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活动对“心”的直观的扬弃

实践活动对“心”的直观的扬弃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以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扬弃了康德的“心”的静态的“直观”:首先,马克思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最后,马克思启示我们,康德所说的“心”及其感性直观、想象和统觉的能力也是在人类长期以来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实践活动对“心”的直观的扬弃

无论是康德哲学的研究者,还是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者,都不经意地忽略了马克思在一段重要的论述中对他自己的哲学和康德的哲学之间的本质关系的阐述。这段论述见诸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它是这样表述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1]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段话是阐明马克思哲学革命与康德哲学革命关系的总纲。在这段极为重要的论述中,蕴含着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尽管马克思在这里没有提到康德的名字,也没有对康德的哲学革命做出全面的论述,但他从根本上肯定了康德哲学革命的思路,因为从主体出发,而不是从对象出发看问题的思路正是康德哲学革命所取得的根本性成果。如前所述,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要扭转他以前的哲学家从对象或直观出发去理解人的认识活动的传统思路,而主张把立足点转移到主体方面来,也就是说,要从主体带入认识活动中的先验要素出发去理解人的认识活动。我们知道,《纯粹理性批判》这部著作是由“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构成的,而康德对“先验要素论”的论述则占据了这部著作的绝大部分篇幅。在“先验要素论”中,“先验感性论”阐明了时间、空间作为先天直观的纯粹形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而“先验逻辑”则阐明了知性范畴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及当人们在理性本性的驱使下运用知性范畴去认识超经验的“自在之物”时必然陷入的“先验幻象”。也正是在肯定康德哲学革命的根本思路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第二层意思是,马克思也看到了康德哲学革命的局限性——虽然康德高扬了主体性和认识的能动的方面,但他忽略了感性实践活动在整个人类认识中的基础性的作用,因为他只停留在对“心”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这一结论的强调上,但对这一结论却缺乏任何论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康德的认识论本质上是静态的、直观的认识论,蕴含着主观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观点看来,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自然也就构成了人类的全部认识活动的基础。一言以蔽之,马克思以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Praxis)扬弃了康德的“心”的静态的“直观”(Anschauung):

首先,马克思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写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2]也就是说,迄今为止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他们为了生存下去而在与环境打交道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承认这一点,也就永久性地解构了康德赋予知识的直观性的特征,也解构了其知识论的主观主义的和神秘主义的倾向。就连黑格尔也猛烈地批评了康德认识论中的这些错误倾向:“在《纯粹理性批判》里,我们看到对诸阶段的描述:自我作为理性、表象,而事物便在外面;两者彼此外在,互相反对。这就是康德最后的观点。事物并不是老停留在这个观点上面,它通过实践达到两者的统一。”[13]事实上,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奠基于实践活动之上的,即使是乍看上去十分神秘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对实践的解析而获得合理的说明。

其次,马克思主张,即使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强调的“纯粹数学何以可能”、“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这样的问题,在其提法上也是不合适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主义认识论时,也批评了康德:“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商业和工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材料的。”[14]我们知道,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数学起源于人们丈量土地的实践活动,而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则揭示了逻辑范畴的起源:“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也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15]这就表明,康德号称的“纯粹的”(rein)科学知识归根结底仍然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最后,马克思启示我们,康德所说的“心”及其感性直观、想象和统觉的能力也是在人类长期以来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6]显然,马克思这里说的“人化的自然”也就是指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媒介而得到改造的自然界,而康德所说的神秘的“心”所具有的感性直观、想象和统觉的能力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由此可见,马克思通过实践概念的引入,扬弃了保留在康德哲学革命中的直观主义、主观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因素,破解了文德尔班所说的“主体的难以理解的X”的秘密,把哲学思考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