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大意义和现实途径

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大意义和现实途径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代中国,政府工作、政府形象始终处在公众关注的焦点地位。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民情,是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的。2003年SARS危机对政府最沉痛的教训莫过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严重后果。SARS属于一种突发性事件,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和危险,但由于政府未能及时向公众及有关部门公布真实信息,结果造成民众对真相的各种猜疑,引起了抢购风潮,同时也延误了应对SARS的最佳时机,最后才形成了一种社会性危机。

(三)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大意义和现实途径

在当代中国,政府工作、政府形象始终处在公众关注的焦点地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和社会发展前途的看法,与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有关,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直接关联。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民情,是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的。在市民社会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条件下,在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急切地要求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是各种社会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管理者,是各种社会规章的制定者、执行者,政府集中了过多的权力自然也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既要保持社会发展的足够活力,又得维持必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既要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出台新的改革措施和应对之策,又得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内在稳定性,既要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又得谨慎小心,避免大的失误,既要提高效率,又要维持社会公正,如此等等。很显然,要扮演好这各种角色,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确实是很难的。惟其如此,更需要公众和社会组织的支持、理解、谅解,而前提则是政府要取得公众和社会组织的信任。

取得公众和社会组织的信任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一回事,都是对政府自身的要求。各级政府必须把这个问题当作是一个根本的重要的问题重视起来,以此作为深化改革的抓手和着力点来开展工作。凡是作过承诺的,就一定要兑现,凡是事关公共事务方面的管理工作,一定要信息公开,该管的一定管住管好,有了失误一定要向公众道歉认错。抱着这种态度,保持这种作风,才可能建立起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取得公众和社会组织的信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这些都还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保持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性。政府机构执行自己的职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和规定,以作为各种管理工作的标准。制定这些政策,是政府机构的重要职能,也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力,所以才具有权威性。但是,如果这些政策和规定明显的不公正,尽管其制定的程序和过程是合法的,无可指责的,人们也会对之产生质疑,产生抵触,增加执行的难度。尤其是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纠纷普遍增加,政府所制定和执行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公正性就显得格外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众信任政府的前提就是相信政府是公平公正的,只有相信政府是公正的仲裁人,是系统信任的保证者,公众才会放心,才敢于互相信任,才能够维持正常的公共生活秩序。可以说,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也无论是管事的政策还是管人的政策,公正性都是第一位的因素,也是渗透到其他各个环节和方面的东西。为了保证公正性,需要提高政策的透明性,各个国家的经验都证明,越是暗箱操作,越是缺乏透明性,就越是给一些人以权谋私提供了条件。相反,保持必要的透明性,就使得政府工作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能够大大降低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中的不公正性。2003年SARS危机对政府最沉痛的教训莫过于信息不透明带来的严重后果。SARS属于一种突发性事件,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和危险,但由于政府未能及时向公众及有关部门公布真实信息,结果造成民众对真相的各种猜疑,引起了抢购风潮,同时也延误了应对SARS的最佳时机,最后才形成了一种社会性危机。如果政府能将影响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突发事件、重大案件等公开化、透明化,把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某些问题的困难及时告之民众,既可以很好地接受民众的监督,防止工作人员的失职,也能够落实民众的知情权,增进与民众的亲密关系,即使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决,也可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从总体上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第二,保持政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科学性既是政策的生命,也是能够维持其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决策科学化,才能保持这些政策的公正性和可行性,才能减少阻力,为其顺利实行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其保持稳定性提供必要的条件。政策多变必然失信于民,而政策之所以多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本身不科学。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和充分加强科学决策的制度化建设,如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增加公共政策的稳定性,降低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特别是要加强不同方面的政策的相互照应以及新旧政策之间的合理衔接,使得整个政策系统保持比较好的协同性、完整性,这样公众才能形成合理的预期,提高对政策和政府的信任度。

第三,加强国家公务员尤其政府官员的廉政建设。国家机构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存在,它的活动都是通过具体的工作人员、各级官员和公务人员来负责执行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干部的行为也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国家机构的看法和态度。政府信用,可能因官员个人魅力“增值”,也可能因官员个人的恶行而被“掏空”或“污染”,所谓“一只老鼠坏一锅汤”,就是这个道理。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民众都极为痛恨腐败政权及其贪官,如果执政者不能遏制和消除其内部产生并不断滋长的腐败行为和现象,即使经济仍然在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正,生活提高的速度和程度不同,民众的满足感就会被普遍剥夺,因此对政府的信任就可能下降,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下滑,各种不满情绪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我们期望的和谐社会就难以出现。我们必须看到,官员腐败现象的道德危害性和社会危害性远远大于其经济方面的危害性,会极大地损害执政者与广大民众之间的关系,扭曲和破坏执政者在广大民众中的信誉、形象和地位,以至于民众必然会对执政党的合法性产生质疑甚至否定。如不能有效地予以遏制和纠正,一旦出现某种突发性的危机事件(在当代这种高风险社会的条件下这些是极有可能的),就会因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而造成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带来巨大的社会震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第四,积极主动地培育和扶植各种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直接地看,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对政府权力形成了一种排拒或限制,但从深层上看,这些社会组织实际上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一种中介,在政府与民众出现矛盾时构成了一种缓冲地带,是一种能够理性地实现和解的社会机制。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是中产阶层的壮大,维权意识的加强,各种社会组织的出现是必然的。这些社会组织,一方面构成了具体的即一定区域、行业、阶层的民众利益的代表,另一方面也对这些社会成员有着一定的约束和管理的功能,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必要环节,是表达民众利益诉求的必要途径,也能够有效地化解民众的一些非理性情绪和不合理要求。也就是说,积极地培育和扶植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既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形成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也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对公众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服工作,澄清一些误解,化解一些矛盾,增加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总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都处于一个核心地位,而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各级政府及公务员应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注重公信力建设,增强公信意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惟其如此,政府的公信力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才有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重要保障。

(此文系与白春阳博士合作,原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注释】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

[2]沈荟:《公信力:传媒经济与伦理的融合——对美国主流商业新闻媒体经营观的思考》,香港《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4年第4期。

[3]参见王翠英:《现代公信力的道德价值》,《光明日报》,2005年7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