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蕾胸有成竹,“老子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是上篇,从第38章开始是下篇‘德经’。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老子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体’是本体和规律,‘用’是用途和方法。”刘晨扬起恍然大悟的笑脸,“‘道’有人生准则之义,是‘体’,‘德’则是‘用’,是人生准则用于实践,用于日常生活,就是现代汉语的‘道德’之义。”

“我们还没有正式进入太清宫呢!我们可不要在这里就把所有的问题讨论完了,里面可是有更为美丽和更有内涵的景点哦!”赵蕾引导着大家走向太清宫。

老子文化广场的对面就是太清宫。大家走进太清宫景区大门,即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它就是太清宫的山门,即正门。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两侧配有歇山式阙楼和廊坊。门前有御道广场,青石铺路,两边两尊石狮,以显示帝王的威严。中间门洞的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题写着“太清宫”三个金字,两边楹联上书:

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

“这是什么意思?”刘晨问道。

“曲仁里是指老子的故里,就是我们现在所参观的这里。《史记·老子列传》中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赵蕾介绍道,“当然,‘地古永传’的不仅是作为地域的曲仁里,更是老子思想的代代相传,永传万古。‘天高近接’的也肯定不是说作为实物的太清宫,而是说老子思想的境界之高已超出了普通的天的层次。总之,这副对联蕴含着老子的哲学思想与老子故里太清宫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大家穿过山门,趋步进入神道,但见绿树郁郁葱葱。赵蕾领着大家折向右侧,来到一个八柱四角碑亭之前。

“里面有一块唐玄宗时立的《道德经注》碑,是太清宫现存最早的一块帝王御碑。”赵蕾一指亭内。

大家于是快步走进亭内。有些奇怪的是,亭中是一四方深洞,洞中央有一石龟所驮之碑,碑高大约四米,宽一米多。俯身细观,只见碑身风雨剥蚀严重,显见年代久远。

“这块碑是有来历的。”赵蕾说道。

“什么来历?”

“我们都知道唐朝帝王姓李,如李渊、李世民。唐朝从隋朝手中取得天下政权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家族来历不凡,就想找古代姓李的不凡的人作为自己的祖先,正好老子姓李,名耳,老子又非常有名,而且很有智慧,深受后世敬仰,于是就说自己是老子的后代,非常尊崇老子。还到处寻找《道德经》的真迹,后来尹喜的后代把世代珍藏的竹简原版《道德经》献给了朝廷。唐玄宗李隆基就根据这个版本写下了《道德经注》,并刻碑放在老子故里。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碑。”赵蕾低着头手朝下指着介绍,“这碑身四体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

“我看碑文都是隶书,字字精美,大有曹全碑之风韵,艺术价值肯定非常之高。”了解书法史的李毅诚俯下身子,扶着眼镜细细打量着。

“这是当然!要知道这是帝王所立之碑,你们看,这碑额上的精雕盘龙,虽说有些残损了,但仍旧可看出刻工精湛,气势非凡。”

“不过,我有一个问题,”艰难俯着胖胖的身子往下看的王迪问道,“为什么这块碑要放在地下,而不是立在地面上呢?”

“这块碑最初也是立在地面之上的,那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地下呢?”赵蕾自问自答,“因为这里属于黄泛区,黄河历次泛滥时,会造成地层的淤积。最早汉朝的老子祠坍塌后就堆积在土层的最下面,唐朝的太清宫又在新的地基上重新建设。唐朝的地基被淤积后,宋朝又在它的上面新建了太清宫。”

“我知道了,这与开封城一样,开封城也是被黄河的淤泥一层层地淹没堆积,古代的开封城就是在现在的开封城的底下,北宋时高耸入云的相国寺塔,现在都几乎伏在脚下了。”去过开封城旅游的王迪答道。

“是的,与开封城一样,这里累加了四个不同时代的太清宫。”

大家都是心中一凛,觉得这种文化的累积就像岩层的层层淤积一样,而他们就应该像地质学家一样,一层层地把淤积在岩层中的文化宝藏勘探到进而挖掘出来。

“我倒想挖掘一个问题。”李毅诚问道,“老子写的是《道德经》,但我们讨论了‘道’,还没有讨论‘德’呢。‘德’是什么?‘道’与‘德’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这么大的一个问题。”赵蕾胸有成竹,“老子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是上篇,从第38章开始是下篇‘德经’。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老子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体?用?这是一组哲学概念吗?”王迪问道。

“‘体’是本体和规律,‘用’是用途和方法。”政治课代表对这种哲学概念还是非常了解的,“在我们谈到近代的思想史时,会经常提到‘体’和‘用’这对概念的。”

“是的,在老子看来,方法的‘德’来源于事物规律的‘道’。”赵蕾接着刘晨的话阐述道,“《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说‘德’的模样,是跟随‘道’而变化的。但‘道’与‘德’具体的体用关系,我有些不太理解,还想请两位老师给以阐释。”

“‘道’与‘德’的体用关系体现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所论述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就是说‘道’是本体,化生万物,‘德’是方法,养育万物。而且,‘道’生养了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德’繁殖了万物也不自居其功,这就是最深远的‘德’。”郑老师帮助赵蕾深入阐释。

“可以这样说,上篇《道经》主要言宇宙本原,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化之妙;下篇《德经》主要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姚老师文白夹杂的评论显然来自哪位学者的论述,也想显示一下语言的魅力。

“因此,尊道贵德的思想也成为道家精神的核心。”导游赵蕾不忘总结一句。

“我也明白了!”刘晨突然喊了一句。

“你明白什么了?”

“我一直在琢磨老子的‘道德’与现代汉语的‘道德’的关系,现在我明白了。”刘晨扬起恍然大悟的笑脸,“‘道’有人生准则之义,是‘体’,‘德’则是‘用’,是人生准则用于实践,用于日常生活,就是现代汉语的‘道德’之义。”

“嗯,不错!这个解读很有意味,可以刻在这块碑上了,不愧是政治课代表。”郑老师赞许道。

“不知道唐玄宗在这块碑上是怎么注释‘道德’二字的,可惜年代久远,文字漫漶,我们这样看是看不清楚了,等会儿看有没有这块碑的碑文拓片的资料书籍,买一本回去细细琢磨。”刘晨起了研究之心。

“要研究也要回家慢慢研究去,现在我们继续参观与讨论。”导游赵蕾引导师生们继续往前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