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发展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发展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商业银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经营环境的变化及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拓展、业务种类的创新,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一个演变过程。无论在哪个阶段,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合理协调始终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和着力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第二阶段是负债管理理论。

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发展

商业银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经营环境的变化及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拓展、业务种类的创新,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一个演变过程。无论在哪个阶段,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合理协调始终是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和着力点。

(一)资产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最早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又称作流动性管理理论,是最早出现的系统指导银行管理的重要理论,也是对商业银行管理影响最大、最为深远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间接融资是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在竞争相对缓和、资金供给较为充足的经营环境中,银行普遍认为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管理所不能控制的,因此,银行管理的关键在于,在既定的资金来源条件下,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协调统一,即管理的重心应放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面。

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银行业务经营的发展,资产管理理论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Commercial Loan Theory)。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论(Real-Bills Doctrine),是一种确定银行资金运用方向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放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为应付存款人难以预料的提存,银行就一定要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因此,银行的贷款只能是工商企业的短期周转性贷款,且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作为贷款的抵押。由于这些票据在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作自偿性贷款理论(Self-Liquidation Theory)。显而易见,在这一理论下,银行贷款的类别是相对单一的,只有在银行具有比较持久性的资金来源,如未分配利润、增发股票或长期资本债券等情况下,才能发放长期资本性贷款。

商业性贷款理论的产生,对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它第一次明确了商业银行资金配置的重要原则,即资金的运用要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以及商业银行对于一般工商企业保持更高的流动性的运作特性,这些思想对商业银行进行资金配置、稳健经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贷款自我清偿的外部条件,忽视了在经济萧条时期因市场疲软商品销售不出去的危险性。商业银行只发放自偿性贷款也未必就能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商业循环的链条中断,银行基于票据行为而发放的贷款一样会由于商品找不到买主而不能偿还。其次,这一理论忽略了商业交易之外的其他放款(如消费者放款、房地产放款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放款)需求,因为这些放款或者不是短期的,或者不是自偿性的。商业银行将贷款范围局限于较小的领域内,其结果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使银行自身的业务活动受到限制,将银行本来可以有所作为的市场拱手相让给其他金融机构。再次,这一理论对存款人提存的假设不科学,因为即使银行的存款都是短期的,存款中也会有一个稳定的余额是可能用于中长期的贷放的。过分夸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仅没有必要,也使银行的盈利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2.可转换理论(Asset Shiftability Theory)。这一理论仍然强调银行应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而保持高度的流动性,但为应付提存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并非只有自偿性贷款一条渠道,在证券具有活跃的二级市场交易的情况下,通过持有一定数量的信誉高、期限短、容易转让的证券可以使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显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商业银行已不必将所有的贷款都局限于商业性贷款领域,贷款的范围可以大大拓宽。

可转换理论突破了商业性贷款理论对银行资产运用的限制,使银行在注重流动性的同时扩大了资产组合的范围。在解决银行流动性和盈利性矛盾的前提下,找到了一个较好保持银行资产结构的新办法,同时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该理论一出台就受到金融界的欢迎。有相当一段时期内,许多商业银行都把该理论奉为“圭臬”。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弱点,因为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当经济发展迅速、贷款需求旺盛时,市场利率往往也很高,由于债券的价格与市场利率呈反向变化,这时变现债券的成本可能是很高的。

由此可见,可转换理论是在金融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时,金融交易较为普遍的情况下,通过金融资产的转换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实现对资产的最佳管理的理论。

3.预期收入理论(The Anticipated Income Theory)。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贷款的按期还本付息,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的贷款就是好的贷款,而不在于贷款是否是短期的还是自偿性的。因此,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是否有稳定的预期收入。如果银行能根据借款的预期收入或现金流量对贷款做出合理安排,使资金回笼呈现出可控制的规律性,同样可以保证银行的流动性。根据这一理论,商业银行的放款种类大大增加,中期放款、消费者分期付款的放款和房屋抵押放款都成为银行经营的重要内容,银行资产的构成出现了很大变化。

预期收入理论接受了商业性贷款理论和资产可转换理论中的科学成分,极大地丰富了判断银行资产组合中流动性与盈利性关系的思维方式,强调了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是商业银行选择资产投向的主要标准之一。

但是,预期收入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往往造成预测和实际不太吻合的结果。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判断借款人是否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是相对困难的,也是相对主观的,这使银行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

(二)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第二阶段是负债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业在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量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银行为了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盈利水平。但是,大危机后,各国对利率实施管制,尤其是存款利率的上限规定,使得银行不能以利率手段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源。6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出现通货膨胀货币市场利率不断攀升,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使银行存款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单纯地考虑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和转换资产来保证银行流动性而获得利润已经明显地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加强负债管理,扩大资产规模,保持银行流动性,增加银行收益。而金融创新,诸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流动性很强的新型融资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为银行主动型负债创造了条件。

该理论主张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负债管理理论开辟了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的新途径,改变了长期以来资产管理仅从资产运用角度来维持流动性的传统做法,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使银行在管理手段上有了质的变化,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资产盈利水平。

但同时也应看到,负债管理依赖货币市场借入资金来维持流动性,必然会受货币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影响,外部不可测因素的制约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借入资金要付出较高的利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因此负债管理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s and Liabilities Management Theory)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70年代末,市场利率大幅上升,使得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提高和经营风险增加等方面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单纯的负债管理已经不能满足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一时期,各国金融管制放松,使得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减小,因此,商业银行由单纯偏重资产或负债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并不是对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吸收了这两种管理理论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深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均衡。银行应对资产负债两个方面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保证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以此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既吸取了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的精华,又克服了其缺陷,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使银行经营管理更为科学。

(四)表外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在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来自传统存贷业务利差收益的利润越来越少,银行必须谋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在技术进步、金融创新的浪潮推动下,新的融资工具、新的业务方式层出不穷,为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立足于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管理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显示出其局限性,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悄然兴起。

表外管理理论提倡银行从传统的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这也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广泛普及相联系。各种服务及收益在银行盈利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该理论认为,存贷款业务只是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除此之外,银行还可以开拓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领域,如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同时该理论还提倡将原本资产负债表内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例如,将贷款转让给第三者,将存款转售给急需资金的单位等。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的兴起不是对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否定,而是补充。前者用于管理银行表外业务,后者用于管理银行表内业务,目前二者都被应用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管理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