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动性风险指标有哪些

流动性风险指标有哪些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是根据会计准则编制并对外公布的一般目的报表,对于会计信息的不同使用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得出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信息。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研究表明,缺乏流动性常常是商业银行陷入财务困境的最早信号之一。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率应维持在合理的水平。

第五节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

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是根据会计准则编制并对外公布的一般目的报表,对于会计信息的不同使用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得出对自己决策有用的信息。

一、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中流动性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是最为关注的风险,因为商业银行随时都面临着存款人提取存款的波动性的威胁。

(一)存贷款比例指标分析

存贷款比例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主要计算公式为:

(1)本外币合并指标:

存贷款比例=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

(2)外汇指标:

存贷款比例=外汇各项贷款期末余额/外汇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

该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存款资金被贷款资金占用的程度。存贷款比例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低,其风险程度越大。一般来讲,商业银行在初级阶段存贷款比例较低,随着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比例也不断上升。同时该比例也随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此外,各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该比例的大小,如强调进取的商业银行与稳健经营的商业银行相比,该比例就较高,因为前者侧重于盈利性而后者更强调安全性。

作为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存贷款比例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并没有反映出由于存贷款在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程度,因此为更好地反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程度,往往还需考核其他流动性风险指标。

(二)中长期贷款比例分析

该指标是存贷款比例指标的分解和补充,衡量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其计算公式为:

(1)人民币指标:

img97

(2)外汇指标:

img98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要求商业银行恰当安排资产期限和种类以确保支付,合理搭配资产和负债期限以提高变现能力、减少支付准备、提高资产收益率。而中长期存贷款比例指标即反映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程度。

(三)资产流动性分析

流动资产比例指标是在侧重资产管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比例越高,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但同时也意味着其盈利能力的降低。其计算公式为:

(1)本外币合并指标:

资产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

(2)外币指标:

资产流动性比率=外汇各项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外汇各项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

流动性资产是指1个月内(含1个月)可变现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人民银行存款、存放同业款、国库券、1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净拆出款、1个月内到期的贷款、1个月内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其他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的证券。流动性负债是指1个月内(含1个月)到期的存款和同业净拆入款。

(四)拆借资金比例分析

拆入、拆出资金是指因资金周转需要,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借入、借出的资金头寸。其计算公式为:

拆入资金比例=拆入资金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

拆出资金比例=拆出资金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100%

拆借资金比例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程度的指标之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最重要、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研究表明,缺乏流动性常常是商业银行陷入财务困境的最早信号之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简单概括为:在收益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确保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最终减少流动性的风险。而商业银行处理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有三种: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战略、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战略以及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战略。一般来讲,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战略由于依赖储备的流动性而具有较高的成本,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战略由于依赖借入的流动性而具有较大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战略则采取了总量平衡、结构均衡的管理方式。

拆借资金属于负债流动性管理战略中的一种。它主要用于弥补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因某种突发因素或特殊因素所造成的临时流动性不足。拆借资金与各项存款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拆出或拆入资金都要考虑资金的承受能力。拆出资金需要考虑即期的资金能力;拆入资金要考虑预期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同时由于货币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增加了影响商业银行收益和盈利目标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对拆借资金进行控制。

(五)备付金比例指标分析

备付金是商业银行为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在中央银行保留的一般性存款。备付金比例指标的计算公式是:

(1)人民币指标:

img99

(2)外汇指标:

img100

为保护存款人利益,控制金融风险,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一般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它和资本充足率、市场准入制度等一起构成了维护银行体制的重要预防性监管措施。我国于1984年开始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定准备金率。按照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不得用于支付和清算。

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率应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备付金比率高,意味着一部分资金闲置,资金周转效益差;备付金比率低,商业银行的正常支付将难以得到保证,资金的清算、款项的划拨将受到影响。

二、盈利能力分析

商业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获取利润,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关心的内容。

(一)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

(1)资本利润率指标:

本期利润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银行资本盈利能力。上市银行常用的是每股收益。计算方法是:

每股收益=利润总额/加权平均股本总额

(2)资产利润率指标:

本期利润总额/加权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商业银行运用资产获利的能力。

(3)营业利润率指标:

利润总额/营业收入×100%

该指标说明商业银行一定营业收入的获利能力。

(二)盈利能力分析

(1)盈利能力以及可持续性。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通过相对指标来反映,盈利能力比率必须与同行业其他银行比较才能说明本行的相对盈利能力。或者与以前年度对比来反映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

同时,还要分析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如有的银行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而有的银行则更多地来自于投资收益,还有的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较高等。从中可以发现该银行的业务能力和竞争优势所在,有利于把握该银行的发展潜力。不同的利润来源的可持续性不同,通过分析可以反映盈利的可持续性。

(2)盈利能力必须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结合进行分析。不同的经营策略反映在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的结合。商业银行必须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盈利能力,否则盲目追求盈利能力的结果是丧失清偿能力。

三、资本充足率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反映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指标,可以分为核心资本充足率和附属资本充足率。

(一)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期末总额×100%

资本净额=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

附属资本充足率=附属资本净额/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期末总额×100%

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办法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贷款损失准备一般准备金、期限5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扣减项主要包括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投资、呆账损失尚未冲销部分等。根据上述定义可以计算出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比较复杂。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项目根据风险程度的大小具体划分为六级权数,即0%、10%、20%、50%、70%和100%。按照风险权数计算出的资产称为加权风险资产。

表外资产项目是指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但有可能随时转换为表内项目的资产。信用转换系数是衡量表外资产转换为表内资产风险程度的指标;按照我国目前的规定,信用转换系数分成四级,即0%、20%、50%和100%。将表外资产项目的本金数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乘出的数额根据表内同等性质的项目进行加权,从而获得相应的风险权重资产数额。根据上述对资本的定义和资产风险权数以及信用转换系数,就可计算出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二)资本充足率分析

资本充足率指标是衡量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是否稳健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既能经受坏账损失的风险,又能正常营运、达到盈利水平的能力。一般来讲,只要一家商业银行总的现金流入超过其现金流出,它就具备了清偿能力。由于商业银行的债务利息支付是强制性的,而资本能够通过推迟支付股票红利而减少强制性的现金流出,因此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了其他各种风险的最终防线。一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能够承受违约资产风险的能力就越大,其资本风险也越小。但从盈利角度看,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意味着商业银行开展资产业务所需资本的支持数量相对较少,资金成本也相应提高。

为控制风险,限制商业银行过度利用财务杠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一般都规定了商业银行必须满足的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巴塞尔协议》中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至少应为8%,其中附属资本不得超过50%,即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