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典故詞的詞彙化路徑

典故詞的詞彙化路徑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從3.2節的個案考察可知,典故詞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典故凝固而成的具有特定意義的詞語,並進入了漢語的詞彙系統。典故詞的詞彙化遵循的也是此路徑,但卻有其特殊性,以下選取四個典故詞來分析。此時它的詞彙化程度還較低。

從3.2節的個案考察可知,典故詞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典故(可能是短語、句子、跨層結構甚至語篇)凝固而成的具有特定意義的詞語,並進入了漢語的詞彙系統。它們的演變過程,大多符合以上所列舉的九條關於詞彙化內涵的解釋,因此可以說,典故詞的形成,也是詞彙化的過程。研究典故詞的詞彙化,可以從理論的高度了解典故詞的來源與發展,同時,典故詞的詞彙化有其特殊性,也能爲詞彙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視角。

首先要探討的是典故詞詞彙化的路徑。“路徑”從歷時角度來看,是同一個詞經歷詞彙化的不同“階段”,內部成分從各自獨立到互相依賴,從聯繫鬆散到緊密結合的過程。從共時角度來看,是不同的詞有詞彙化“程度”高低之別,有的內部成分尚可分析,有的則完全融合在一起。這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們在討論中皆會涉及。

Brinton &Traugott(2005:94)提出,詞彙化的連續統是:部分凝固的短語(partially fixed phrases)>複合的半可分析形式(complex semi-idiosyncratic forms)>单純詞/最大程度上不可分析的形式(simplexes and maximally unanalyzable idiosyncratic forms)。

沿着此路徑,詞彙化可分爲不同的階段,區分不同階段的標準仍然集中在兩方面:1)內部成分是否還保留有各自的語義;2)是否還能對內部成分進行句法規則的操作。根據這兩條標準,我們可以將詞彙化按程度由低到高分爲五個階段[11]

L1:臨時結構,包括短語、句法單位和跨層結構;

L2:凝固的短語,內部成分語義透明,且能接受句法規則操作;

L3:複合詞,又可分爲兩類:

a.內部成分語義透明,但不能接受句法規則操作;

b.內部成分語義不透明,但能接受句法規則的操作;

L4:複合詞,內部成分語義不透明,且不能接受句法規則操作;

L5:派生詞或單純詞,內部成分最大程度上融合,不可分析。

普通詞語多按照這個路徑發展而來,從L1到L5,詞彙化程度越來越高,也就是內部成分的語義和句法關係越來越緊密,直至不可分析,而能產性越來越低。當然,並不是每個詞都完整地經歷這五個階段,有的從L2甚至L3開始,有的至L3或L4就結束。在這個漸進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相鄰兩階段重合的現象。

典故詞的詞彙化遵循的也是此路徑,但卻有其特殊性,以下選取四個典故詞來分析。

【無外】

《公羊傳》中四次出現“王者無外”,《穀梁傳》中出現“天子無外”,均爲臨時性結構。這表現在:第一,其意義就是其內部語素“王者/天子”、“無”和“外”各自意義的相加,表示對於王者來說沒有“外”這個概念。第二,其內部成分的語法關係也是明確的,“王者/天子”是主語,“無外”是謂語。第三,這個結構能接受句法規則的操作,因此可出現在“天子無外,以天下爲家”這樣的句子裏,“天子”既是“無外”的主語,也是“以天下爲家”的主語。總之,這個結構是透明的,人們能很容易地“望文生義”,這是L1階段。

在後人的引用中,“王者無外”則趨於習語化,這表現在:第一,在“識函谷之可關,而不知王者之無外”這樣的用例中,“王者無外”可作爲一個整體充當“知”的賓語,可見其內部成分的關係變得緊密了,語法規則可對它的整體起作用。第二,“王者”、“無”、“外”三個語素總是相互搭配,不能調換其他同義的語素,表示它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結構。第三,“王者無外”的意義大多與《春秋》聯繫在一起,表明其意義是專門的、有限制的,尚未完全獨立於語境。第四,語義和句法上,仍然是各自獨立、可分析的,因此“王者”和“無外”之間可插入“之”,表示句法規則仍能對其內部成分起作用。這是L2階段。

然後“無外”從這個四字結構中脫離出來,成了複合詞,如“惠澤播於黎苗,威靈震乎無外”中的“無外”,此時,它的意義變得不透明(opaque)了。這表現在:第一,“無外”的意義不再是語素“無”和“外”的相加,而有了“天下”的意義,此意義,不能從其內部成分中推斷出來。第二,“無外”不再僅用於與《公羊傳》有關的語境,也不衹適用於王者,亦即它不再帶有從原典中帶來的附加意義。第三,對“無”和“外”的語法關係,不能再用動賓結構來分析,詞的內部,不再適用任何句法規則,不能再加入任何別的成分。第四,“無外”本是謂詞性的結構,而在此語法性質發生了轉變,成爲了名詞,能充當賓語。總之,“無外”無論從形式還是意義上看都是緊密結合的,如果不了解其來源典故,則無從了解其意義,因爲字面意義和結構都不能提供有效信息,這是L4的階段。

【贅旒】

它在《公羊傳》中已經是凝固的形式,因此可以說它詞彙化的出發點就是L2階段。此時它的詞彙化程度還較低。它在比喻句中充當喻體,意義仍是語素相加所表示的“附屬於旗旌的旒”。早期的引用文獻,均作“若贅旒”、“如贅旒”、“似贅旒”等,“若”、“如”、“似”等比喻詞表明“贅旒”的所指仍是其字面意義,意義是透明的,語法關係也是明晰的。

在晚一些的用例中,“贅旒”就不出現在比喻句中了,而是直接出現了隱喻義,表示失去地位的國家或人,又進一步引申爲表示危險,如“俾贅旒之危”、“康國祚於綴旒”、“社稷綴旒”等,這就進入了L4階段。這表現在:第一,其隱喻意義不能根據語素意義來推斷。第二,“贅旒”不再僅指失權君主,還適用於其他人,不再帶有原典中帶來的附加意義。第三,“贅旒”內部不再適用任何句法規則。第四,“贅旒”本是名詞性結構,但有時出現了謂詞性的用法,如“社稷贅旒”,語法性質發生了轉變。總之,它最終詞彙化的程度很高。

【微辭】

“無外”、“贅旒”沒有經歷L3的階段,即它們一旦凝固成詞,意義和結構就都不透明了,詞彙化的程度就比較高了,類似的還有“無將”、“觸石”等。而另外一些典故詞,則在很長時間內處於L3的階段,如“微辭”。《公羊傳》作“定哀之間多微辭”,此“微辭”是凝固的形式,處於L2階段,內部成分“微”和“辭”的語義和語法關係比較明晰。

進入L3階段後,雖然“微”和“辭”的語義仍然沒有變化,且各自獨立,但語法規則不能在其內部進行操作,亦即兩個語素不能帶修飾語,中間不能插入任何成分,也不能分別和外部成分形成照應。個案研究中所舉大部分文例,都屬於這個階段。

而詞彙化程度更高的則是義爲“隱晦的批評”的“微辭”,“微”的字面意義是“微小”,引申爲“委婉隱晦”,而特指“批評”,則是與“辭”結合在一起之後,作爲一個整體體現出來的意義,這就是詞彙化的L4階段。如個案研究中所示,這個意義出現得很晚,可以說,“微辭”的詞彙化過程非常長,進展較緩慢。

【泣麟】

還有的典故詞,沒有經歷L2、L3階段,直接就跳躍到了L4階段,“泣麟”就是如此。在《公羊傳》,“泣”和“麟”並不在綫性關係上相鄰,甚至“泣”這個詞根本沒有出現,衹是“涕沾袍”的意義總結,因此可以說,無論是句法還是語義方面,“泣”和“麟”都沒有關係,“泣麟”的詞彙化源頭甚至還沒有達到L1階段。但是在後代文獻中出現的“泣麟”,却已經高度詞彙化了,含有“對末世的悲歎”的隱喻義,是一個完全的複合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