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詞律和詞韻

詞律和詞韻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詞律和詞韻的形式是很複雜的。這樣的詞,其實正是以近體詩配合樂曲而成的。不過知道作者在詞律上的用心,對欣賞詞的形式美也有些幫助。這些都是詞韻的變體。詞韻,在宋人爲了入樂應歌,往往用方言音爲韻,後來的詞學家參酌韻書和宋人填詞用韻的實際,作了一些詞韻的本子。其中以清代戈載的《詞林正韻》爲最通行。

詞調的來源不一。有的出於近體詩,有的出於歌謡,有的出於邊軍咏歌,有的出於外國傳來的樂曲,有的由於侑歌創作的流傳而成爲定格。因而,詞律和詞韻的形式是很複雜的。而後來在宋代詞人的大量創作中有了統一,也有了發展。例如“單調”和一詞多韻、交叉協韻的形式在唐、五代的小令中比較多,而宋人填作的較少;而長調慢詞却大量出現了。其中有許多是舊曲翻新,有許多是詞家的創造。

詞也叫“長短句”,這正表現了詞的句式不同於近體詩的特點。詞的長短句跟樂府古詩又不同,因爲詞有嚴格的字調聲律。

詞有單調,有雙調,也有三叠、四叠的。所謂雙調,一般就是一首歌的兩次重複。所以雙調的詞,有的上、下片完全相同,有的在“换頭”(也叫“過變”、“過片”,即下片的起韻處)時有一些變化(如《滿江紅》)。但也有全不相同的(如《洞仙歌》)。這些都是由歌唱時音樂變化所決定的。

詞句中的聲調,一般只與近體詩一樣,依一定的詞譜,平字填平聲,仄字填仄聲。最近於近體詩的節奏的,如《鷓鴣天》:

(上片)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片)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上片第三、四句,也跟律詩一樣,一般用對偶的句子。下片的兩個三字句,不過是“换頭”的音節變化。所以,這首詞的聲調幾乎是一首七律,或兩首絶句的重叠。這樣的詞,其實正是以近體詩配合樂曲而成的。

詞的平仄,每調都有定格,一般是没有變化的。只是在唐、宋以詞入樂的時候,由於歌唱時的便利,有多字少字的各體,在後代唱法不傳,只是依譜填詞的時候,就已經不能再隨便增減變化了。詞的平仄聲譜,不容易記憶,只要熟讀一些前人的名作,按字句來識譜,也就没有什麽困難。

詞一般只講平仄,但有時却還講究上、去聲的分别,入聲的分别,甚至於陰平(清聲)陽平(濁聲)的分别。例如晏殊《清商怨》:

雁過南樓,行人回淚眼。

夢未成歸,梅花聞塞管。

兩片結字都是“去、上”,當然是有意的安排。周邦彦是很講究音律的,他的句子,如:

人静烏鳶自樂,憔悴江南倦客。(《滿庭芳》)

都是上下片同用“去入”,這種例子在他的詞中很多。又如張炎《詞源》下所説:

先人(張樞,張炎之父)曾賦《瑞鶴仙》一詞,有云“粉蝶兒撲定花心不去”,按之歌譜,聲字皆協,惟“撲”字稍不協。遂改爲“守”字,乃協。……又作“惜花春起早”云“瑣窗深”,深字音不協,改爲幽字又不協,再改爲明字,歌之始協。

“撲”和“守”,是分别入聲和上聲的。“深、幽”和“明”,是分别陰平陽平的。“深、幽”和“明”的字義恰好相反,而作者爲了陰平陽平的微細的差别,竟不顧字義的矛盾,可見當時講究音律的風氣,但這些都是爲歌唱而定的,現在已不能再按譜歌唱,就没有瞭解這些分别的必要了。所以,我們現在讀詞或填詞,只要按平仄聲的譜就行。不過知道作者在詞律上的用心,對欣賞詞的形式美也有些幫助。

詞的用韻,有一韻,有轉韻。轉韻的,如:

小山重叠金明滅(韻),鬢雲欲度香腮雪(叶),懶起畫娥眉(轉韻),弄妝梳洗遲(叶)。  照花前後鏡(轉韻),花面交相映(叶),新貼綉羅襦(轉韻),雙雙金鷓鴣(叶)。(温庭筠《菩薩蠻》)

月落星沈(韻甲),樓上美人春睡(韻乙),緑雲傾,金枕膩(叶乙),畫屏深(叶甲)。  子規啼破相思夢(韻丙),曙色東方才動(叶丙)。柳煙輕,花露重(叶丙),思難任(叶甲)。(韋莊《酒泉子》)

通首一韻是大多數,後來的長調,尤其以一韻爲常格。一首詞的用韻,或用平聲,或用仄聲,或限用入聲,也都有一定的。但也有一調平、仄韻兩體的。如《滿江紅》一般是用入聲韻,而姜夔、吴文英都有平聲韻的《滿江紅》。《憶秦娥》一般都用入聲韻,而賀鑄、秦觀都有平聲韻的《憶秦娥》。《永遇樂》一般用仄聲韻,而陳允平有平聲韻的《永遇樂》。有些調,用仄聲而一定限用入聲韻,如《三部樂》、《雨霖鈴》、《浪淘沙慢》、《霓裳中序第一》[9],在讀詞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到這些特點。

詞韻用上、去聲的,上、去聲韻一般可以通叶。例如: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去)。數峰清苦(上),商略黄昏雨(上)。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去)。今何許(上),憑欄懷古(上),殘柳參差舞(上)。(姜夔《點絳唇》)

古人的作品有只用上聲或只用去聲的,只能看做是偶然的,並不是定格。

另外,有些特殊的協韻法,如黄庭堅的詞有一種“福唐獨木橋體”,在一首詞裏用同一個字協韻。辛棄疾的詞有一種“些語韻”,句末用“些”字,上一字協韻,也叫“長尾韻”。這些都是詞韻的變體。

詞韻,在宋人爲了入樂應歌,往往用方言音爲韻,後來的詞學家參酌韻書和宋人填詞用韻的實際,作了一些詞韻的本子。其中以清代戈載的《詞林正韻》爲最通行。《詞林正韻》據《廣韻》韻部,合爲平、上、去聲十四部,入聲五部,共十九部,比詩韻寬得多。

詞的韻律,跟樂律很有關係,有些名目、符號,在今天已經學者們考出,有些却已無從瞭解,這裏不詳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