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芒族的由来与发展之我见

芒族的由来与发展之我见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族又称为“越南人”或“安南族”,操岱侬语、泰语的民族称之为“交人”,苗族瑶族称之为“交趾人”。关于京族的源流,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根据京语含有孟高棉语的成分而认为京族属孟高棉民族中的一部分。京族是其先民在发展过程中便是吸收了占人、孟高棉人及一部分汉族而形成的民族,其主体是百越后裔。魏晋以后,这一地区的骆越或称僚或仍称骆越。906年,安南封建主曲承裕乘唐末混乱之际自立为节度使。

一、复合多元的京族

京族又称为“越南人”或“安南族”,操岱侬语、泰语的民族称之为“交人”,苗族瑶族称之为“交趾人”。[1]京族人口有近5000万,约占越南总人口的90%,属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使用京语。由于语言上受汉族影响最大,使京语中的汉语借词占其词汇的一半以上。此外,语言中还有孟高棉和印度尼西亚的语言成分。所以语言学界对京语的归属仍有争议,至今系属未定。

关于京族的源流,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根据京语含有孟高棉语的成分而认为京族属孟高棉民族中的一部分。[2]李干芬先生认为:“京族族源不是直接源于百越族,而是以澳大利亚—尼格罗人血缘为主的新的民族。”[3]而最为普遍的看法则认为京族是直接由百越或其支系发展而来的。《中南半岛民族》一书的作者认为:“古代百越民族中的瓯越、骆越是今天京族的祖先。”[4]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京人”条说:“京人系古代骆越人的后裔,先只住在越南北部,后逐渐南移,至19世纪始达南端。”[5]专门研究东南亚史的王民同教授亦认为:“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按:即京族),原为百越一支,属骆越。于新石器时代便定居在北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公元前二、三世纪时,骆越人在红河中下游种植骆田,称为骆民。后来骆越人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京族,并于969年建立了独立的大瞿越国。”[6]

笔者认为第一说不能成立。因为从汉设交趾、九真、门南三郡时起,便知骆越与今天孟高棉民族的先民为邻,而且历史上曾有过战争,一部分孟高棉人融于京族,这必然导致双方历史文化包括语言的互相影响,因而京族语言中有孟高棉语的因素是十分自然的。反之高棉人也受京族影响很大,现在许多高棉人会讲京族语,还穿京族服装[7]

李干芬先生之说也难以让人信服。从古人类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学家根据古人类学的新资料研究认为:爪哇猿人经过梭罗人和瓦贾克人发展为澳大利亚—尼格罗种人,北京猿人经过山顶洞人的发展而成为蒙古种人。[8]上古时代,澳大利亚—尼格罗种人最初主要分布于马来群岛及澳大利亚,后来他们可能通过“陆桥”来到东南亚的半岛地区。与此同时,不断由北方南下的蒙古利亚种人,不仅抑制了澳大利亚—尼格罗种人的扩展,而且把他们同化与融合了。[9]对此,越南学术界目前也普遍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今天京族居住之地是美拉尼西亚人分布,随后来的印度尼西亚人将之同化,到新石器时代,蒙古人种来到并与之融合。所以,美拉尼西亚人或印度尼西亚人不是京族的原始先民,如果将这种人(即印度尼西亚人)与目前的京人作一比较,我们便知道这种人并不是我们的直接祖先,尽管这种人的人种因素曾参与我们民族的人种构成。”[10]

从地理条件看,今天越南京族的分布地,是东南亚通往海洋的通道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移动的死胡同,来到这里便等于到了尽头,来到这里的人们共同体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在平原、三角洲地带、森林和山地定居下来,并和当地的土著发生混血与融合。京族是其先民在发展过程中便是吸收了占人、孟高棉人及一部分汉族而形成的民族,其主体是百越后裔。

笔者认为京族是以骆越为主体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吸收了周围的不同民族形成的民族。京族现在分布的中心区,为古代交趾的一部分。《文献通考·四裔考七》说:“交趾,本汉初南越之地,汉武帝平南越,分其地为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日南、九真,凡九郡,置交州刺史以领之。后汉置交州,晋宋齐因之。又为交趾,陈亦因之。隋平陈废郡,置州,炀帝初废州置郡,唐武德中改交州总管府,至德中改安南都护府,朱梁正明中,土豪曲承美专有其地。”[11]上文概括地说明了交趾在历史上的沿革,其所以至朱梁而止,是因为此后交趾出现了独立的国家政权,而这个独立国家政权的出现,恰是为京族的产生做了承前启后的工作,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客观外在条件。

关于交趾的主体居民,他们在秦汉时皆受制于中原王朝,耕种骆田者为骆民,治理骆民者为骆王侯。《水经·叶榆河注》引《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骆将,骆将铜印青绶。”[12]这种郡县显然是羁縻郡县的性质,因边远难以直接统治,便封其土酋为“王”“侯”“将”,代表中央王朝去“主诸郡县”。魏晋以后,这一地区的骆越或称僚或仍称骆越。679年,唐朝在交趾地区设安南都护府,其民又称“安南人”。此至,京族仍未形成,只是在进行着量的积累。

从9世纪后期起,随着唐朝势力的衰微,安南地方政治势力开始崛起。906年,安南封建主曲承裕乘唐末混乱之际自立为节度使。939年,安南将领吴权在白藤江畔大败南汉军队,自称为王,建吴朝,都于古螺,实际独立。968年,丁部领战败其他封建势力,称帝于华闾,建“大瞿越国”。979年,丁部领父子遇刺军,“十道将军”黎桓即位,建立黎朝(980—1009年),史称前黎朝。吴朝、丁朝、黎朝共八个国王,统治了70多年,安南进入了脱离中原王朝的时期。1009年,前黎朝军队殿前指挥使李公蕴取得了帝位,开始了200多年的李朝统治时期(1009—1225年)。在这个时期,李朝政权稳固,国力增长,京族正是在此历史条件下形成。其主要组成部分有:以骆越—僚为主体发展而来的部分、占婆国的占人、部分孟高棉人及少量汉族。

京族在形成过程中对占人的吸收主要通过战争的形式进行。据史籍所载较大的战争有下列几次:982年,黎桓攻陷占婆首都,杀其王,迫使占婆迁都;1069年,李圣宗攻占占婆首都,占领了布政、地哩、麻令三州(今越南广平省和广治北部);1312年,陈英宗再次攻陷占婆,使之沦为附属国。[13]1471年,黎圣宗又攻陷占婆京域,夺占洞、古垒洞并以之设广南道,以后又于1697年灭占婆国,使占人全部纳入了组成京族的行列,是京族的又一来源。因此,越南的史学家说:“从十八世纪以后,越南民族在南进的趋势下,逐渐地吸收了这一地区(按:指占婆国即秦汉时的林邑国)的整个土地和居民。”[14]古代如此活跃的占人,至今只有8万余人存于越南。[15]其他到哪儿去了呢?显然绝大部分应是同化到了京族之中。

京族中也含有高棉人的成分。高棉人曾建立过强大的扶南和真腊帝国,其东部自古与越南相连,历史上多次与安南发生争夺占婆的战争,14世纪以后,高棉人建立的国家又不断遭到安南的蚕食入侵。[16]1658年,安南以破坏边界为名,派兵攻占每穗(今越南边和省);1689年,又侵占柴棍(今越南胡志明市)一带,开地千里;18世纪末,安南吞并了全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占据柬埔寨大片领土。通过以上军事行动又有许多高棉人以不同的方式融于京族之中。

至于融于京族的汉人,主要是秦汉至唐代在交趾屯守的汉族官吏士卒没有返回内地而落籍者,这较为明显,故不赘述。

综上可见:京族是以百越后裔骆越—僚为主体,同时也加入了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占人和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孟高棉人、少量汉人而重新组合成的新民族群体。其在发展中受中国汉文化的影响最大,同时也包含着许多占人文化、高棉人文化,所以,语言中有多种因素存在,这便是语言学家难以确定其语言属系的原因所在。

二、独立发展的芒族

芒族人口约有70万(1982年统计),主要分布在越南河山平、清化、永富、义静、河南宁、黄连山等省,其中以河山平省最为集中。这一分布区主要是在红河以西南、黑水河两岸。

关于芒族的族源,史籍缺乏明确记载。仅仅是越南学者根据芒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言材料进行研究后认为芒族源于骆越。越南学者陶维英认为:“骆越人的一支后裔居住在越南平原地区者为京族,芒族则与京族族源相近,同源于骆越。”[17]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研究所编的《越南北方的少数民族》一书亦说:“许多专家根据不同的科学材料得出结论,京族和芒族是一个共同的起源,如果把两者的语法、语音和基本词汇方面比较对照一下,即可发现这两种语言相当接近。人种方面,芒族京族均具有南方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的共同特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民间文化都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他们(指京族、芒族)是土著居民,骆越著名的东山文化,或扩大些说,称之为红河文明的主人——骆越人,都是京族、芒族的祖先。在后来的各个时期中,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和条件,产生了分化,骆越共同体逐渐一分为二。这个过程主要在北属时期内,长期缓慢地而又不一致地进行,从十、十一世纪开始,京族和芒族已开始成为两个民族。”[18]这个结论基本是正确的,因为京族、芒族都源于秦汉、魏晋时的骆越、僚。隋唐时曾为一个近亲群体,安南王朝独立后,京族由于地理的、历史的原因成为主体民族,而芒族则因为地理环境封闭、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便与京族产生差异而成为单一民族。

在我国学术界对芒族的研究还不深入,一些权威性的著作也大多采用越南学者的观点,如《世界各国民族概览》说:“芒族与京族同源,系骆越后裔,语言与京语近似,系属未定。”《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基本上采用传统观点,认为:“芒族,自称‘莫尔’(MOL)意为‘人’,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称呼。一般人认为芒族与京族同一族源,都是骆越的后裔,从十世纪开始分为两个民族。”笔者在对东南亚掸傣民族的研究中也关注芒族的源流问题。现简述自己的看法。

从地望来看,芒族分布在古骆越分布区内,语言上又与由骆越为主体发展而来的京族语言相同或相近,其生产生活习俗也与傣佬族相同。从对《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综合分析来看,秦代芒族先民分布在象郡西南徼外,应与象郡的骆越同属一个近亲集体,但未纳入秦王朝的统治。汉代,交趾刺史部下属的交趾郡仅辖至麋水(今红河)西岸的今义路地区,尚未达到今芒族分布的黑水河地区,东汉亦然。三国时,孙吴的交州仍辖至红河两岸,而黑水河中上游地区的芒族先民属兴古郡西随县地,以后的两晋、南朝大体未变。隋唐时期,真腊兴起,黑水河一带便为陆真腊统治。[19]对黑水河中下游地区居民情况的记载仅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安南都护府福禄州”条。其文云:“福禄州唐林郡下。本福禄郡,总章二年(669年)智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生僚、昆明、北楼等七千余落,以故唐林州地置。”笔者认为黑水河中下游地区的生僚便是芒族先民的一部分,这种状况一直沿袭至今。以上虽对芒族先民分布地区做了一点历史的归纳,但还没能说出其发展的脉络,这主要是由于芒族所处的地理环境险恶,因而客观上使之处于封闭状况,外部世界对之了解甚少之故。《水经·叶榆河注》说:“自西随至交趾,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这“崇山接险”之地自然包括黑水河地区在内。《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地理》“越南”条又说:“红河以西多是坚硬的花岗石、片麻石等构成的山体,从西北向东南绵延数百公里,峰峦叠嶂,谷深坡陡,有许多超过二千米以上的高峰,其中黄连山的主峰海拔3142米,是越南的最高峰,也是中南半岛的最高点。在黑水河右岸,主要为巨大的钙质台地,已被红河支流切割成许多沟谷。”正因为有如此的自然环境构成了民族交往的屏障,所以导致外部世界对生活于这一地区的居民不甚了解,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从秦汉到隋朝都未曾将这一地区纳入统治范围的历史原因。当越南独立后,随着京族的形成,芒族便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京族产生差别,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为一个单一民族。

原载《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3期

【注释】

[1]泰钦峙:《中南半岛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2]霍尔:《东南亚史》,云南历史研究所1979年内部版,第292页。

[3]李干芬:《论百越民族与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关系——兼论京族族源问题》,载《西南民族研究》第6集(内部版),第41页。

[4]泰钦峙:《中南半岛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5]《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519页。

[6]王民同:《东南亚民族的来源与分布》,《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7]《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8]吴汝索:《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l987年版,第253、254页。

[9]王民同:《东南亚民族的来源和分布》,《昆明师范学院学报》l984年第2期。

[10][越南]陶维英:《越南古代史》,刘统文、子钺译,商务印书馆l976年版,第14页。

[11]马端临:《文献通考·四裔考七》,中华书局l986年版,第259l页。

[12](北魏)郦道元:《水经·叶榆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94页。

[13]朱寰:《世界中古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60页。

[14][越南]陶维英:《越南古代史》,刘统文、子钺译,商务印书馆l976年版,第495页。

[15]《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年版,第530页。

[16]《世界各国民族概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17][越南]陶维英:《越南古代史》,刘统文、子钺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33页。

[18]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研究所编:《越南北方的少数民族》,范宏贵译,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内部版,第4页。

[19]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研究所编:《越南北方的少数民族》,范宏贵译,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内部版,第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