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聚力提升的途径

凝聚力提升的途径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学校管理都关注学校凝聚力的提升,学校提升凝聚力的途径也不经相同,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学校提升凝聚力的效果不一样,但总体上学校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强学校凝聚力建设。在研究上海七宝中学发展的案例中,我们发现,科学的学校发展目标必须是符合学校实际的。提升校长专业能力。

第四节 凝聚力提升的途径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据此,增强学校凝聚力要注重其重要性、目的性和可持续性,要让教师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让社会关注到学校优秀的培养机制和社会影响力。任何学校管理都关注学校凝聚力的提升,学校提升凝聚力的途径也不经相同,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学校提升凝聚力的效果不一样,但总体上学校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加强学校凝聚力建设。

一、明确学校发展目标,构筑师生精神家园

任何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必须首先提出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发展目标要坚持承上启下的原则,基于社会和学校的历史,符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精神。当年经亨颐创办春晖中学,正是因为有“教育救国”的创校理念,才使得象山脚下、白马湖畔一时间群星璀璨,群贤毕至,经亨颐提出的兴学目标是:发展平民教育,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国民。提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推行学生自治、教学自主、创导教育改革。其全新的教育理念犹如引力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夏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巴人等名师到春晖任教,到过春晖中学讲学的有蔡元培、李叔同、俞平伯、蒋梦麟、柳亚子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界留下了“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谈。在研究上海七宝中学发展的案例中,我们发现,科学的学校发展目标必须是符合学校实际的。仇忠海校长任上海市七宝中学校长期内,最初是将学校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经过多年的潜心办学,逐渐发展成为七宝中学的办学指导思想、育人观念,并形成了有特定的学校管理文化。“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观,它从酝酿到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是学校历史发展、现状特色、未来愿景的完美整合。学校发展目标应传承历史,与时俱进。广东广雅中学历承其创办者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广者大也,雅者正也”的含义,到首任校长提出“性刚才掘”的育人目标和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先生任校长时倡导“务本求实”,都贯穿着“品性”与“才能”要和谐发展的理念,形成了现在“传承和谐薪火,培育和谐新人”的办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凝聚了学校精神内涵的办学目标,对凝聚教职员工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提升校长领导力,用人格感召力促学校发展

学校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的核心作用和学校班子的领导力,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有一支好的学校校级管理团队,就会造就一所好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的素养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状况,学校的领导力关键是提高校级团队管理学校的水平和能力。提高校长素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提高校长思想素质、塑造校长人格素养、提升校长的专业能力。

提高校长思想素质。校长思想素质是校长最基本的素养,在校长成长的过程中,思想素质的重要性往往提得多,但切实关注却很少,而思想素质的提升伴随个人成长而成熟,如果校长本人不加以重视,是很容易忽略思想素质修养的。校长思想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强的校长才会坚定实施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有大局意识,吸纳先进的办学理念。其次就是良好的道德素养。校长是“教师中的教师”,“师表”中的“师表”,体现在校长身上的道德力量具有无穷的说服力,堪称是最好的“制度”,而一个不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校长,难以在学校树立真正的威信,道德缺陷是管理者挥之不去的“硬伤”。最后,一个校长必须具备公正、公平的思想意识,学校民主管理要体现公平、公正,校长要有平等心,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而应以学校发展、教师成长为工作的出发点,最容易博取人心的是校长公平、公正的对待学校的人与事,最容易伤害教师积极性的是校长不公平、公正,只要公平、公正,再大的困难都能得到理解,任人唯亲、偏坦护短,必然造成学校一盘散沙,甚至民怨沸腾,凝聚力无从谈起。

培育校长人格素养。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个性,校长人格是指校长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主要表现为校长需要、兴趣、动机等个性倾向和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校长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形成和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对学校领导活动有巨大的影响力。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大学时,教师薪金比北大低,但南开照样名师云集,南开的这种凝聚力源于什么呢?这是因为南开当时是私立学校,较少时政干扰,学校氛围更自由,这是知识分子比较向往的,另外,则是张伯苓校长借各种机会与教师联络感情,关心教师生活,尊重教师意见,吸引了一批批著名学者,如竺可桢、蒋廷黻、罗隆基、方显庭、黄子坚等先后来到南开执教。张伯苓校长最为师生颂扬的是他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南开的制度首先是给张校长自己定的,率先垂范使他赢得了无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从某种意义上说,校长人格是校长精神面貌的反映。有的校长果断而敢于创新,有的理性和睿智,有的勤政而有亲和力,优秀校长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引领学校,把师生聚集在体现校长办学理念的旗帜下。总之,校长人格素养不仅制约着学校领导活动,而且影响着学校领导方式与实际管理效果。

提升校长专业能力。校长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校长所具有教育教学管理专业知识水平,校长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校长的决策水准,关系到校长的影响力和威信。校长首先要把校长这一项工作当做一种职业,校长必须精通管理艺术,熟悉学校管理程序。优秀的校长坚持联系教学一线的教师,钻研教学理论和课程管理理论,教研活动、评课、评教针对性强,肯定教师成绩恰到好处,提出教师不足精准适度,使教师心服口服。而专业能力较弱的校长,浮在面上,偶尔听一位教师的课,课后乱点评,不钻研新课程,却大谈特谈,总是将自己的一知半解暴露在教师面前。专业能力强的校长,在教师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校长威信较高,对教师有较大的引导作用,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让教师心服口服,由于能给教师带来实际指导,形成教师对校长的信赖感,校长成为教师工作的精神支柱。而专业能力较弱的校长,由于决策不到位,评点教师工作缺乏精确度,甚至出现“外行管内行”的现象,校长与教师关系渐行渐远,矛盾随之而来,形成凝聚力递减效应。

三、优化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1.构建优美、舒适的校园物质环境

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环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要使教师对学校生活满意,产生舒适感,表现出有利于学校的行为,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就应该构建优美、舒适的校园物质环境。首先,要合理设计校园布局。校园布局要依托原来的自然环境,如山坡、河流、园林等,在布局上兼容各种功能场所,如休息、娱乐的场所、供人静思的场所,群体活动的场所,个人独处的场所等,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适当,自然环境和人物环境和谐。其次,要合理规划校园绿化环境。要充分利用美学知识,在绿化布局上做到点、线、面结合,平立结合,开展乔、灌、地被植物、草坪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校园优美环境。

2.构建人文关怀制度

人是有感情的,人与人以及人对其所在的团体(或群体)的相处都产生不同的情感,并有强烈的情感需要。一个团体(或群体)的组织对每个成员的亲切关心,将会增强这个团体(或群体)的向心力。因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生活上,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建立教师生活保障制度,帮助教师解决好子女上学、医疗保障、新教师住宿等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工作。工作中,要充分关照,创建合理的用人制度,让教师都有最适合的工作任务,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既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又要为有管理才能并愿意参与管理的教师创造条件,通过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氛围,让教师进入管理层,参与学校管理。

3.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形成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因此,无论是校园物质环境建设还是制度文化环境建设都应该将校园的精神思想融入其中,处处让教师们能时刻感受到校园精神的体现,从而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向心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认识到校园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最终都要反映校园的精神内涵,因此,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与制度文化环境都应该体现校园的主体精神。其次,选择正确的校园价值观。选择校园价值观要立足于本校的具体特点,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并且要发挥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认真听取广大教师的各种意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审慎筛选出既符合本校特色又反映教师心声的校园价值观。再次,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无论是在宣传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都要充分体现、发扬、激励催人向上、健康而富有生机的精神。学校领导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者。要有效地培育学校精神,就要发挥领导的榜样作用,领导应该率先实践学校精神,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教师产生迁移默化的影响。

四、形成融洽人际关系,构建校园和谐氛围

1.形成教师与管理者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

作为管理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平等待人,绝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要一身正气,公正处事,绝不可持双重标准。要敢于负责,对下属的过错自己也要主动承担领导责任,绝不可以推动揽功。要发挥榜样作用,处处以身作责,严于律已。作为被管理者的教师,必须正确地对待领导,服从和支持管理者的工作。要打破“完人”观念。对管理者要有适度、合理的期望值,对管理者在工作中出现的缺点和失误,要真心实意的帮助,抱着对工作负责、与人为善的态度予以指正。遇到困难和挫折,应从大局着眼,放宽气量,讲究分寸,不要故意为难管理者,要学会说服管理者。再次,管理者和教师双方都必须积极主动地相互沟通。作为管理者,必须拥有大度的胸怀,听得进意见,作为教师要有说实话的勇气,克服畏惧、害怕心理,积极主动地与管理者进行交流。并且,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与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让管理者和教师能直接有效地彼此沟通。

2.形成教师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

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学校凝聚力的提高。教师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互相尊重。教师既要尊重与自己感情较好、观点相近的同事,也要尊重与自己联系较少、观点相左的同事。要抱着虚心的态度,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求大同,讲究群体意识,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其次,教师既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要对他人全面、客观评价,要注意克服自傲、妒忌的心态。当发生矛盾冲突时,要宽容大度,虚怀若谷。再次,教师之间要互相主动交流。人的感情是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中培养出来的。教师间的经常交流有利于彼此之间形成共同的认识,有利于让彼此之间感受到对方的关怀,从而有利于拉近教师之间的距离,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3.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

师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平等对待学生,教师应该扭转长期形成的“教师权威”思想,平等对待学生,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情感。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就是要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克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由于最近了解的东西掩盖了对某人一贯了解的心理现象)。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敢于承认错误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另一方面,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还要学生的努力。学生应该尊重教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服从教师的管理。再一方面,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师生双方应努力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态度和需要,消除矛盾与冲突,注重合作与协调,相互关心,共同提高,增强彼此的吸引力。

五、提升学生人格素养,塑造学生高尚情操

在当前新形势下,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但是现阶段中小学生的人格现状不容乐观,人格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历史与社会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在帮助学生提升人格素养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人格塑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抓手,是学校凝聚力提升的体现。

1.激发学生提升人格素养的内驱力,规划提升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格素养,人格素养是个体所具有的兴趣、性格、气质、情感、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行为方式的混合体,它涵盖了人自身生长所有的本质要素。人的发展实际是构成人格内部诸要素即个体身心充分、和谐发展的整合过程。其次,也要使学生明白人格素养的提升是社会发展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个人要获得成功,除了要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外,更需要坚定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等人格因素。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出一个清晰的、又能操作的规划过程。

2.课堂教学中挖掘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社会课程中,会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历史伟人,有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这些伟人身上蕴含着爱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远大的理想进取的精神等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通过学习,挖掘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开发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如张骞历经磨难,成功出使西域;霍去病英勇抗击匈奴,发出了“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誓言;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抛弃外国的优越物质生活毅然地回到祖国,投身于我国的科技事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的选择》等事件能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要善于挖掘学校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继承学校精神,学习优秀校友品格,为师生树立人生榜样,由发自内心的自豪而产生对学校的依恋,激励师生奋发向上。

3.确立学生人格发展的评价方案,建立人格成长档案

成立学生人格发展的评价小组,由班主任、班委干部、学生家长组成。班主任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勤奋程度,遇到困难时的反应及表现,遇到考试失利后的抗挫折能力等;班委干部评价每一位学生思想言行表现状况,与班级其他同学相处情况,在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参与情况等;家长评价子女在家的学习、生活表现,与父母、爷爷奶奶相处情况,与朋友、伙伴交往情况等。评价结果形成书面文档,并为每位学生建立人格成长档案。通过确立学生人格发展的评价方案并建立人格成长档案,使每位学生的人格成长状况得以显现,避免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无法把握的弊端。

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养成,这既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更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校应该充分挖掘人格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格素养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

六、注重学校民主管理,发挥教师主人翁精神

学校民主管理是校长负责制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学校管理的根本要求也是校长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民主管理是对校长负责制的实时监督,体现的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学校民主管理的内容包括加强校务公开和教代会制度。校长应通过健全奖惩激励制度和关怀教师成长等人性化管理措施,来调动广大教工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工的主人翁精神,实现学校民主管理。

学校民主管理要加强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是校长接受教工监督的重要途径,校务公开的过程也是宣传校长管理理念、告知学校工作安排的过程。及时公开学校重大事务有利于调动教工参与学校中心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公开透明的校务安排还可以缓解教工的知情情绪,化解矛盾。大度、睿智的校长比较善于用校务公开的措施来凝聚人心,而遮遮掩掩的校务公开则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校长要善于发挥校务公开的作用,以诚恳、诚信的方式向教师进行工作通报,充分满足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校长不用担心校务公开以后,教师知道学校的“秘密”太多,不要有怕教师“议论”的心态,越是“捂着”不公开,越容易使教师产生好奇心,甚至认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的流言传播。学校的事是“捂不住”的,越是面上“不公开”,其实早在私底下已经传播开来了。因此,于其被动“公开”,不如主动公开,坦诚的接受监督,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工作的推进。

施行教代会制度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教代会是教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实施民主监督的最重要形式,教代会制度不是执行不执行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问题,教代会具有维护教工权利的功能,在教代会休会期间,依靠工会履行教代会监督与维权的功能。现行教代会职能很容易流于形式化,教代会议题也多涉及教职工的福利待遇的讨论,议题关注学校深层次发展少,教代会的作用发挥不充分。要充分发挥学校教代会的作用,依靠党组织、工会组织积极组织教代会的议程,提出教代会的中心议题,引导教师参与围绕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在平时工作中最大限度地解决教师生活福利方面的问题,使有些浅表层面的困扰不成为教代会的议题。作为教师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参与学校发展作为体现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方面,教师代表是教师中先进分子组成的群体,要树立维护学校发展就是维护教师的最大利益的观念,真正肩负起促进学校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只有以学校发展为主题,发挥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教代会制度,才能理清不同时期的学校工作目标,畅通建言渠道,形成团队合力,用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凝聚教职工,使广大教工以高度的自主性去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

学校民主管理要求不断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制度管理是依法治校重要体现,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虽小,但尤如一个小社会,程序与制度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前提。学校民主管理是以民主的方式制定制度,用制度来保证学校的民主管理。在学校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性,即程序的民主,任何一个制度的出台应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征求各个层面的教工意见,尤其要从专业的角度去考虑制度执行的合理性和施行的可行性,制度制定以后又要进行反复的解释与宣传,得到大多数教工的理解与认同,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性和同一性,还要注意灵活性的原则,在合理的范围内,制度执行要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制度要根据不同实践情况实时修订,注重在过程中吸收、收集来自方方面面的反映,定期研究,主动完善,科学民主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制度完善的开放性,一个好的制度一定是从群众中来,从实践中来,是大多数参与的结果,体现多数人的意志,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规律性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要让学校的制度成为学校民主化管理的载体。

注重人性化管理是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表现。教师群体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人群,在一定的环境下,教师比较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对教师工作成绩的及时肯定和精神抚慰更能凝聚教师人心,增强教师对学校的信赖感和依存性,同时也可以树立领导威信,增强学校的向心力。人性化管理关键是以人为本,关怀教师成长。一方面要关心教师生活,学校主动将学校管理延伸到教师生活,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解决教师后顾之忧,教师生活困惑越少,工作效率越高,而学校对教师生活的关心必然会得到教师在工作上的回报,对某一位教师或一部分教师特殊情况的关心,会在学校形成一种以校为荣的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关注教师成长,对教师工作完成或取得成绩的肯定是培养教师的最好方式。凝聚力强弱与工作压力大小表现出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在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凝聚力强—压力大—凝聚力趋强;凝聚力弱—压力小—凝聚力趋弱。关注教师成长应根据不同年龄情况关注不同的领域,对青年教师主要是以合格加优秀为目标,多加压力,给予工作的信任,业务上指导,价值观的引导;对中青年教师更多地是工作的肯定,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及研究等方面的深层次提高,帮助他们缓解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双重压力;对中老年教师,学校应更多地是关心他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发挥其师德引领作用,形成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群体。学校是否能做到以人为本,关健是看能否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层面老师的问题,其中既有工作信任与成绩的肯定,有价值观的引领和骨干教师、先进典型教师代表的榜样力量,形成宽松的工作环境,教师有缓解生活与工作压力的渠道,使教师乐业、敬业,这才是学校民主管理的直接成效。

七、明确学校社会责任,构建网络化教育管理

学校凝聚力的生成不仅源于学校内部因素的发展、演变,还受学校外部系统即社会的影响,这些外部系统主要是包括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及学生群体在学校内外的表现。学校与社会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对学校良好的评价将直接促进学校的发展,反之,不良的社会影响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师生的士气,影响师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因此,将学校融入社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学校应将服务社区、联系家长、发挥教育关怀功能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

服务社区是学校的重要责任之一。高度发达的社会,离不开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作为社区文明场所,应当发挥其特有的服务社区的功能。首先,学校可以起到辐射作用,学校以其文化优势服务社区,帮助社区发展。其次,学校因为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和众多的学生资源,可以为社区文化发展、社区活动提供人才支持。再次,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家长,发挥“小手牵大手”的作用,促进社区发展。北京育才中学十分注重学校教育社区化的办学思想,学校与社区教育互促,共同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服务社区的同时,也是对自身很好的宣传,社区也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最佳场所之一,学校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收获好的社会评价。

联系家长是学校的另一个重要责任,家庭教育和学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而家庭教育则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因此,学校因积极搭建联系家长的平台。首先是要建立固定的教师—家长联系平台,通过教师家访、家长会、教师与家长通讯联系等多种方式,交流学生各种信息,使各自进一步了解学生状况,形成家校合力。其次,教师要为家长传送教育理念,拓展家庭教育方式,尤其在目前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的情况下,学校更应承担起引导家庭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的责任。最后,学校应面向社会、家长开放式办学,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和家长参与学校办学,以社会、家长满意度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考核标准。总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学校发挥联系的作用,将家校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学校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重塑社会责任,不可忽视学校教育关怀功能。学校应成为维护学生利益的第一组织结构,关心学生群体利益,维护学生发展良好的环境,促进政府、社会改善学生发展状况。同时,学校办学理念中要十分明显的体现教育关怀,关怀每一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学校要体现均衡发展,实施公平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站在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为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学校承担着关怀弱势群体家庭孩子及困难学生成长的责任,这是政府办学服务人民的根本要求,是区别于其它形式办学的主要特点。人们常说,教育公平是人的起点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教育关怀就是为了维护人的最基本的公平,学校教育关怀理念的差异自然成为社会评价的标准之一。

伴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想与实践矛盾、社会与个体的需求冲突日益显现,理想的教育模式在适应社会需求与满足家庭追求中左右碰撞前进。学校的办学理念的落实离不开社会与家庭,学校社会效益亦成为增强师生凝聚力的动力之一,重塑学校形象,明确学校责任,应该成为学校不可忽略的主要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