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保险公司在圣诞节的时候出现了巨亏的案例之一

中国保险公司在圣诞节的时候出现了巨亏的案例之一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既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就导致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投资几乎血本无归。2008年11月10日黑石集团发布了第三季度大幅亏损的公告,导致黑石集团的股价再度低位跳水。决策与管理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与管理造成的损失,是最大的损失。中国银行持有的次级债超过了亚洲的任何一家公司。在亚洲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的次级抵押贷款投资规模居于首位。

(四)釜底抽薪——导致两大国的企业大伤元气

企业既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如果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垮了,国民经济就垮了,自然相关的国家就垮了。由于一些企业的非理性,加上国外企业及其“狩猎人”所设置的陷阱,许多企业自然就陷入其中了。

1.保险与投资公司出现了巨亏

案例之一:从2007年11月27日开始,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花238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富通银行5%(一说4.99%)的股权,到了2008年11月富通的股票下跌了96%,股票价格还剩下10亿元人民币。平安变得不平安了!中国平安2008年第三季度已经对部分浮亏计提了157亿元人民币的减值准备,导致第三季度亏损达到78亿元人民币……有人评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另外的事实:在2008年1月21日的时候,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推出在国内再融资1600亿元人民币的方案,在国内专家学者与广大投资者的一片反对、抨击声中而流产—逼迫推迟这个再融资计划方案,但是造成的影响与结果是很糟糕的。如果这次再融资成功并将这些融资投放到国际市场,那肯定就成了国际金融大鳄及其国际金融炒家们唯利是图的一块大肥肉。

2008年9月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政府宣布向富通集团注资112亿欧元,以避免富通破产。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9月底曾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欢迎,但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陷进一个骗局陷阱:因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当时在欢迎三国政府注资富通时,富通集团割出去的只有旗下富通银行在三地49%的股权。而到了2008年10月3日、6日,富通又分别宣布:荷兰政府以168亿欧元收购富通银行荷兰控股公司,包括富通集团此前收购的荷兰银行业务及其富通集团荷兰保险业务;比利时政府以47亿欧元现金收购了剩余的富通银行50%加1股的股权;法国巴黎银行将以57.3亿欧元收购富通保险比利时业务100%的股权。这4笔交易使富通集团将从“银保双头鹰”解体为一家资产仅含国际保险业务、结构化信用资产组合部分股权及现金的保险公司。因此就导致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投资几乎血本无归。

案例之二: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公司挂牌。在其成立的4个月前,就斥资30亿美元收购美国私人股权基金黑石集团9.99%的无投票权普通股,锁定期为4年。2008年11月10日黑石集团发布了第三季度大幅亏损的公告,导致黑石集团的股价再度低位跳水。至此,这笔30亿美元的投资已经缩水了22亿美元,账面浮亏超过75%。

2008年12月3日,中国投资公司的董事长楼继伟在香港发表言论时说,由于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而损失60亿美元,今后对海外金融机构我们已经不敢再投,而非金融产业公司还可以投资。

2.石油与有色金属行业企业因收购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案例之一:中石油、中石化在2005年的时候,用14亿美元联合收购了加拿大的安第斯石油公司,安第斯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有5处油田。但是2007年10月12日厄瓜多尔政府突然出台了一个总统令,它规定99%的超额收入全部归厄瓜多尔,不归中石油与中石化。也就是当你卖出的石油的价格高于某一个价格时,所产生的收入全部收归厄瓜多尔国所有。所以这14亿美元的投资,就是14亿美元的投资巨亏。

2008年圣诞节之前,加拿大有一家石油公司叫做TYK(坦根伊卡石油公司)被中石化收购了。中石化大概花了130亿元人民币,以接近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在圣诞节的时候开了盛大的圣诞节晚会来庆祝,因为他们在油价处于147.27美元一桶的时候把公司卖给了中石化。这家石油公司的市场价格—这家公司在4年前想出价把自己卖掉,标价2亿美元。但是2008年卖给中石化,却是接近20亿美元。

案例之二:2008年1月,中国铝业公司通过旗下的子公司以14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力拓矿产集团公司12%的股权。英国力拓矿产集团公司是全世界三大铁矿石的供应商之一,140亿美元收购的结果是,曾经亏损了110亿美元,大约折合750亿人民币。这也代表着中国的这笔最大的海外投资成了近些年来中国海外投资战略中损失最惨重的一笔投资。而中国铝业2007年的利润不过100亿人民币左右。在中铝的这场收购中,雷曼兄弟投资公司担任了中国铝业的首席财务顾问。

上述中国的大公司,都是上市的国有公司,在海外的收购中,大量而惨重的损失,自然一方面由国家承担,另一方面由中国的老百姓—股民们承担!

正如笔者在本书题记中所说的:决策错误,管理不善,必生祸端。决策与管理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与管理造成的损失,是最大的损失。

案例之三:俄罗斯铝业公司损失惨重。俄罗斯杰里帕斯卡集团旗下的俄罗斯铝业公司,它是全世界三大铝及铝合金的生产商之一。2008年4月,该公司收购了世界上最大的镍生产企业—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25%的股份,总价值高达130亿美元。而俄罗斯铝业自己出了85亿美元,另外向高盛、摩根士丹利、苏格兰皇家等银行借了45亿美元的信用贷款。因为俄罗斯铝业公司收购了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的25%股权,所以这几家银行就要求把所收购的25%的股权全部作为抵押。后来俄罗斯铝业公司还不起钱了。好在,在2008年的10月30日这家公司在最后一刻获得了普京给它们的45亿美元的融资。可是,非常可恶的是西方财团拒绝按现在的市值退回股票,而真正要的就是股权。

3.银行业对外投资方面的巨大亏损

案例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8年8月25日,中国银行持有房利美、房地美发行的相关债券价值126.74亿美元。其中,中国银行分别持有“两房”发行的债券75亿美元,“两房”担保的住房贷款抵押债券51.74亿美元。中国银行持有的次级债超过了亚洲的任何一家公司。在亚洲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的次级抵押贷款投资规模居于首位。

案例之二:我国的银行业,持有许多雷曼兄弟的债券:建设银行持有1.914亿美元的债券;工商银行持有1.518亿美元的债券;中国银行持有7562万美元的债券;中国招商银行持有7000万美元的债券;中信银行持有7600万美元的债券;交通银行持有7002亿美元的债券;兴业银行持有3360万美元从债券。

案例之三:中国建设银行上市时,其最大的外资股东是美国银行,美国银行在2007年年底宣布,由于次贷危机他们亏损了很多钱,可是建行的上市让他们赚到了1300亿人民币。通过中国的银行改革,美国银行席卷1300亿人民币而走。建行上市的定价权是国际金融资本所决定的,其目的一定是唯利是图的国际金融大鳄及其国际金融炒家们。国际金融大鳄及其国际金融炒家们通过定价权来获利,拉抬油价到147美元一桶,把中国企业算计了一遍,席卷几千亿美元而走。

案例之四:美国有多种利器发动货币战争!有人感叹:评级机构犹如“特种兵”,世界上最权威的评级机构是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评级公司以及法国的惠誉国际评级公司——美国赫斯特集团在2006年以5.92亿美元的价格从法国金融控股公司手中收购了惠誉国际评级母公司20%的股权。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可惠誉国际、标准普尔、穆迪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或称NRSRO。其实这个拥有主权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背后隐藏着数以万亿计的财富腾挪大转移,其作用是巨大的,就国家而言,这些评级公司可以平息或者制造一场大危机!那些身临困境的国家或银行,才能真正体会到怎样的疼痛!

事实证明:正是标普公司等评级机构连续下调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才把这些国家的债务问题引爆并放大了!诸如西班牙的信用评级就有错杀嫌疑,最终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大动荡!

不同的评判标准必然造成不同的评级结果,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

相关信息显示,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等三大国际机构对中国的信用评级分别是A1、A+和AA-;而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信用评级则均为AAA;对日本的信用评级分别为AA2、AA和AA-。

笔者认为这意味阴谋和金钱!掌控信用评级话语权的美国等国家长期拥有最高信用等级,由此每年可以帮助其少支付数千亿美元的债务利息。而我国却因为评级话语权的缺失,政府和企业海外融资成本大增。损失以令十分人痛心!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吃亏很大,并且,直到现在我国在这方面的利益还在继续流失!

早在2003年,中国13家商业银行谋求海外上市之际,其信用级别均被评为"垃圾等级",给中国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海外上市前需引进战略投资者之际,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开始热炒中国国有大银行的债务和坏账问题,把其信用评级评得极低。结果,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一些国际金融巨头以低价购进中国银行的股份,从中大捞了一笔。

先把你说成垃圾,然后大肆买进,买进后再调高对你的信用等级。一低一高之间,是巨大的财富洗劫。例如2006年,美国高盛集团、德国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出资37.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5亿元,入股工商银行,收购工商银行约10%的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1.16元。上市后,按照2007年1月4日盘中价格每股6.77元计算,市值最高达到2755亿元,三家外资公司净赚2460亿元人民币,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收益9.3倍,世界罕见!

时寒冰指出:评级机构变脸非常之快,胜过变色龙!比如,2005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家国有银行——建设银行成功在中国香港上市。建行上市以前,海外的战略投资者已经进来,国际信用评级马上就调升。2005年9月28日,标准普尔将建行长期外币评级由BBB-调升至BBB+,短期评级由A-3调升至A-2,同时将基本实力评级由D+调升至C,评级展望为稳定。

美国的三大评级巨头不仅在美国以外的国家洗劫财富,在国内同样劣迹斑斑,在次贷危机中也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2009年11月,美国俄亥俄州总检察长理查德·科德雷代表五家政府退休基金,对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及惠誉这三大评级巨头予以起诉。由于上述公司给予住房抵押贷款类证券不合理的高评级,以换取利润丰厚的报酬,导致这些基金损失了至少4.57亿美元。因此,股神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自2009年7月到12月,连续六次减持穆迪股份。

当然,这些评级机构之所以长期被市场认可,也并非完全基于利益。确切地说,他们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的确注重对评级对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比如,最早降低希腊主权债务评级的是欧资的惠誉,而后才是美资的标准普尔——除非有证据证明惠誉是被华尔街当枪使了。

这说明,希腊发生债务危机的土壤本来就具备,只是缺少一个引爆的导火索而已,这个导火索即使不是这些评级机构,也可能是别的,时间上可能推后,但危机不可能避免。信用评级机构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在短时间内放大危机的作用。

时寒冰等人要强调的是,在谴责这些评级机构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评级机构再怎么评,如果中国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价值,又怎会造成那么大的财富流失呢?

中国备受争议的银行股权贱卖问题,既与中国银行业自身存在的缺陷相关,更与自己的"糊涂"有关。常言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从这一点来看,对于这些评级机构中提及的我们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患于未然,而不应该简单地予以全盘否定。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制度漏洞让投机大鳄们钻了空子。时寒冰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下的中国有一种非常不好的倾向:一遇到问题就把所有的过错和责任推卸给对方,而不做丝毫的反省和自我修正工作。以仇恨替代理智的思考,让情绪左右思维,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浮躁表现,这种状况只会为遭受下一轮的洗劫创造条件,很难在未来的货币交锋中扭转被动局面。

案例之五:俄罗斯的第五大银行—阿尔发银行的股权之难。2008年10月30日,俄罗斯一个叫VEB的银行向阿尔法银行提供了2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偿还阿尔发欠德意志银行的贷款。因为阿尔法银行向德意志银行借了20亿美元,抵押物是全俄罗斯第二大手机运营商OAO Vimpelcom40%的股权。因为OAO Vimpelcom的控股公司是阿尔法银行,于是阿尔法银行拿手机公司40%的股权,抵押给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从而借了20亿美元,尔后阿尔发银行还不出了。没有办法就通过VEB银行借回20亿美元,来赎回这些债券,否则公司40%的股权,将落入德意志银行的手中。

4.国内其他公司的隐形亏损

案例之一:有关专家学者指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中信泰富、深圳南方电力公司,都和这些国际金融资本、国际金融大鳄及其国际金融炒家们,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分别签订了不同的远期保值合同。这些合同细节都没有披露,他们也不敢披露。

案例之二:中信泰富在收购西澳铁矿的时候,签了一个澳元累计期权合同。当澳元大跌后,中信泰富因此亏了147亿美元。并且这个赚是有上限的,比如赚了几千万美元就不准再赚了,而赔是无限制的,国际金融资本就是这么坑人的。2009年的年初,中信泰富由于这笔巨亏而接受香港政府的调查。

案例之三:国航、东航签了燃油套期保值合同,很可能不是一个正规的期货操作,如果是正规的期货操作可能还好一点。但是它基本上是和中信泰富的这种澳币合同是一样的。油价不断上升的时候可以赚钱,一跌之后就赔钱。

这些合同是油价在147.27美元一桶之前签的,所以油价不断上升就可以赚钱,一下跌下来就开始大赔。到2008年年底为止,国航账面亏损了68亿人民币,东航亏了62亿人民币,上海航空赔了1.7亿人民币。而国航在2007年总共赚了33亿人民币,还不够2008年赔的。

案例之四:深圳南方电力即深南电和高盛对赌。其实高盛就是国际金融资本或其马前卒,就是在油价处于80~90美元一桶的时候,他们对赌62美元一桶,如果油价跌穿62美元一桶,深南电输,62美元一桶以上的话,高盛输。因为高盛本身就是国际金融资本,高盛敢赌62美元一桶,那真实的价格就一定在62美元一桶之下,赌完之后深南电大亏,当时油价变成30多美元一桶了。

在2007年,中国对外收购了8起矿产,2008年达到了21起。这些收购绝大多数基本上都是在油价高达147.27美元一桶之前所签订的合同。

在十几年之前石油价格70多美元一桶,当拉到147美元一桶,再跌就算跌回历史低位也不过70多美元一桶。当油价62美元一桶时,签完合同之后做梦也没有想到跌到30多美元一桶。30多美元一桶是1980年的价格,从1980年到2009年,这30多年期间,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石油资源的需求性,而最主要的是大财团操纵的结果。所以把油价拉高之后,把我们中国的企业都给算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