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的融资思想

中国近代的融资思想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中国传统观念一向有“无国债之名”,其根源来自于国赫已留下的债台高筑的笑柄。他充分认识到银行借贷融资对发展商业,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中国自办官、私银行并发行纸币。马建忠、梁启超、孙中山对利用外资和外债融资有着较深刻认识。先行者孙中山的BOT融资思想早于西方50多年,对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3.4.2 中国近代的融资思想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政府不断赔款割地,国家税收支不抵债,困难重重,这时不少仁人志士提出举借国债,向民间告贷,向国外借债,以克服财政危机,解决财政收支不足的问题。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经济思想领域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当首推郑观应。他提出“商战论”把发展商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种重要的,对中国的兴衰存亡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为此,他提出一个“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畅其流”的发展国民经济纲领,要求“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物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10]他认为在债务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无不有国债”,各国兴大役,出大军,国用不敷即向民间告贷。而中国传统观念一向有“无国债之名”,其根源来自于国赫已留下的债台高筑的笑柄。他充分认识到银行借贷融资对发展商业,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提出中国自办官、私银行并发行纸币。他说“夫洋务之兴莫要于商务,商务之本莫切于银行,泰西各国,多设银行以维持商务,长袖善舞,为百业之总枢,以浚才源,以维大局”。②他指责在华外国银行歧视华商,吸收华商资金,但却不给华商以融通资金的便利,造成了“西商操其权,而华商失其利;华商助其资,西商受其益”。③他认为资财宜流动,不宜沉淀。资财流动的方式不同,后果也不同,上下相济与上下交征是根本对立的。上下相济是指上下融通周剂,余缺互补,生产生活秩序井然。他还提出借款用途是举借国债的关键,生产性借款富国利民,还本付息将不成问题,人人乐于购买。

钱恂、梁启超对于国债的论著较多,涉及内外债的性质作用、发行原则和发行条件等。钱恂强调发行国债要注重国家的信誉,认为“国家平日信用如何,乃能得多少借款”。梁启超对公债的积极作用认识深刻,他指出以公债兴办的一些大型基础工程项目,其利益数十、百年后犹将获得,非现在独享。所以,“今日而为将来国民造福,则其所贵者,现在与将来分任之”[11]这一认识有着深远的意义。

马建忠、梁启超、孙中山对利用外资和外债融资有着较深刻认识。马建忠认为,“债者,所以剂盈虚,通有无,与市场之道并重”。“借贷之空,用之者善,则过受其利,不善则及受其害”,“借债以治道途,以辟山泽,以设海口,以兴铁道——凡所以为民谋生之具,即所以为国开财之源”。[12]梁启超认为,举借外债必须遵守三条原则:第一,只能用于生产建设;第二,要加强管理,分期偿还;第三,要讲究利用外资的效率,应“以最小之劳贯得最大之效果”。他力主“毋用洋股,宁用洋债,毋用商借,宁用官借”。[13]孙中山以美日的经验,论证我国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可行性。他提出利用的三条原则:“一不失主权,二不用抵押,三利息轻。”他认为可采用三种方式利用外资,“一借资兴办;二华洋合股;三定以期限,批与外人承筑,期满无价收回”,并认为这种与中国国情最相宜。先行者孙中山的BOT融资思想早于西方50多年,对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