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受伤较轻的缘由

台湾在亚洲金融风暴中受伤较轻的缘由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地区股市下挫幅度也较小,尚不足两成。台湾何以能在金融风暴中受伤较轻,目前已引起多方探讨。综上所述,台湾之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伤较轻,一方面是由于其金融政策比较保守,未像泰国、印度尼西亚那样过快地开放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其经济基础较好,如外汇储备雄厚,几乎没有外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成功以及企业更具弹性等等。这当中,大陆因素成为台湾稳定经济、有效抵御金融风暴的重要依靠

金融风暴自1997年7月以来席卷了东南亚及东北亚,除中国内地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几乎无一幸免。从1997年7月到今年初,几个主要受灾国货币均贬值4~8成,但新台币贬值幅度却仅为19%。台湾地区股市下挫幅度也较小,尚不足两成。不仅如此,台湾经济成长率1997年仍然达到6.72%,居亚洲四小龙之首,在全球仅次于越南、中国大陆和印度。

台湾何以能在金融风暴中受伤较轻,目前已引起多方探讨。一种看法认为,这与美资对台湾股市汇市手下留情,未进行猛力冲击有一定的关系。这种说法可信度有多大,因缺乏足够的证据尚不得而知。目前较普遍的看法是台湾经济基础尚好,良好因素比东南亚各国(除新加坡)多。最近出版的《经济学人》对此也进行了分析。它认为,台湾经济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的原因可能有三:第一,台湾几乎没有外债;第二,财金当局对银行业管理较佳;第三,企业容易设立,也容易倒闭,因而比部分亚洲国家更具弹性。对第三个原因,《经济学人》还引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及世界银行几位研究员论文进行了较详尽的解释。这篇论文指出,1991年台湾40%的化学产品来自1986年时还不存在的公司,而1/3的塑料产品则来自设立不到5年的公司,说明汰弱留强现象在台湾相当普遍。在这样的压力下,台湾企业一方面经营谨慎,扩张不敢太快;另一方面为了削减不必要的支出,有的减少了机器设备的采购,有的则甘做美国、日本等外商的供货商,不愿自创品牌,以降低广告及研制开发的成本。该论文还指出,台湾有关法律也使台湾公司既容易设立又容易破产,这种自然淘汰方式导致经济问题积压较少,企业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有所提高。两相作用的结果是台湾企业稳健性有所提高,抗风险能力比韩国等国的企业强,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较少,破产也不多。

《经济学人》的上述观点比较有说服力,但还不够全面。事实上,台湾抗拒亚洲金融危机较东南亚及韩国更具成效,至少还有如下三个重要原因:

1.台湾外汇储备高达830多亿美元,巩固了台湾经济的基本面,增强了其应变能力。这与几个主要受灾国必须靠举借外债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并因此而引发支付危机形成了鲜明对照。为了抗击投机者,台湾“央行”曾发起有限度的金融保卫战,从1997年6月到10月共消耗了9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尽管台湾后来故意放弃了抵抗,但由于其外汇储备仍然十分丰厚,经济基础未受到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的困扰,所以其股市汇市的跌幅仍然有限。但如果台湾没有如此雄厚的外汇储备,其经济受伤程度肯定会比现在大得多。

2.台湾金融政策较保守,使其金融市场比较不受国际压力左右。尤其是证券市场方面,台湾对外资的进入仍有不少限制。如现时,外国投资者投资台湾股市,自然人的投资额度为500万美元,法人为2000万美元,而外资对台湾股市的持股上限则为20%。至1996年年底为止,外国投资台湾股市的比重仅3.2%,而同期韩国则超过10%,泰国、印度尼西亚更分别高达34%和59%。国外投机客炒作的空间不大,对台湾资本市场冲击的力度自然也相对较小。

3.台湾产业结构转型比较成功,近6年来尤其迅速。出口产品中,重化工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总出口的比重已从1991年的46%提高到1997年的67%;在制造业生产中上述产业所占比率同时期也从57%提升到69%,短短6年间分别上升了21及12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迅速调整过程中,已失去优势的产业,或原不具竞争力的产业,以及体质脆弱的厂商,大都被淘汰出局。新增加的或新扩充的重化工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都比较有竞争力。即使留下的老产业及厂商,也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历经磨炼,提升技术层次和附加值,增加了企业的应变能力。

上述三个原因中,第一和第三点尤其重要,而且与《经济学人》提到的首尾两个原因——即外债较少、企业更具弹性尽管不尽相同却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它基本反映了台湾经济比较良好的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某种程度上说都有赖于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及对台经贸工作方针。

1.台湾外汇储备较多,主要靠其贸易出超的累积。80年代以来,台湾外贸几乎年年出超,最近6年合计数已高达550多亿美元。而这些贸易盈余大部分又是从两岸贸易往来中获得的。台湾对大陆贸易,从1993年起出超额年年在11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1997年,在对美贸易顺差下降8.4%,对日贸易逆差猛增25.2%,在总的贸易盈余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台湾对内地贸易出超数仅首11个月就达到创纪录的149.4亿美元。从1992~1997年11月底,台湾在两岸贸易往来中获得了684.9亿美元的巨额外汇,相当于其外汇储备的82.4%。台商对大陆出口占台湾外贸总出口的比重目前已达到16.6%。

台湾在两岸往来中贸易盈余巨大,并不是因为大陆产品在台湾缺乏竞争力,而是因为台湾当局在两岸往来中一直采取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严格控制内地商务人员赴台,并对大陆商品输入实施罕见的审查措施。台湾当局为此专门组织了“大陆物品审查会议”,分阶段确定台商从内地进口的货物种类。由于非关税管制较严,虽历经多次放宽,能输入台湾的大陆产品目前仍然仅占一半左右,而且大都局限于原材料及半成品,如纺织原料、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品等。相反,大陆对台商则采取一视同仁的开放政策,而且一直在采取实际步骤,进一步保护台商利益,加速实现直接“三通”。

表1 台湾对大陆贸易的统计数据 单位:亿美元

注:1992~1996年数据摘自《中国对外经贸年鉴》。

2.台湾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成功,与两岸经贸关系较密切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背靠大陆的有利条件下,台商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到内地,保持了原来产业的活力,并借机在岛内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机会在大陆销售其新老产品,获取巨额利润及外汇,为其产业结构转型提供资金。台湾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改善比东南亚国家迅速,企业也更具弹性,与台商广泛在内地投资及充分利用大陆市场有莫大的关系。

表2 台商在内地投资统计 单位:亿美元

注:1992~1996年数据摘自《中国对外经贸年鉴》。

综上所述,台湾之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伤较轻,一方面是由于其金融政策比较保守,未像泰国、印度尼西亚那样过快地开放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其经济基础较好,如外汇储备雄厚,几乎没有外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成功以及企业更具弹性等等。这当中,大陆因素成为台湾稳定经济、有效抵御金融风暴的重要依靠。当然,台湾受灾不重,对台商继续前往大陆投资、对区内市场的稳定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1998年2月发表于中银集团内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