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與陶進士書

與陶進士書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見《新唐書·劉迅傳》及《國史補》。進不敢問,退不能解,默默已已,不復咨嘆。綯直進曰“李商隱”者三道而退,亦不爲薦託之辭,故夏口與及第。商隱于開成三年應博學宏詞科,已録取而被人抹去;四年,以判事入等,得爲官。商隱派在祕書省作校書郎,他請調縣尉。九月三日,弘農尉李某頓首。這封信先寫令狐綯向高鍇推重商隱,商隱因此得中,這是始居令狐門下時的情况。那個中書長者可能與綯有關。

與陶進士書〔一〕

去一月多故,不常在〔二〕,故屢辱吾子之至,皆不睹。昨又垂示《東岡記》等數篇,不惟其辭彩奥大,不宜爲宂慢無勢者所窺見,且又厚紙謹字,如貢大諸侯卿士及前達有文章積學者,何其禮甚厚而所與之甚下耶〔三〕

〔一〕此信張采田《會箋》列于開成五年(八四○)作。陶進士不詳。

〔二〕去一月多故:離開寫信前一個月内多事,不常在家。

〔三〕不惟:不只,不僅。奥大:深厚廣博。厚紙謹字:用厚紙寫工整字,當時送給地位高的人用。甚下:自指地位低。

始僕小時,得劉氏《六説》讀之〔四〕,嘗得其語曰:“是非繫于褒貶,不繫于賞罰;禮樂繫于有道,不繫于有司〔五〕。”密記之。蓋嘗于《春秋》法度,聖人綱紀〔六〕,久羨懷藏,不敢薄賤。聯綴比次,手書口詠,非惟求以爲己而已,亦祈以爲後來隨行者之所師稟〔七〕

〔四〕劉氏《六説》:唐代劉知幾子劉迅著《六説》,成《詩》《書》《春秋》《禮》《樂》五説五卷,《易》説未成。見《新唐書·劉迅傳》及《國史補》。《五説》探索聖人的用意。

〔五〕有司:主管的官員。

〔六〕《春秋》:相傳孔子修訂的歷史書,他褒善貶惡,通過褒貶來分别是非。孔子講究禮樂,作爲治國的大綱。這是説,是非和禮樂不決定于官府,決定于孔子。

〔七〕聯綴比次:把有關法度綱紀的材料聯繫起來加以排比,即編輯這方面材料。師稟:效法接受。

已而被鄉曲所薦,入求京師〔八〕,又亦思前輩達者,固已有是人矣,有則吾將依之。繫鞋出門,寂寞往返其間,數年卒無所得,私怪之。而比有相親者曰:子之書宜貢于某氏,某氏可以爲子之依歸矣〔九〕。即走往貢之,出其書,乃復有置之而不暇讀者;又有默而視之,不暇朗讀者;又有始朗讀而中有失字壞句不見本義者。進不敢問,退不能解,默默已已,不復咨嘆。故自太和七年後,雖尚應舉,除吉凶書及人憑倩作箋啓銘表之外,不復作文,文尚不復作,况復能學人行卷耶〔一〇〕

〔八〕鄉曲:猶鄉里。入求京師:入京求應試。

〔九〕比:及。貢:獻。依歸:依靠,即靠他贊揚,引起考官注意,取中進士。即指“行卷”,詳下。

〔一〇〕太和七年,商隱應舉未取,九年又應舉未取。吉凶書:爲祭祀及喪禮寫的書信。倩:請託。行卷:抄自己所作詩文請名人評定贊揚,引起考官的注意得以録取。

時獨令狐補闕最相厚,歲歲爲寫出舊文納貢院〔一一〕。既得引試,會故人夏口主舉人,時素重令狐賢明,一日見之于朝,揖曰:“八郎之友誰最善〔一二〕。”綯直進曰“李商隱”者三道而退,亦不爲薦託之辭,故夏口與及第。然此時實于文章懈退,不復細意經營述作,乃命合爲夏口門人之一,數耳〔一三〕

〔一一〕開成二年,令狐綯爲左補闕。納貢院:交給主管考試衙門,作爲考察考生水平之用。

〔一二〕故人:令狐綯的老朋友。夏口:鄂岳觀察使(治夏口,在湖北武昌)高鍇。主舉人:主管考試進士的主考。八郎:令狐綯排行第八。

〔一三〕數:命定。

爾後兩應科目者〔一四〕,又以應舉時與一裴生者善,復與其挽拽,不得已而入耳。前年乃爲吏部上之中書,歸自驚笑,又復懊恨周、李二學士以大德加我〔一五〕。夫所謂博學宏詞者,豈容易哉!天地之災變盡解矣,人事之興廢盡究矣,皇王之道盡識矣,聖賢之文盡知矣,而又下及蟲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以上莫不開會〔一六〕,此其可以當博學宏詞者耶?恐猶未也。設他日或朝廷或持權衡大臣宰相,問一事,詰一物,小若毛甲,而時脫有盡不能知者〔一七〕,則號博學宏詞者當其罪矣。私自恐懼,憂若囚械。後幸有中書長者曰〔一八〕:“此人不堪。”抹去之,乃大快樂,曰:此後不能知東西左右〔一九〕,亦不畏矣。

〔一四〕兩應科目:唐制中進士後,還要應科目考試,中後才授官。商隱于開成三年應博學宏詞科,已録取而被人抹去;四年,以判事入等,得爲官。

〔一五〕商隱應博學宏詞科在吏部考試,由吏部上報中書省。周、李二學士:周墀,太和末,曾補集賢殿學士;李回,以庫部郎中知制誥,可能兼翰林學士。大德加我:指録取。

〔一六〕皇王之道:三皇之道指道家無爲而治,三王之道指禹傳子,湯武征伐。聖賢之文:指聖賢的經傳。蟲豸:昆蟲。精魅:妖精、物怪。開會:指開通理解。

〔一七〕甲:爪甲。脫:或。

〔一八〕中書長者:吏部考試博學宏詞後,再送中書省核定,中書省某官抹去商隱名。

〔一九〕《後漢書·逢萌傳》:“後詔書征萌,託以老耄,迷路東西,尚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濟時乎?”

去年入南場作判,比于江淮選人,正得不憂長名放耳〔二〇〕。尋復啓與曹主,求尉于虢〔二一〕。實以太夫人年高,樂近地有山水者,而又其家窮,弟妹細累〔二二〕,喜得賤薪菜處相養活耳。始至官,以活獄不合人意,輒退去。將遂脫衣置笏,永夷農牧〔二三〕。會今太守憐之,催去復任,逕使不爲升斗汲汲,疲瘁低儽耳〔二四〕。然至于文字章句,愈怗息不敢驚張〔二五〕。嘗自呪願得時人曰:此物不識字,此物不知書。是我生獲忠肅之謚也〔二六〕。而吾子反殷勤如此者,豈不知耶?豈有意耶?不知則可,有意則已虚矣。

〔二〇〕南場作判:去吏部試,作判詞。江淮選人:《新唐書·選舉志》:“其後江南、淮南、福建,大抵因歲水旱,皆遣選補使,即選其人。”長名放:《封氏聞見記》:“高宗龍朔二年後,以不堪任職者衆,遂出長榜放之,冬集,俗謂之長名。”此指參加作判詞後,即可選官,不憂被放。

〔二一〕尋:不久。曹主:一部長官。求尉于虢(guó):請求調到虢州做縣尉。商隱派在祕書省作校書郎,他請調縣尉。虢州,治弘農,在今河南靈寶縣南。

〔二二〕近地:開成元年,商隱奉母居濟源縣,濟源離弘農較近。細累:小的家累。

〔二三〕活獄不合人意:把死罪改判活罪,觸怒觀察使孫簡,將罷官。夷:平,作平民。

〔二四〕今太守:姚合代孫簡爲觀察使,使商隱還任。儽(lěi):憔悴頽喪。

〔二五〕怗息:平靜呼吸,狀害怕。

〔二六〕生獲忠肅之謚:忠肅,指老實。謚是死後所定稱號。此言活着得老實的稱號,是憤慨的話。

然所以拳拳而不能忘者,正以往年愛華山之爲山而有三得:始得其卑者朝高者,復得其揭然無附著〔二七〕,而又得其近而能遠。思欲窮搜極討,灑豁襟抱,始以往來番番不遂其願〔二八〕。間者得李生于華郵,爲我指引巖谷,列視生植,僅得其半;又得謝生于雲臺觀,暮留止宿,旦相與去,愈復記熟;後又得吾子于邑中〔二九〕,至其所不至者;于華之山無恨矣,三人力耶。

〔二七〕拳拳:猶牢牢記住。揭然:狀高聳。

〔二八〕灑豁襟抱:暢開胸懷。往來番番:一次次往來。

〔二九〕間:近。華郵:華山的驛站。生植:生物、植物。雲臺觀:在華山觀旁。邑中:似華陰縣。

今李生已得第,而又爲老貴人從事,雲臺生亦顯然有聞于諸公間,吾子之文粲然成就如是。我不負華之山,而華之山亦將不負吾子之三人矣。以是思得聚會,話既往探歷之勝。至于切磋善惡,分擘進趨,僕此世固不待學奴婢下人指誓神佛而後已耳,吾子何所用意耶?明日東去,既不得面,寓書惘惘。九月三日,弘農尉李某頓首。

這是開成四年商隱在做弘農尉時寫的。後一部分講游華山的,馮浩注:“似全以華山喻己之于令狐,始居其門,今不復附著,跡雖遠而心猶近,以爲回護之詞;下文切磋數句尤明顯。陶進士必與令狐有相涉者,而令狐氏華原人也。”這話看來是有道理的。後面説自己不學奴婢下人指神佛發誓來表示忠誠,這正如後來他向令狐綯陳情,不願過于卑屈一樣。這封信先寫令狐綯向高鍇推重商隱,商隱因此得中,這是始居令狐門下時的情况。後來去考博學宏詞,已考中而被中書長者抹去,這似説明他已不再附著令狐,曾去王茂元幕,與王女結婚,引起令狐綯的不滿。那個中書長者可能與綯有關。他跟綯的關係,“近而能遠”,即跡近而情疏。但他不學奴婢下人的卑屈以討令狐歡心。因此,踪跡雖或近或遠,而情意終疏,就決定了他和綯的關係。表達了對中書長者的憤慨。

這封信裏又表達了對朝廷的看法,認爲分别是非之權不决定于朝廷的賞罰,禮樂的存廢不决定于有司;即《春秋》法度、聖人綱紀都不在朝廷,這跟他《安定城樓》的“欲迴天地入扁舟”的志事是一致的。正因爲法度綱紀都不在朝廷,所以想旋乾轉坤有一番大作爲。但看到前輩達者很失望,應博學宏詞科,又很失望。講博學宏詞一段,正反映這種憤慨不平。靠了這封信,使我們瞭解他這一段的生活,很可珍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