带我们去找,我们忙谢个不迭。

他又指着房子右侧的一棵大树说:“这就是袁鲁训当年在书院门前种的柳树,总共六棵,现在就剩这一棵了。”我惊讶于一棵柳树可以长得如此粗壮,至少要一壮年男子方可环抱,历经600多年,它依然生机盎然地立于书院前,成为见证六柳书院历史的又一物证。

相传,袁鲁训十分仰慕陶渊明,明成化十七年(1481)他在创建书院时,效仿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也在书院前种下六棵柳树,并自称“六柳居士”,书院也因此得名。据史料记载,当年此院坐北面南,院外柳絮飞扬,石径倾斜,漫步有声。院内花园溢香,景色宜人。院阁建筑古朴幽雅。有“文山幽谷静,莺歌错啼哀”之称。

从书院走出来的学子,最负盛名的是袁鲁训的曾孙袁继咸。袁继咸(1593—1646),字季通,号临侯,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曾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明史》卷二七七有继咸传。

他曾与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明朝末年,在抗击清兵的入侵中,他被清兵所俘入狱后,不食清餐,不着清服,拒绝剃发,也拒绝朝见清帝。他仿文天祥的《正气歌》而作《正性吟》,死不降服,并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顺治三年(1646)六月在清兵的屠刀下英勇就义。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追谥袁继咸为“忠毅”。咸丰八年(1858),县人曾于宜春台下建有“袁忠毅公祠”,表彰袁继咸的爱国主义情操。今宜春市区鼓楼路、“文革”前原名临侯路,就是为了纪念他。

袁继咸生前著述甚多,共9种17卷,后人整理编册,并以其幼年读过书的六柳书院为名,命名《六柳遗集》。

村民带着我们从小巷出来,却意外发现与小巷一墙之隔的学校另一道铁门开着,进去不到十米,六柳书院豁然眼前。

书院的整体保存尚完整,但厅堂和里屋却破败不堪,堆积着各种废弃物,到处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一派凄凉之境,当年清雅幽静、鸟语花香之景无迹可寻,与我的想象相差甚远,本想凭吊一番的心情荡然无存。

离开书院,返程的路边有一古路亭,夕阳之下,旷野之中显得特别古朴而孤寂。忍不住停车走近它。路亭保存较完好,亭内还算干净清爽,应该仍在使用中。遥想旧时,人们在大路上每隔十里八里建这样一座路亭,专供行人停歇、躲雨、乘凉。有些路亭附近的居民还在亭内设置免费茶水供行人饮用,俗称“施茶”,故路亭也叫茶亭。看着这古路亭,能够想象当年作为“文化之乡”,人才辈出的横塘村是多么繁华热闹。

书院、路亭,在身后渐行渐远,就像许多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文化慢慢淡出历史舞台。那个村民的话言犹在耳:“六柳书院可是我们横塘的骄傲呀!出了很多人才。直到解放前后,这里还是十里八乡读书人向往的重点学校,可惜现在!你们上级可要派人来尽快维护呀,再不管,就真的倒了……”

看得见的书院的确需要加紧保护,而那些看不见的种种是不是更加需要弘扬?村民朴实的话语,殷切的祈愿,让我看到了横塘的未来与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