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化公共财政对就业再就业的保障力度

强化公共财政对就业再就业的保障力度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地方财政来看,2004年山东省各级共安排再就业资金5.32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再就业专项补助资金8500万元。但相比严峻的就业再就业压力,财政资金的投入还是相对不足,所以,下一步还应加大中央及各级财政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实行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收支计划管理。

10.1 强化公共财政对就业再就业的保障力度

10.1.1 政为就业再就业提供资金保障

近年来,为缓解就业再就业压力,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及各级财政还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就业再就业工程,而且资金投入量每年都在增加,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2003年中央财政安排再就业资金共计47亿元,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再就业资金83亿元,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44亿元,用于养老保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24亿元; 2005中央财政安排再就业资金109亿元,比上年预算安排增加26亿元。从地方财政来看,2004年山东省各级共安排再就业资金5.32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再就业专项补助资金8500万元。全省各级共支出再就业资金4.73亿元,其中各项再就业补贴2.75亿元,劳动力市场建设费0.18亿元,其他资金1.17亿元(经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共同批准的由再就业资金支出的其他资金)。在此基础上,2005年各项投入都有所增加,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再就业资金7.5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再就业专项补助资金9000万元。全省各级共支出再就业资金8.02亿元,其中各项再就业补贴4.89亿元,劳动力市场建设费1.46亿元,其他资金1.67亿元。但相比严峻的就业再就业压力,财政资金的投入还是相对不足,所以,下一步还应加大中央及各级财政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投入力度。

(1)按照公共财政框架,调整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就业再就业工程上来。通过配合政府机构改革,大力整顿和压缩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尽快退出财政在竞争性加工工业、一般性商业服务领域的相关支出,使财政从职能“越位”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将财政支出越位资金转移到需要重点投入的就业再就业的缺位上来。

(2)拓展再就业资金筹集渠道。在抓好增收节支的基础上,通过列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及从当年新增财力中按比例提取就业再就业资金等办法加大财政就业和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并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灵活使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在保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资金安排规模不减,调整用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调剂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将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失业保险待遇等之外的剩余资金用于再就业。另外,也可组织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募集就业资金等。

(3)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合理使用再就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行就业再就业资金年度收支计划管理。根据我国就业再就业有关政策、主要目标和资金收支变化等情况,编制就业和再就业资金年度收支计划。重点保障劳动力市场培育和建设资金的投入。将劳动力市场建成统一、开放、集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城乡劳动力统筹等管理服务于一体,保证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全方位服务于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力,并与全国有关城市接轨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以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10.1.2 财政为就业再就业提供公共保障

10.1.2.1 要以就业换保障

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集中开发城市保洁、保绿、保安及城市协管、交通协管、治安协管等公益性岗位,购买一批保教、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类岗位,确保一些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偏低、无法实现市场化再就业的困难群体再就业。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公益性岗位开发,对从事社区就业开发的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对安排弱势群体就业的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提供一次性岗位补贴等。

10.1.2.2 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教育和职工培训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劳动熟练程度等。它是靠对人的投资和受教育时放弃的收入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人力资本的投入,包括所用的资金、时间等,都称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发展教育,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根本途径。美国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思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控制技术和资源的力量,取决于创造革新和采用革新。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而教育和培训制度落后,不能满足要求,致使没有技术的人员失业,而需要技术工人的部门又存在职位空缺。因此,要解决失业问题,就要发展教育,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人的技术素质和受教育程度。那么,在当前,要着力加强财政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特别是对教育的投资,以提高人员素质、改善就业结构。要保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要重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和劳动者的基本技能。

(1)各级财政要像近几年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样,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2)要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专门基金,积极支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用专门基金来安排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3)要加大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培训。政府要把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培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做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落实“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等措施,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4)也可考虑寻求新的培训模式,比如上海实行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计划,从而形成“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培训瞄准需求”的体系就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模式。“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用人单位定向委托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这类培训项目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机构确认后,纳入政府培训经费补贴范围;二是职业介绍机构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的培训项目。这类项目通过就业培训网络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后,确定中标培训机构,由其完成这一培训项目,培训结束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其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予以不同的培训经费补贴。这种有针对性的办法,可以有效地将搜寻工作的就业再就业群体与企业的空缺匹配起来,可提高培训效果,节省经费开支。

从山东省财政角度来说,要增加教育投资,普及职业教育,完善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培育新的就业渠道。特别是要实施政府资助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创业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力争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转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能得到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再就业创造条件。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同时并存的现象,提高劳动力的供给质量。另一方面也可利用财政资金的诱导作用,形成一种“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机制。最近从山东省劳动保障厅获悉,目前山东省已开始部署实施“创业培训工程”,在2005~2008年,将培养6万名自主创业的“小老板”,让一个下岗职工安置更多的下岗职工,这将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益。

10.1.2.3 政府制订和实施公共工程计划,通过劳动密集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再就业

通过劳动密集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的方法,已经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成功的运用。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项目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与设备密集型项目相比,成本降低10%~30%,增加的就业机会是等量其他投资的2~4倍。山东省有很多拥有大量劳动力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在道路、供水系统、电信和房屋建设中仍然有运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的空间,可以尝试通过财政提供必要的投入,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大量劳动力就业。从目标上讲,各级财政对基础设施的劳动密集型投资,其重点应该从短期创造就业岗位计划转变为旨在提高投资对就业作用的长期计划上来。

10.1.2.4 中央及各级财政应加大城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力度

社会福利是国家在社会成员基本收入之外,以提供设施、服务和津贴的方式来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以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障项目。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主要为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物质资助的社会保障项目。目前,我国的社会救济主要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灾害救助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项目。其中,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999年,我国政府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均可从当地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可按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救助。按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地方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对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中央财政可给予支持。截至2003年底,全国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为2247万人,月人均领取58元;当年全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56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困难地区补助92亿元。所以,下一步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力度,做好优抚安置工作,重点帮扶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增加各级政府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财政支出数额,实行政府救助为主、优惠减免和社会救助相结合,建立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