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价值是中国化的根本目的

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价值是中国化的根本目的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理论主旨和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因而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一个基本尺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努力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总是用“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少数人、部分人的发展来表征未来社会。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宣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7]在恩格斯的晚年,意大利记者请他用最简练的话语描述未来新社会的特点时,他重申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表述,并认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48]。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尽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根本价值追求和终极价值理想

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理论主旨和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因而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一个基本尺度。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向我们指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要始终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刚性价值追求。制度原则的确立,体制规范的建设,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应有利于激发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人的主体地位、伸展人的自由个性。自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以毛泽东等为核心的我们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迫切需要出发,在对社会主义应如何认识和对待“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探索中,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逐步纳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的解放和发展之路。

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依据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比较科学地解读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并提出社会主义与人的发展应是统一的,是“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相统一的运动”;探讨了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解放的具体途径,如“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变革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途径”“民众是变革社会、实现自身解放的主体力量”等,对此后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进行了较好的理论启蒙。

毛泽东时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和剥削强烈凸显出中国人民要求解放的时代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视社会主义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并将此确立为革命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围绕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一方面充分阐发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做出了理论建树;同时立足于解放人、拯救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斩断了捆绑中国人民的“四大绳索”,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前提,实现了中国人民解放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次飞跃。改革开放的大幕揭开了人的发展的新篇章,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演进阶段。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追问中,把满足人的需要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提出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起点。实践中,邓小平立足于造福人民、使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致力于物质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创造了中国人民实现发展的决定性前提——物质财富基础,这是中国人民走上解放道路的又一次飞跃。邓小平还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了一批以“四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且极大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提升了国民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了人的发展。

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面对总体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后中国人民要求拓展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首次在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文献中确认了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蕴含的理论主旨;同时,秉承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明确为“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提出了人与社会发展“两个历史过程相统一”的思想,在党的基本理论发展史上初次确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重大深化与推进。

进入21世纪之后,适应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理念在全球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格局形成,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此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明确界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将以人为本置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地位,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的突破,其显著标志是在党的执政治国理念中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以人为本还是一种治理原则,其从深层次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谁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的问题,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自觉将既往所追求的人的解放宗旨更加确切地落实到执政治国理念与社会运行机制之中,并使之与现实社会运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这一思想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转变。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磅礴的力量。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用理论武装头脑,筑牢理想信念,把握舆论导向,营造舆论氛围,践行核心价值,唱响时代主题,推动文艺繁荣,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果的实践探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把搞好顶层设计、抓好改革落实和扎实工作作风等统一起来,包括实施“精准扶贫”,把确保不让一个地方、一个老百姓掉队作为全面小康实现的重要目标任务,具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每一个人”生存状态改善、发展的关怀。从重大执政原则到具体的实施细节,都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解决中国当下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公平等问题的思想智慧和现实举措,在理论和实践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今天,在“中国梦”即将成真,新的伟大建设发展任务又将降临之际,回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中国之路,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历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秉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以满腔的人文情怀规划中国革命和建设,使人的发展目标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由模糊甚至偏离逐渐走向清晰,最后成为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在实践中,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站在不同的逻辑起点,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设计了递进式的发展目标,圆满完成了特定条件下大众的解放和发展的历史使命,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和中国特色的大众的解放和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

可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价值,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及其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汪信砚.视野·论域·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三个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2003(12).

[3]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5]彭漪涟,马钦荣.逻辑史大辞典·总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7]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

[8][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王南湜,侯振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双重逻辑及其意蕴[J].哲学研究,2014(09).

[10]陶德麟,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王南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香港:香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34.

[13]许纪霖,宋宏.史华慈论中国[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4][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杨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5.

[15]徐崇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国外理解辨析[EB/OL].中国文明网,www.wenming.cn,2010-01-18.

[16][澳]尼克·奈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王应一,译.中共党史研究,1988(04).

[17]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J].光明日报,2014-11-24(16).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1-652.

[19]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57.

[20]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2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11.

[22]任阿娟.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4(03).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24]贺来.重新反思“哲学基本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2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

[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4-605.

[2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146、151.

[29]王立民.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篇章——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14(001).

[30]王立民.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篇章——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14(001).

[31]韩庆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哲学思维:战略辩证法[EB/OL].光明网,2015-06-29.

[32]同上.

[33]崔唯航.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3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34.

[3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801.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3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17.

[3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43.

[4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

[4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38-539.

[4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6-47.

[43]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3-14.

[4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87.

[45]抓住机遇 坚定信心 创新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5(12).

[4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1.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