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

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让人民群众过上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始终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和本质要求。习近平对中国梦深刻内涵的阐释,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躬身实践,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_中国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张永新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的梦。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让人民群众过上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始终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和本质要求。

一、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内涵所在

(一)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国梦的实现如果不能落实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上就会失去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对中国梦深刻内涵的阐释,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把国家、集体、个人整合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中国梦价值观,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国家宏大目标,更是亿万人民群众追求幸福具体而微小的个人梦。中国梦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逐梦的力量将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而人民幸福正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聚集点,也是实现梦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体现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利益及其实现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造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梦的实现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躬身实践,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面落实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凝聚共识、整合力量。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他们的利益需求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把“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落到实处,把群众的意愿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和愿景,并在求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

二、让人民幸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逐梦的价值追求

“中国梦”的时代价值不仅在于为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攻坚克难提供了新坐标,还在于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建国60多年来,谋求人民幸福始终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伟大目标,更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和庄严履行。建国后,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实现人生幸福的具体目标和重要途径,认为共产党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这样的幸福才是最有意义的幸福。“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幸福标准,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准。“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江泽民提出“快乐幸福的生活,才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尤其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应该成为我们立法和道德的基础,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幸福,应该成为我们最高的宗旨和法则。”“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幸福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为民的结合,党的先进性和人民幸福的结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胡锦涛“发展为民”幸福理念的集中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人民幸福内涵的诠释,在实践中走过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个历史阶段。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依然会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人民谋幸福”,把民富、民生、民本作为治国理政的着力点。在强国中富民,在富民中强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三、走好现实幸福之路,实现中国梦

(一)践行“发展是硬道理”,强化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

幸福的基础在于财富,有了财富不一定幸福,但没有财富肯定不幸福。因为在普遍意义上,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在实现中国梦,建设富强中国、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和谐中国的未来征程中,发展依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影响中国民众幸福感的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是发展的错,恰恰是“发展不够”的错。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提升国民幸福指数并不矛盾,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人民的幸福感

中国梦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人民幸福上。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不能简单地定位于GDP的年均增长上,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人为根本价值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自然之协调的全面、整体、综合的发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民众幸福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从大处着手,针对不同群体营造“宽松、宽厚、宽容”的社会环境,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改善民生工作模式,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织就一张民生保障网,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生存性、安全性、发展性民生。另一方面从小处着眼,民生工作要着力突出一个“情”字。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动真格出实招,动真情办实事,拉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感情和距离,树立了良好的“民生政府”形象,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让中国梦更加具有温度。

(三)端正社会心态,培育幸福文化

幸福既要用力创造,又要用心感受。当下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心理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爱攀比,得了“红眼病”;不知足,欲望太多、太高;浮躁焦虑,爱发牢骚;缺乏信任,以偏概全,仇视社会等等。这样一些心理让很多人表现出一种社会焦虑情绪。这种社会焦虑会程度不同地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产生不良社会心态,并容易使一些社会成员失去理性的约束,催生非理性行为或越轨行为。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也必定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既需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也要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知足常乐的社会心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培育幸福文化。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