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活动的根据

实践活动的根据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人所以能现实地进行实践创造活动,首先是有生物学前提和根据的。但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发生,不但有其相应的生物进化论根据,而且还有哲学人类学的根据。而人作为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说明实践活动就是人作为人的本质;人——主体自身,就是实践活动的最深刻的根据。实践的属人本质和人的实践本质的统一,正是人的存在和实践存在的最高根据。

批判地吸取哲学史上实践观的合理之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是我们今天建构科学的哲学实践论所需的。它们是我们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出发点。但它们并没有穷尽实践的“真理”,也不能代替我们今天对实践问题的具体研究。

研究实践活动首先要碰到和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和变革,又为什么能够去进行实践创造?这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根据问题。

人何以要、何以能进行实践创造活动,主要是由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决定的。就客体方面来说,它在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了人的实践的客观根据:客体的效用性、客体的实在性、客体的外在性、客体的变动性、客体的多样性、客体的可认识性。客体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客体具有可改造性、可塑造性;同时也规定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本体论根据之一。

人的实践活动更根本的依据当然在于人自身。但是,人所以能现实地进行实践创造活动,首先是有生物学前提和根据的。类人猿生理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分化、使用活动工具的原始方式、生理和心理的反映活动以及进一步的低级的意识活动、群居性的生活活动及其交往等,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生物发生学前提和基础。

但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发生,不但有其相应的生物进化论根据,而且还有哲学人类学的根据。前者重点说明人的活动和动物行为在生物学上的相关性联系,后者重点在于分析人的活动和动物行为在生物、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相关性区别,从而说明为什么人的活动是自觉的实践活动,而动物的行为只能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适应性行为。为此,就需要剖析动物同周围环境的特定化关系,以及人同周围世界的非特定化关系,并进而证明人的实践活动产生的内在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动物同环境的特定化关系,就是动物与周围环境所发生的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先天化、本能化、固定化和封闭化的关系。人同环境的非特定化关系,指的是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及功能,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人同外部环境及自身的关系,本质上已超越自然的本能,不再仅靠自然“设计”好的“指令”去从事“必然如此”的活动。人同什么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人该如何行动和怎样生活等,都不是特定的、封闭的,而是非特定的、自主的、可变的、开放的。人同环境的非特定化关系,决定了人的行为必然要超越动物的本能化适应行为,而达到自由自觉的实践创造的属人的高度。

从人的活动的驱动力角度看,人和动物一样,其行为发生的基本动力是“需要”。但是,动物的“需要”是一种特定化的需求。动物一般只有肉体的生存需要,满足需求的方式也几乎都是先天遗传的,它们具有牢固的稳定性、确定性,而且是在无意识、非自觉的状态下实现的。动物的特定化需求结构,使得动物只发生维持自身生存的生命性活动。相反,人的需求结构是非特定化的、开放化的。人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人的多数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都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人的需求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可塑、可变、发展的;同时,人的需求是自觉的、社会性的。人的非特定化的需求结构,决定了人满足自己需求的活动,是自由、开放、创造的实践性活动。

如果是大自然为人的产生提供了“人”的生物学前提,那么,完成由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的则是人类祖先的“劳动”。人作为人、人作为主体,都是人自己实践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的产生、人的存在、人的发展的根据,也就是人的本质。因此,人是一种自创性的、实践活动着的存在物。而人作为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说明实践活动就是人作为人的本质;人——主体自身,就是实践活动的最深刻的根据。实践的属人本质和人的实践本质的统一,正是人的存在和实践存在的最高根据。从这种统一的“根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是一种自为的、开放的、自由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传统的、理想的、创造的存在物。人在实践地改变着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