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的境遇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的境遇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理想,是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调整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而确立起来的。但是,在迄今为止的6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这种道德理想却经历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境遇。应该说,上述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它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

(一)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的境遇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一个特定的层次,道德理想的功能也在于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且也是随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理想,是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调整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而确立起来的。但是,在迄今为止的6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这种道德理想却经历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境遇。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之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也逐渐形成。这种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一方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规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性质,另一方面也充分地吸收了中国传统道德智慧中的积极因素。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基本的有这样两个方面:第一,在人己关系(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上,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强调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第二,在公私关系(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等的关系)上,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又强调要“大公无私”。综合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也就是要无己无私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本质内容。

应该说,上述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它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这种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在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塑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50年代我国出现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就是与大力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分不开的。

然而,随着极“左”思潮在中国社会思想政治领域中的滋生和盛行,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生活逐渐偏离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也日益被片面化。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上述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被严重扭曲,并被理解为全体社会成员都应严格遵循的行为准则。按照这种理解,只有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行为才能受到社会道德舆论的肯认,而没有达到这种道德理想的要求的行为统统都应该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于是,在我国社会的道德生活中,出现了以道德理想为基本标准的善恶二分的道德评价,即凡是符合道德理想的行为都被视为善举,而凡是偏离了道德理想的行为都被视为恶行。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与个人的“私”和“利”相关的行为都成了道德评价所鞭挞的对象,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要求被说成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个人正常的生活享受被斥责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又逐步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为目标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过去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盛行的某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过时了的道德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某些新的道德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个人的正当利益、要求及个人的价值日益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社会道德舆论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法制和道德建设的相对滞后,商品交换的原则也侵蚀到了社会政治和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出现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钱权交易的现象,一些社会成员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减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日益膨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道德建设所带来的这双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前述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冷落甚至嘲讽。今天,即使是在社会的公共生活中我们也很少见到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宣传和教育,甚至在大众媒体上也基本上看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提法。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种道德理想的缺失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