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词创作的具体过程

诗词创作的具体过程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词的初稿完成后,下一步便是对照诗词格律进行修改,使之符合诗词格律的规定,特别是符合诗词在平仄、押韵、对仗三方面的规定。修改润色诗词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更是一个咬文嚼字的过程。定稿就是将完成的诗稿作最后的誊正、打印的过程。这种盈缩现象,在全国的泉眼当中是为数不多的,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过不少诗文墨迹。

这里讲的诗词创作的具体过程,只是笔者自己的一点创作经验,仅供学习者参考。

一、抓住灵感一闪念

在生活中,灵感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的。例如,早晨或傍晚走在路上,看见天边的朝霞或晚霞十分绚丽,你十分感叹。这时,脑海里往往会冒出一句前人的诗或者自己临时想到的赞美词句,这就是灵感。闲暇时,坐在草坪上,望着天空上漂浮不定的白云,看着它一会儿像一只趴着的狗,一会儿像一匹奔腾的马,一会儿像一只站立的熊,一会儿像……总之,它变幻多端,你看着它像什么就是什么。20世纪中叶著名散文作家萧红的散文《火烧云》便是这样产生的。这时,你心中就会产生想写一篇诗歌或文章将它描绘一番的冲动,这就是灵感。郊游时,你来到一个风景点,看着四周优美的风景,你有无限感慨,恨不得将它描绘一番、赞美一番。这时,也会想起古人相关的诗句,脑海中也往往会蹦出一句或几句赞美之词,这就是灵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黄四娘家花满溪》、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等,便是这样产生的。独处他乡,突然之间倍感孤独,十分想念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禁不住吟诵起古人有关思乡的诗句或产生想向他们倾诉的冲动,这就是灵感。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的《游子吟》等,便是这样产生的。总之,任何一个人,都经常会在脑海中临时冒出一些新想法、新感慨,从而产生一些反映这些想法、感慨的词语乃至诗句。这些都是灵感的一闪念。之所以是一闪念,是因为它们在人的脑海中往往一闪而过,停留的时间十分短暂,过后很难再回忆起来。当这种一闪念在脑海中出现时,如果你能拿出笔将它们及时记录下来,很可能就会成为一首好诗、一篇美文的源头。反之,如果当时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过后想回忆起来,当时那种感觉乃至那句话却无论如何再也找不回来、回忆不起了。郭沫若年轻时,经常会半夜里爬起来写诗,便是因为睡着睡着突然灵感到来,想到了一句好诗句,引发了他的浪漫情怀。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的诗歌都是灵感一闪念所致,有不少诗歌也是事前经过刻意构思、精心布局而成的。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只要是勤奋的人,都应该学会抓住灵感一闪念,这样会帮助你创作出精彩的作品。有很多初学者不是常常感到没有什么可写,不知写什么才好吗?学会了抓住灵感一闪念,就不会有此问题了。

二、将灵感扩展成一首诗词

灵感一闪念闪出来的,往往仅是一句话,甚至只是一个词。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一首诗的雏形。要想使之成为一首诗,还必须经过扩展。这个过程就是:在灵感闪现出思路的基础上,一步步增加词语,充实内容,将之扩大成为一首诗或词的雏形。这个过程,如果当时有时间,便可在当时完成;如果当时无时间,也可在回去以后完成。总之,将灵感记录、保存下来后,就可以从容地将之扩展成一首诗或词。

三、进行格律上的修改

诗词的初稿完成后,下一步便是对照诗词格律进行修改,使之符合诗词格律的规定,特别是符合诗词在平仄、押韵、对仗三方面的规定。怎样使之符合诗词格律规定呢?具体的做法是:

如果写的是律诗,首先根据第一行第二字和最后一字的平仄,确定出第一句的平仄。例如:第一行的正文如果是“风急天高猿啸哀”,那么根据第二字“急”和最后一字“哀”的平仄(“急”是入声字,属仄声,“哀”是平声字)确定出第一句的平仄是“∣∣--∣∣-”。其次,根据律诗的平仄规律,推出下面七句的平仄。如上例:第一句是“∣∣--∣∣-”,下面七句就是“--∣∣∣--。--∣∣--∣,∣∣--∣∣-。∣∣---∣∣,--∣∣∣--。--∣∣--∣,∣∣--∣∣-”,并将推出来的平仄关系写在初稿的旁边,以便对照。

再次,将原稿与推出来的平仄进行对照修改,把那些不符合平仄格律规定的地方修改得符合平仄格律。

最后,根据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律,将不押韵之处改为押韵,将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不对仗的地方改成对仗。

如果写的是词,就将该词的词谱找到,然后对照着词谱,一字一字地进行修改,使之完全符合词谱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的规定。

以上四步完成,一首律诗或词就基本定型了,下面的工作就是对作品在内容上、主题表现上作进一步修改。

四、进行字句和内容上的修改及定稿

好诗都是改出来的。修改润色诗词作品的过程,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更是一个咬文嚼字的过程。这将在下面结合例子详细叙述。定稿就是将完成的诗稿作最后的誊正、打印的过程。此不再多说。

下面结合实例进行具体的叙述。这些实例均是笔者自己的作品,按古四声确定平仄。作品质量不一定就好,只是借此叙述一下诗词作品创作、修改的过程,希望能给学习者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带来一定的启发。

实例一

哀圣泉(七律)

半亩方塘一眼泉,孑然独立筑城边。盈缩奇迹空堪有,来去骚人枉自怜。野岭荒坡度岁月,颓垣破壁泣深山,徒怀和玉无人问,衰草一蓬孤泪残!

圣泉,是明代著名的贵阳八景之一,名为“黔灵验泉”,位于贵阳西北面黔灵湖的大坝山间。从黔灵山中两山夹峙的一个洼地边缘的石罅(xià)中渗出,一天中盈缩百余次,故又称“百盈泉”“漏勺泉”。这种盈缩现象,在全国的泉眼当中是为数不多的,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过不少诗文墨迹。这里本应是贵阳市著名的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却长期以来未受重视,无人管理,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笔者曾于2003年游览过此处,又于2009年4月12日重游此处,仍无任何改变,因此十分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下面便是创作过程:

1. 抓住灵感一闪念

2009年4月12日重游此处时,感受最强烈的是此泉的消涨奇迹和荒凉景象。站在泉边,手扶井栏,望着每隔五分钟就消涨一次的井水,看着水井四周荒凉破败的景象,心中突然冒出了想要写一首吟咏圣泉的诗歌的冲动。写些什么呢?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便是“盈缩奇迹”“荒凉”“可叹”等字眼。这便是灵感了。

2. 将灵感扩展成一首诗

有了这种念头,于是便认真观察了圣泉四周的景色:圣泉下面有一个水塘,约有半个篮球场大小,塘中的水据说就是圣泉中流出来的。水质并不好,浓得泛绿。于是便想出了“半亩水塘依圣泉”的诗句;由于那天是下午三点多钟才来到圣泉的,回去时已是下午五六点钟了,于是又有了“黔山深处夕阳残”的诗句。这些零星的诗句,由于当时有时间,也有闲心,于是掏出笔来,将它们记了下来,并稍加整理、扩展,当场写出了第一稿:

半亩水塘依圣泉,黔山深处夕阳残。一日盈缩千百回,枉自消涨枉自怜。荒山野岭度生涯,破壁颓垣哀荒山。和氏碧玉无人问,一蓬衰草泪涟涟!

3. 对照诗词格律进行格律上的修改

回到家后,便抽时间对照格律,进行了格律修改的工作。根据第一句“半亩水塘依圣泉”中第二字“亩”与最后一字“泉”的平仄,得出第一句的平仄是“∣∣--∣∣-”。根据律诗的平仄规律和押平声韵的规律,又得出整首诗的平仄是:∣∣--∣∣-,--∣∣∣--。--∣∣--∣,∣∣--∣∣-。∣∣---∣∣,--∣∣∣--。--∣∣--∣,∣∣--∣∣-。

拿出第一稿,对照以上平仄关系,发现其中有很多明显不符合平仄的地方:

(1)第三句中有四处不符合平仄:①“一日”中的“日”是必平之处,却用了仄声。②“盈缩”中的“缩”是必仄之处,却用了平声。③“千百回”中的“百”是必平之处,却用了仄声。④“回”是必仄之处,却用了平声。

(2)第五句中有两处不符合平仄:①“荒山野岭”中的“山”是必仄之处,却用了平声;“岭”是必平之处,却用了仄声。②“度生涯”中的“生涯”是必“仄仄”之处,却用了“平平”声。

(3)第六句中有两处不符合平仄:①“破壁颓垣”的平仄关系本应是“--∣∣”,这里刚好相反。②“哀荒山”的“哀”是必仄之处,这里却用了平声。于是“哀荒山”就成了三平调,犯了律诗的大忌。

(4)第七句中“和氏”的“氏”是必平之处,却用了仄声。

(5)第八句有三处不符合平仄:①“一蓬”中的“蓬”是必仄之处,却用了“平”声。②“衰草”中的“草”是必平之处,却用了仄声。③“泪涟涟”中第一个“涟”必须是仄声,却用了平声。

于是针对以上不平仄之处,笔者一字一句地进行了修改,修改过后的第二稿为:

半亩水塘依圣泉,黔山深处夕阳残。盈缩一日百千遍,枉自消涨枉自怜。野岭荒山消岁月,颓垣破壁向荒山。胸怀碧玉无人问,衰草一蓬浊泪涟!

4. 进行字句及内容上的修改

改后的诗歌虽然符合了律诗平仄和押韵规律,但颔联不对仗,同时在字词上有诸多不妥之处:

(1)第一句中,①“水塘”较现代,不具古意,不好,改为“方塘”。②“依”也不好,改为“伴”。

(2)第二句“黔山深处夕阳残”感觉有点不着边际,不甚满意,于是改为“悄然独立筑城边”,改后的诗句点明了圣泉的方位,感觉比“黔山深处夕阳残”要好一些。

(3)第三句中,“盈缩一日”太实在,且未强调出这是很少见的奇迹,于是改为“盈缩奇迹”强调了“奇迹”二字。前面改了,后面自然要改,否则意思连接不上,于是,经过斟酌,改成了“空自有”。

(4)第四句中,“枉自消涨枉自怜”与上句“盈缩奇迹空自有”不对仗,因此也要改。同时,圣泉留有不少古人的记载和吟诵的诗句,而“枉自消涨枉自怜”没有这一内涵,也不满意。于是改成了“墨客骚人枉自怜”。

(5)第五句“野岭荒山消岁月”中,“消”字不好,改为“度”。

(6)第六句“颓垣破壁向荒山”中,①“向”无动感,不甚满意,于是改为“泣”,这一改,使得圣泉拟人化,更有了动感,将圣泉写活了。②“荒山”与上句的“荒山”重复,于是改为“深山”。

(7)第七句“胸怀碧玉无人问”中,“胸怀”不妥,且太现代,于是改为“空怀”。

(8)第八句将“浊泪”改为“孤泪”,与上句的“无人问”呼应。

这样,改后的第三稿为:

半亩方塘伴圣泉,悄然独立筑城边。盈缩奇迹空自有,墨客骚人枉自怜。野岭荒山度岁月,颓垣破壁泣深山。空怀碧玉无人问,衰草一蓬孤泪涟!

这样,改后的诗句较之第二稿在意思上又进了一大步。但仍有不妥或不满意之处,于是又进行了第四稿的修改。

5. 对诗句作进一步的润色、修改

(1)将第一句的“伴圣泉”改为“一眼泉”。

(2)将第二句的“悄然”改为“孑然”。

(3)将第三句的“空自有”改为“空堪有”。因为“自”不合平仄。且与下句的“自”重复。

(4)将第四句的“墨客骚人”改为“来去骚人”。因为“墨客骚人”同义,重复,且为联合结构,与上句的“盈缩奇迹”(偏正结构)不对仗。

(5)将第五句的“荒山”改为“荒坡”。因为“山”与下句“深山”的“山”重复。

(6)将第七句的“空怀”改为“徒怀”。因为“空”与上面第三句“空自有”的“空”重复。将“碧玉”改为“和玉”,这里不能改成“和璧”,因为“璧”与上句“壁”读音上重复。

(7)将第八句的“涟”改为“残”。因为“残”比“涟”更富有余韵。

这一遍仅第六句“颓垣破壁泣深山”未作改动。这样,改后的诗句为:

半亩方塘一眼泉,孑然独立筑城边。盈缩奇迹空堪有,来去骚人枉自怜。野岭荒坡度岁月,颓垣破壁泣深山,徒怀和玉无人问,衰草一蓬孤泪残!

这也是最后定稿。

下面再将几稿的修改综合对照如下:

第一稿(初稿):

半亩水塘依圣泉,黔山深处夕阳残。一日盈缩千百回,枉自消涨枉自怜。荒山野岭度生涯,破壁颓垣哀荒山。和氏碧玉无人问,一蓬衰草泪涟涟!

第二稿(格律修改稿):

半亩水塘依圣泉,黔山深处夕阳残。盈缩一日百千遍,枉自消涨枉自怜。野岭荒山消岁月,颓垣破壁向荒山。胸怀碧玉无人问,衰草一蓬浊泪涟!

第三稿(字句修改稿):

半亩方塘伴圣泉,孑然独立筑城边。盈缩奇迹空自有,墨客骚人枉自怜。野岭荒山度岁月,颓垣破壁泣深山。空怀碧玉无人问,衰草一蓬孤泪涟!

第四稿(定稿):

半亩方塘一眼泉,孑然独立筑城边。盈缩奇迹空堪有,来去骚人枉自怜。野岭荒坡度岁月,颓垣破壁泣深山,徒怀和玉无人问,衰草一蓬孤泪残!

通过对照,可以看出诗稿一次比一次好,到第四稿已感觉基本满意,暂时想不到还有可改之处了,于是,此诗的创作便告一段落,第四稿成了基本定稿。(如果还想改也是可以的,但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创作疲劳,于是暂时放下,适可而止。日后如果想到了更好的字词,再做修改。)

实例二

中秋(七律)

乘月中秋上翠微,人间星汉共方晖[3]。婆娑树影随云走,飘逸情丝对月飞。山下谁家燃焰火,崖边何处舞清辉。尘寰阖府团圆日,悔煞姮娥千万回!

2008年中秋之夜,笔者与同系几位老师乘兴登上贵州师范大学后面的照壁山赏月。在山顶上,皓月当空,树影婆娑,遥望山下万家灯火,十分壮观。正在感慨,忽见山下某处放起焰火,一束束烟花冲上夜空,绚烂多姿,于是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句“山下谁家燃焰火”的诗句,这便是灵感一闪念,于是赶快掏出笔记了下来;然后又在此句基础上想出了与之对仗的下一句:“崖边何处舞清辉”,也记了下来。有了这两句为基础,于是便在中秋之夜的照壁山上吟出了七律诗《中秋》的草稿,并高声朗诵给同伴欣赏。当然草稿是粗糙的、不合格律规定的。回去以后,经过整理、修改,便成了上面的定稿。(整理修改的过程与实例一大致相同,为节省篇幅,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实例三

孟春垄上行(七律)

芳菲三月绿茵浓,遍野桃英遍野彤。几处黄花争烂漫,数番蝶影戏嫣红。浴乎沂水曾皙子,性本丘山五柳翁。若失淡泊宁静志,肯将心绪付春风?

此诗作于2009年3月15日,是在与学生去乌当区三江农场春游时所作。

本诗首先想到的是首句“芳菲三月春意浓”,这便是灵感一闪念。然后根据首句逐渐想出了以下五句的草稿:“芳菲三月春意浓,人面桃花相映红。几处早莺争暖树,几番惬意向青峰。身旁弟子娇音软,垄上黄花金色重。”剩下的两句当时未写完。回来后,便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构思、整理、修改,最后写成了上面的律诗。

作词也大致如此,均是经过三四遍修改才基本定稿的。下面简单举一首词作进行说明:

实例四

念奴娇·平窑歌乡行

峰回路转,岭披黛、点缀民族山寨。阅尽田园秋色处,终见平窑云霭。拦路酒淳,迎宾曲脆,初领原声态。布衣儿女,盛装持盏村外。  驻足庭院歌台,心驰神往,细品民歌彩。清越悠扬旋律美,山野且传天籁。欸乃咿呀,长声短调,潋滟歌如海。尽情采撷,喜得沃土青睐。

这是2008年10月与学院诗词学会的学生们一起去贵阳市白云区布衣歌乡平窑村采风时所作的一首词。

由于想写的内容较多,需要一首稍长的词来表现,于是定下《念奴娇》的词牌,然后根据《念奴娇》一词每句字数的多少,将想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了初稿(平仄、押韵暂且不管):

峰回路转,山耸翠、点缀布依山寨。阅尽田园秋色处,终见平窑风采。拦路酒淳,迎宾歌脆,迎客山村外。布依妹,盛装初展天籁。  驻足庭院歌台,全神贯注,细品原生态。咿呀悠扬旋律美,屏息如闻天籁。千种风情,万般心事,均向歌中载。尽情采撷,但得活水青睐。

回来后,便将《念奴娇》词谱找出来,根据词谱的平仄、押韵规定对初稿进行修改,使之符合词谱平仄、押韵规定,同时进行一些意义上的修改,形成了第二稿:

峰回路转,山耸黛、点缀零星山寨。阅尽田园秋色处,终现平窑风采。拦路酒淳,迎宾曲脆,初展歌乡风采。布依姐妹,盛装迎客村外。  驻足庭院歌台,凝神贯注,细品原生态。咿呀悠扬旋律美,原野且传天籁。欸乃咿呀,此起彼伏,好个民歌海!尽情采撷,但得活水青睐。

第三稿、第四稿分别进行字词上与意义上的修改。

第三稿为:

峰回路转,山耸黛、点缀民族山寨。阅尽田园秋色处,终见平窑云霭。拦路酒淳,迎宾曲脆,初领歌乡风采。布依儿女,盛装持盏村外。  驻足庭院歌台,心驰神往,细品原生态。清越悠扬旋律美,山野又传天籁。欸乃咿呀,长声短调,滟滟歌如海。尽情采撷,喜得沃土青睐。

第四稿即为前面定稿。

上面所举例子,并不一定就是写得很好的诗词。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能给学习者带来一些创作上的启发,举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结合以上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创作格律诗词的一般步骤:

格律诗:① 抓住灵感一闪念,将当时因某种感受而冒出来的一句或几句诗句记下来。② 根据这一句或几句诗句想表现的主题,将之扩展成一首七言或五言诗,形成草稿(这时可以先不管格律)。③ 根据律诗格律(主要是平仄)规定,对草稿进行修改,使之符合格律规定。④ 对基本符合格律规定的诗稿进行意义上的润色、修改,使之更有意境。⑤ 进行个别字词上的斟酌、加工,最后定稿。

词:① 抓住灵感一闪念,将当时因某种感受而冒出来的一句或几句词句记下来。② 根据想要表现的主题,确定词牌,然后依据所定词牌的段数、句数及每句的字数,将这一句或几句词句扩展成一首词的形式,形成草稿。③ 找到所定词牌的词谱,根据词谱对草稿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使之符合词谱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的要求。④ 进行意义上的润色、修改,使之更有意境。⑤ 最后进行个别字词上的斟酌,定稿。

一般来说,一首古典诗词从抓住灵感一闪念到构思、初稿、修改、定稿,需要反复斟酌、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少则三四稿,多则七八稿)才能创作完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