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扬子陆块区

扬子陆块区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扬子陆块区形成于扬子构造旋回,内部具有双重基底、双重盖层的地壳组成特征。本次研究将扬子陆块划分为上扬子陆块、下扬子陆块、湘桂裂谷盆地3个二级构造单元和16个三级构造单元。以往对上、下扬子陆块的划分多是以江汉-洞庭盆地为界,但对后期叠加盆地揭盖后,在主造山期是否存在上、下扬子之分,二者界线在什么位置,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
扬子陆块区_中南地区大地构造

扬子陆块区的西界为哀牢山断裂带,西北界为程江-木里、龙门山断裂带,北界为大巴山-略阳-勉县(勉略)-城口-房县-襄樊-广济(襄广)断裂,构造带南界为江山-绍兴-萍乡-衡阳-双牌-贵港-凭祥断裂带。 扬子陆块区形成于扬子构造旋回(1000~800Ma),内部具有双重基底、双重盖层的地壳组成特征。 基底的主要特点是:普遍有岩体侵入,结晶基底形成的陆核小,褶皱基底分布广,厚度大,具明显的非均质性。 早期“川中式”结晶基底在湖北宜昌地区的黄陵变质杂岩中有孔兹岩系,同位素年龄为2900~2000Ma。 晚期为“昆阳式”结晶基底,由轻微变质(绢云-绿泥石级)的神农架群、打鼓石群及其相应地层组成。 结晶基底之上覆盖了厚度较大,分布较广、经强烈褶皱的新元古代低绿片岩相冷家溪群及相当层位的复理石相砂板岩系,经晋宁运动形成统一的扬子基底。 其上不整合青白口系板溪群及相当层位的浅变质岩;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形成海相稳定地台型沉积,并被加里东造山运动分成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中三叠世两个沉积构造旋回,沉积受基底构造格局控制,地块主体形成台地沉积或隆起,地块四周形成大陆边缘沉积;受印支运动影响,晚三叠世之后转化为陆相沉积。

本次研究将扬子陆块划分为上扬子陆块、下扬子陆块、湘桂裂谷盆地3个二级构造单元和16个三级构造单元。 以往对上、下扬子陆块的划分多是以江汉-洞庭盆地为界,但对后期叠加盆地揭盖后,在主造山期是否存在上、下扬子之分,二者界线在什么位置,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书以信阳—岳阳—长沙一线的北北东向隐伏断裂为界,其东、西两侧在地球物理特征上,存在明显的重、磁异常梯度带,两侧地层主体产状存在明显不同,更明显的差异是该断裂东侧发育中—新生代岩浆岩,而西侧不发育。 因此信阳-岳阳断裂应是控制中-新生代不同构造单元的一条重要构造边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