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而银行间市场又是金融市场体系的核心。根据国际市场经验,银行间市场的规模通常要远远大于交易所市场。因此,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上还没有针对境外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境外金融机构可能通过境内分支机构或代理行进入银行间市场。为此,应尽快着手改进当前的监管体系,补充关于境外金融机构参与境内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

张生举 卢向前 吴 昊 汪贤星 孙碧波

一、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辅相成

(一)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前提条件

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是:通过市场价格(汇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实现购买力和资本的国际转移,实现资源的全球有效配置;为交易者提供避险、保值、投资的场所;为国际社会提供信用资金和流动性,满足国际支付结算和资产交易的需要;政府通过这一市场调节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但在人民币非自由兑换条件下,人民币尚未实现国际化或国际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要建立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不可能的。

如果要把上海建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没有资本项目的开放,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没有这样一个必要条件,那么上海恐怕永远只是一个中国国内的金融中心。只有当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前提下,上海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一,国际金融中心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的城市或地区。因此,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媒介应该是可自由兑换的人民币与其他外币。第二,市场交易参与者缺失。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也就不存在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的交易;没有国际金融交易参与者,也就没有国际金融中心存在的条件。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化的货币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既是货币国际化的要求,也是货币国际化的结果,两者会同步发展。一个高度发达且开放的金融市场之所以对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原因在于这样的市场能够向国内外居民提供具有高度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金融工具,以满足各国央行和全球投资者对所持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和变现的内在要求,能让他们自由迅速地进出该市场而无需花费太多的成本。

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本国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金融市场的繁荣程度与国际地位。一个国家没有国际金融中心,无法使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融合起来,快速地反映国际金融形势和走向,也无法使该国货币参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形成过程,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很难实现。综观美元有纽约、日元有东京、英镑有伦敦、欧元法兰克福、苏黎世、巴黎,而人民币还没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为支撑,人民币与各国货币的兑换、流转不通畅,无法施展人民币作为国际化的影响力。

二、加快银行间市场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共同要求

(一)完善银行间市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国际金融中心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征是拥有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此次国务院《意见》十分重视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基本特征,将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下,将“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作为排在首位的具体目标。《意见》还明确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而银行间市场又是金融市场体系的核心。银行间市场在金融市场体系的核心地位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现:首先,按交易场所不同,金融市场可分为交易所市场和OTC市场,其中银行间市场是OTC市场的主体。根据国际市场经验,银行间市场的规模通常要远远大于交易所市场。其次,银行间市场是调节金融机构短期资金余缺的市场,连接着信贷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再次,银行间市场已经不再是只有商业银行参与的市场,而是包括所有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企业广泛参与的批发性、信用等级最高、以场外交易为主的市场,银行间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

银行间市场在金融市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基础作用。银行间市场是国际资金流通、交易的主要场所,国际资本的流入或流出最终都会体现在银行间市场,银行间市场发达与否,对于吸引更多机构持有人民币资金,对于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银行间市场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石,大力发展银行间市场是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总体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监管要求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计价产品交易平台将会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对监管也将提出新的要求,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尽快建立包含境外金融机构的一体化监管体系。目前,境外金融机构(不包括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在银行间市场上的参与度不高。在外汇市场上,只有外币对市场有7家境外银行作为做市商,人民币外汇市场参与者仍局限在境内银行(包括中资银行和境外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在本币市场上,除新加坡泛亚基金公司和中银香港这两家特批机构外,目前会员中也不包括其他境外机构。因此,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上还没有针对境外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境外金融机构可能通过境内分支机构或代理行进入银行间市场。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境外金融机构对直接进入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为此,应尽快着手改进当前的监管体系,补充关于境外金融机构参与境内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的相关法规和政策。

(2)调整现有监管体系适应金融机构业务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将会带来境内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拓宽,带来新的业务,并推进原有业务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现有的监管体系可能不再完全适用,应当及时进行调整,适应金融机构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业务发展情况。

(3)加强境内外监管机构的协调和合作。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人民币资产市场更大的开放,境内外市场融合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境内外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合作,提高跨境监管水平,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改善跨境执法协作,从而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2.业务要求

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人民币计价产品交易平台提出了新的业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建立产品更为丰富、规模更大的交易平台。可交易产品的丰富不仅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和要求,也是国际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人民币计价产品交易平台应积极推出种类更为多样并且交易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产品。这既可以从加快创新和引进国外产品入手,也可以考虑允许由国外机构发行的符合一定条件的人民币产品在平台上交易。此外,出于清算、监管、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展业务范围更为广泛、规模更大的交易平台势在必行

(2)服务更大范围的投资者。投资者类型及分布也是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一个指标。资本项目可兑换之后,境外投资者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将大大增加。境外资金参与投资,将增加人民币计价产品市场的容量,这对流动性的提高会很有益。人民币计价产品交易平台应积极调整规则,迎接这种转变。在市场准入、投资管理等方面进行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此外,为了在时间上连通世界其他主要市场,以及为境外投资者的便利考虑,交易时间也可以进行相应调整。在投资品种对境外投资者开放顺序的安排上,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应该首先从风险较小的产品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现有产品,以及创新产品。

(3)更加灵活的交易机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要求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市场的交易机制,确保外汇、货币、债券和衍生品等相关市场能够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交易机制,并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人民币计价产品交易平台也应与国际接轨,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交易机制,并在必要时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

(4)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由于金融工具更加丰富和复杂,市场成员类型更为广泛,市场参与者将会对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产生更高要求,这就需要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向更加规范、标准更统一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来自国外的投资者数量和比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信息披露应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此外,信息发布机制和渠道也应进一步完善,以方便投资者和增加市场效率。

(5)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增值服务是提升交易平台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了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国外投资者的需求,并且更好地维护国内交易平台在人民币计价产品市场上的主流地位,人民币计价产品交易平台应该提供更有效的增值服务,例如交易后处理、资金管理等。

3.技术要求

人民币国际化对交易平台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为实现上述业务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

(1)完善、创新核心交易系统。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要求交易平台能够支持国际上通行的交易机制和交易方式。目前,国际上主流的交易方式有撮合交易、询价交易等,交易机制有做市商制度、主经纪模式、白标签模式等。当前,国内的交易平台从技术上已经实现了其中的部分业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随着人民币计价产品的国际化发展,交易平台在技术上必须满足全方位、多层次交易业务的需求,可以不断改进现有的各个交易系统,通过技术创新和开发,为以后各种人民币产品建立国际化的交易平台。

(2)建设高性能的交易平台。人民币国际化不仅要求交易平台提供丰富的交易产品,也要求交易平台能够接纳数量庞大的投资者同时进行交易。现在,国际上主流的交易平台都是经过不断的开发与改造,才逐渐能够支持多种产品和大量交易。我们的交易平台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在每次系统开发或者升级时,为系统设计出良好的集成性、灵活性和扩展性,这样就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迅速协调不同的开发模式和实现策略,推出快速反映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交易平台,从而不仅最大限度地保证前期技术投入,甚至可以引领交易平台未来发展的方向。

(3)提供安全高效的交易平台。国际上主流的交易平台都特别重视系统的操作风险和数据的高效传输,它们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交易平台建设的基本条件。这要求交易平台在几方面进行重点发展:引进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协议来管理操作风险;完善异地灾备系统,以应对自然危机的挑战;建立全球的专用网络,满足国际会员的安全接入需求;提供直通式服务,建立会员系统与交易平台的高效数据通道;提供高速的交易引擎,满足各种订单类型的交易;支持7×24小时的运行服务,满足不同时区客户的交易需求;允许Internet和专线网等多种接入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会员的需求。拥有了安全性与高效性,人民币国际化交易平台将大大增强核心竞争力。

(4)具备标准的接口和数据协议。国际化的交易平台都提供各种标准的接口和数据格式,供会员开发其终端应用以及与会员内部系统的无缝对接。交易中心在标准化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如银行间数据交换协议、CSTP数据下载等。我们还需要在几方面进一步提高:支持标准化产品模块,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对资源和产品的自主选择;提供标准的平台接口和协议,满足算法交易的发展以及支持客户终端的定制开发等。

三、金融危机后国际OTC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银行间市场现有交易平台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应当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国际化的视野,审视当前国际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为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找出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提高市场透明度

实践表明,一个金融市场要想发挥良好的功能就必须向市场提供一定的透明度。2008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了剧烈动荡并迅速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事后人们发现,发展迅猛、规模庞大的以信用违约互换(CDS)为代表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对本轮金融危机起到了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CDS市场基本不受监管,投机异常活跃,交易对手方风险高,更为严重的是这个市场的透明度很低,结果导致该市场的风险水平很难预测且难以控制,最终引爆金融危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事实表明,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必须向市场提供一定的透明度。目前许多国家的监管部门比以往更加重视金融市场尤其是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并就此出台了许多措施。与此同时,国际上一些主流交易平台也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应继续坚持把债券、外汇、货币市场工具以及金融衍生品等分散在不同市场上的交易品种集中到统一的电子交易平台上,充分发挥信息集中优势及市场一线监管职能,提高市场的透明度,降低系统性风险。

(二)支持多种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

目前国际上的主流交易平台都支持多种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满足多层次交易者的需求。例如,在外汇市场上提供多个货币对的外汇即期、远期、掉期和期权交易,在利率市场上提供货币市场存贷款、商业票据和各种利率衍生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和互换期权)等。一些交易平台在提供OTC产品的同时,还集成了交易所产品,例如Saxo Trader在线交易系统就同时提供外汇即期、期权、远期等OTC产品和主要交易所(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泛欧证券交易所、欧洲期权与期货交易所等)的外汇期货产品。同时,电子交易平台越来越多地开始提供算法交易、主经纪模式、高频交易等各种交易方式,满足机构交易者各种交易策略的需要。此外,电子交易平台还提供各种指令形式,包括限价指令、市价指令、止损指令等,便于交易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出各种指令。

目前,银行间市场交易平台在外汇市场上提供即期、远期、掉期、货币掉期等产品,在本币市场提供信用拆解、回购、债券现券、债券远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产品,同时提供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人民币计价的交易平台应适应市场需求,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推出更多新的产品和交易方式,满足市场参与者多层次的交易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平台间的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化交易技术的提高和交易量的不断扩大,金融交易中介组织日益认识到规模效益和控制信息成本对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各交易平台之间的国际合作日益加强。交易平台之间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股权合作;二是产品相互挂牌,三是将交易业务挂靠在其他交易平台上。

一些国际上较为知名的交易平台运营商通过前期的基础建设,交易平台已经实现了境内外的连接。在此背景下,境内交易平台可以与这些国际性交易平台进行合作,通过他们的网络使境外机构接入境内交易平台,从而实现交易平台覆盖境内外交易机构的国际化进程。针对目前一些国际知名的交易平台运营商在境内业务也较为活跃的局面,境内交易平台可以考虑将自己的交易界面挂靠在其平台上,从而借用其较为专业的交易网络,实现交易平台国际化。

(四)以增值服务提升交易平台核心竞争力

增值服务是在提供基本的交易服务之外向市场提供的所有与交易相关的价值提升服务。增值服务并不属于交易平台基本功能的范畴,但却是交易平台提高市场服务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地位的必经之路。

国际上很多主流交易平台除提供交易服务之外,还提供如信息、咨询、培训、会员内部系统、管理系统等增值业务,而且增值业务收入有的甚至超过了其交易业务收入。如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其交易平台为全球客户的多种产品交易服务,但是公司的清算结算、托管和信息等业务占集团收入的半壁江山以上,因而增值服务是国际化交易平台的必然选择。通过增值服务可以给市场参与者提供分层次的资讯、数据处理、流程整合、风险管理以及清算和培训等方面的价值提升服务,满足市场成员对前中后台的全自动化处理需求,提高市场成员对交易平台的粘度,拓展交易平台的新业务,提升交易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五)集中清算广泛应用

在OTC市场的发展初期,交易双方以双边自行清算为主,或者通过将主协议项下所有交易视为单一交易的形式进行双边净额清算。近年来集中清算开始运用于OTC现货及衍生产品交易。集中清算可以分为非中央对手方和中央对手方两种模式,两者的区别在于清算机构是否以合约替代方式介入参与者之间的合约。前一种模式的主要代表是CLS,其主要为外汇即期交易提供多边清算服务,目前CLS外汇即期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5%(2007年)。后者的代表是伦敦清算所及DTCC(Depository Trust&Clearing Corporation)。伦敦清算所在全球利率互换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20%,DTCC的下属公司为美国90%以上的债券交易提供清算服务。

OTC交易,特别是OTC信用衍生品交易的低透明度,被认为是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次贷危机后,通过集中清算提高场外市场透明度,防范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市场重建的重要内容。2008年11月,美国几家联邦监管机构联合提出了针对OTC衍生品市场尤其是针对CDS的监管目标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出中央清算机构,以提高CDS场外交易市场的透明度。2009年6月美国财政部发布的金融监管白皮书要对美国商品交易法进行修改,要求所有的标准化的OTC产品都应当进行中央对手方清算。在各国监管当局的强力推动下,OTC市场的集中清算业务很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获得突破性发展。

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推出了外汇即期交易的净额清算。未来应根据市场发展需要,逐步推广到债券现货、回购及衍生品交易。

(六)技术进步与业务发展进一步融合

业务的不断发展对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新业务的发展。

1.白标签业务的推广

未来的国际化市场是一个多层次的市场,既有银行间市场、还有各种小型批发和零售市场,在这个多层次的市场中,人民币交易平台也必须建立多级市场业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发达市场上的交易平台运营商如Currenex、Hotspot和Tradeweb等不仅运营自己的交易系统,同时还为客户提供白标签系统,促进多级市场的联动。

白标签系统是主流交易平台商为会员提供运营、维护的交易系统,由会员以自己的名义推广系统上的各项业务,让会员的客户通过白标签系统进行交易,从而延伸了整个市场向零售客户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交易平台可以通过会员的白标签业务来深度挖掘市场,由会员使用交易中心提供的白标签电子交易系统。

2.算法交易的发展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各种产品的交易量稳步攀升,其中电子化的算法交易功不可没。由于市场主体的多样化,为了防止自己的交易在完成前就对市场造成影响,发现市场中隐藏的交易对手;同时通过合理的选择买卖时机,减少买入成本、增加卖出收益,算法交易成为必然选择。根据美国Alpha杂志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90%的美国机构投资者采用了算法交易。瑞信、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投资银行及全球很多不知名的对冲基金,为了将算法交易时间缩短以精准地把握交易价格,正在进行激烈竞争。

CME、Reuters、EBS等交易平台都公开其标准的算法接口,会员实时接入到国际化的交易平台,通过综合运用被动性、主动性和综合型的算法进行交易。人民币国际化的交易平台也须顺应市场业务发展的潮流,为各种产品提供算法交易接口。

3.一站式的立体化服务

交易平台主要为会员提供交易执行服务,但是会员在执行交易前后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如交易前的信用分析、产品定价、风险分析、交易拆分、头寸估值等;交易中的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以及抵押品风险管理等;交易后的交易检查、确认、录入、结算、大额支付、对账、估值、复核、报表和信息管理等。从国际发达市场的经验来看,目前还没有一家交易平台能够覆盖会员的所有需求,但是为会员提供交易前中后台的业务功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EBS和CLS的合作业务,Reuters的Kondor业务,CME的清算所业务等。人民币产品的交易平台也应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为客户提供咨询、交易前中后台系统以及交易管理服务等。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云计算模式为会员提供一站式的立体化服务。

四、有关政策建议

为保证银行间市场的发展能够适应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除了本身不断改进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外,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一)逐步推进银行间市场国际化

银行间市场的国际化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特征的重要体现。同时,银行间市场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化程度,以适应并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体包括:(1)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研究发展国际市场参与者的问题,做好吸纳国外机构的准备工作。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可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2)产品的国际化。可以考虑允许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人民币证券,逐步推出期权、期货及结构化产品,以满足境内外机构不同层次的业务需要。(3)交易业务国际化。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可允许一部分资信高、实力强、有经验的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通过统一的途径参与到国际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价差套利等交易,同时银行间交易系统将逐步向境外延伸。

(二)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我国的银行间市场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并存的局面,在市场发展初期,有利于各部门充分发挥专业监管的优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间市场的发展。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参与机构的持续增多,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不能有效衔接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监管协调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银行间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有机统一,降低了市场效率;其次,监管协调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监管权的交叉、冲突和监管资源的浪费。

目前银行间市场各监管机构之间对某些业务理解不一致,可能对市场主体正常开展业务造成不利影响。例如,2007年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对变相期货进行了规定:“未经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采用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同时采用以下交易机制或者具备以下交易机制特征之一的,为变相期货交易:(一)为参与集中交易的所有买方和卖方提供履约担保的;(二)实行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和保证金制度,同时保证金收取比例低于合约(或者合同)标的额20%的”。根据上述规定,通过电子交易系统集中交易且进行CCP清算的利率互换交易就很有可能划入“变相期货交易”范畴。实际上,从国际金融市场的惯例来看,无论是为交易双方提供履约保障的CCP清算方式,还是保证金制度,都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适用于各种市场,不应作为界定期货交易的标准。再如,2005年银监会颁布的《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对货币经纪业务进行了规范。从交易中心提供的服务看,从2001年开始,为适应市场成员需要,交易中心为市场成员提供声讯经纪服务,得到市场普遍欢迎。从实践看,这项业务对于提高复杂产品,特别是衍生产品的流动性,增加匹配成交的几率,完善价格发现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际银行间市场普遍存在的基本服务之一。如果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交易中心需要成立独立的机构才能开展该项业务。

(三)坚持信息集中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正在酝酿的OTC衍生品信息集中存储,在我国已经实现。具体做法是,交易集中在统一交易平台进行,对于可以不在该平台交易的品种,则必须在自行交易之后向交易中心备案。通过统一的交易平台、集中的信息平台,监管当局能够及时地发现异常交易和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能通过统一的交易平台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或处理。

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于我国银行间上述看似非市场化的做法,境外机构和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华尔街日报》称:中国金融衍生品监管领先世界一步,新兴的中国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已经实现了对交易的电子监控,全球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国家屈指可数。OTC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自律组织,国际掉期业务及衍生投资工具协会(ISDA)表示,这一做法使得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独树一帜,中国政府所做的其实是收集信息,而这正是西方监管机构希望实现的。

十几年来,我国银行间市场没有发生过重大风险事故。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把债券、外汇、货币市场工具以及其衍生品等交易品种集中到统一的电子交易平台与集中的信息平台。未来,特别是银行间市场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应继续坚持这一经过实践证明的成功做法。

(四)推行银行间统一的数据标准

标准化的系统建设将是交易系统的重点,只有各种数据具有标准接口,系统才具有生命力。交易系统的开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耗资大、周期长,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既要考虑到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技术上也要遵循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IMIX协议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发的银行间市场业务数据交换协议。IMIX协议应用了实时的电子信息通道,保证了信息快速和可靠的传递。它连接了各个市场,其标准能将交易会员、清算公司和交易场所连接起来,并且能够完全涵盖这几个连接点业务的需求。它能够帮助会员在交易指示、交易指令及交易执行时进行高效电子数据交换。它的信息格式比较灵活,并且留有很大扩充余地,方便了今后向跨国境交易、批量交易和风险控制等方向的演变。建议将IMIX设定为国家金融标准,推进银行间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将有助于市场健康平稳地快速发展。

(五)改善创新机制

《意见》提出的“先试先行”的原则,为银行间市场产品创新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发达金融市场,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形式与交易方式灵活多样,所受限制较少,市场参与者具有极大的自主权,交易双方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创造出全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形式与交易方式。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实行的还是自上而下的产品创新模式,例如衍生品交易实行的是“一个产品,一份管理规定”的模式,即监管当局每推出一个新产品,便颁布相应的管理规定予以规范。在这种模式下,监管当局成为创新的主体,只有监管当局发布某类产品的管理规定或类似文件,银行间市场成员才可以进行该类产品的交易。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产品和交易机制的竞争将是境内银行间市场与境外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如果国内银行间市场不能建立起有效的创新机制,境内外机构将会通过各种途径在境外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使境内市场逐步边缘化,人民币产品的定价权丧失。因此,应考虑改变当前银行间市场金融创新的行政审批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研究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