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访沙陆墟

寻访沙陆墟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房门上贴有工整的楷书:“时间有限,谢客闲谈。”我脑海中马上跳出一个联想:吐丝不止的蚕——相识之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把眼前这个瘦削甚至羸弱的老人,与一年中写两个长篇的高产作家沙陆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今年,虽是长时间住院疗养,床头小方桌上,两部长篇的初稿正在完成。老人平时视时间为生命,从来是“谢客闲谈”的。

走二千里漫漫长途,于太湖之滨的温山软水之中,找到了老作家沙陆墟。

房门上贴有工整的楷书:“时间有限,谢客闲谈。”床头一方小桌,孤灯独对,老人正埋头疾书。他背有些驼,笔在纸上沙沙有声,灰白的头随着手在轻轻晃动。我脑海中马上跳出一个联想:吐丝不止的蚕——

相识之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把眼前这个瘦削甚至羸弱的老人,与一年中写两个长篇的高产作家沙陆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耄耋之年,体弱多病,却聚放着如此大的能量——长篇小说《粉墨江湖》1982年在上海《新民晚报》连载以来,有7家日报或晚报连载过他的小说。仅5年时间,江苏、安徽、山西、浙江、湖南等地的出版社共出版了他的8部长篇。今年,虽是长时间住院疗养,床头小方桌上,两部长篇的初稿正在完成。生命力的旺盛,文思的敏捷,令人惊叹!

几天朝夕相处,我们的谈话,亦如那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吴中风景,也是广阔而杂沓的。身世,年轻时的奋斗,传奇般的经历、写作,章回体小说……老人平时视时间为生命,从来是“谢客闲谈”的。对于我这个远客,却似孤旅知己,将时间大大“奢侈”了一番。他那传奇式的经历,深深地吸引了我。

沙老幼年家贫,刻苦自励,从常州名儒学诗,读春秋、史记,临池学汉隶、魏碑,半工半读,得以成材。他20岁即为《人报》副刊编辑。抗战军兴,乃投笔从戎,组织“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浪迹大江南北,后受命于地下党领导,赴闽北开展统战工作,以“共党嫌疑犯”被捕入狱,几次险遭活埋。抗战胜利后,主《大江南报》、《江南日报》笔政,并时有长篇小说问世。解放后,因“叛徒”嫌疑蒙冤20年,也停笔20年。1982年重登文坛,已是68岁老翁矣!正是这半个多世纪的坎坷生活给他以丰厚的赐与——阅尽人间冷暖,装下一肚子世事沧桑,化成了蚕口青丝,笔底波澜……

沙老写小说,可真称得上快手。伏坐桌前,一不翻资料,二不写提纲,三不打草稿,摊开稿纸,一页又一页写下去,成语掌故,信手拈来……有次,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来取书稿,说是情节还可生发下去,再增写两章。沙老同意,便展纸挥笔,一天一章一万多字,两天即交稿,坐等的编辑,携稿满意而归。谈及此,沙老淡淡一笑:“这是年轻时办报逼出来的本事呀!”

沙老的长篇小说,除个别篇目采用“纯”文学手法外,其他各部皆为章回体通俗小说,为何要走通俗小说的路子?沙老说,目的在于争取更多的读者。眼下有些小说,据说是如何的高深,妙不可言,读者却不知所云,没有人要看,这不是锦衣夜行,徒费心思吗?事实上,沙老的通俗小说,结构严谨,情节曲折,人物生动,语言丰润,各出版社争相出版,发行量都相当大。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在一本书中评价说,“沙陆墟老先生确是写通俗小说的能手。作家笔下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有它本身的十分鲜明的特色。对人物的刻划非常生动,入木三分……”

沙老擅书法,太湖风景点上,或写碑,或书联,多处有他的墨迹。鹿顶山巅有他写的大匾额,匾上是斗大的两个字:“静观”。是的,这一“静”字,正表达了老人的心境。他象一条永不疲倦的蚕,静静蜷缩于一隅,默默吐丝。他有一个又一个长篇写作计划……

犹吐青丝学晚蚕。宁静之心致远,生命之火长明。我衷心祝愿,沙老长寿,人健笔健!

新华日报副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