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业竞争的本质

银行业竞争的本质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和路径类似,“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会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职能定位。在该定位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原本具有的企业客户资源,将让位于提供个性化产品和优质服务的营销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中国商业银行正在迎来一个以能力论英雄的时代。相反,经营环境的改变和竞争的升级使中国商业银行对战略和运营层面的能力要求越发迫切起来。

二、银行业竞争的本质

“当下,银行竞争已经进入3G时代”,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接受央视某栏目采访时说,“中国商业银行最初的竞争,也就是1G时代的竞争,是存折竞争,一杯咖啡一个笑脸式的文明服务就能赢来客户好评,2G时代是银行卡等产品竞争,3G时代则是品牌、服务竞争。”

中国银行业竞争升级的基本路径无外乎此。在存折竞争时代,银行只要占据网点、人员和政策庇护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在市场上轻松地生存;银行卡时代的来临标志着行业的竞争开始激化,产品创新、流程优化逐渐从概念走向实践;而在最新的3G时代,硬性资源的优势已不再具有决定意义,定位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不断地为一些中小银行以小博大提供了可能。中国商业银行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整体失落,迫使着行业竞争沿着资源依赖到能力培育的路径不断升级。这一升级受以下几股合力的驱动。

1.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合拍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经济金融的资金基础在商业银行,现代商业银行是各国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和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被认为是国民经济的核心。然而,最近30年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电子化和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国际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基础性和结构性的变革,使得“一直以来都是山顶上的城市”(马汀·迈耶)的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比尔·盖茨甚至在《财富》杂志上冷嘲热讽:传统的商业银行已经走入绝境,成为一群即将灭种的“恐龙”。在此背景下,国际银行业掀起了一股组织再造的潮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重新设计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以期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反应速度上有所突破,使银行集中核心能力,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银行再造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培育和运用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2.规模型成长战略的弊端日益凸显

中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走的是规模导向型成长道路,其基本特征是过分追求业务规模和机构规模的大型化、经营范围的综合化和市场广度的扩展化,比较注重业务数量和机构数量的增长,而对利润、股东利益和银行业的核心业务能力关心不够,数量规模成为衡量银行实力和银行成长性的关键性指标。一味扩大规模在银行起步阶段有其合理性,但规模总有其边际效益的极限。同时,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规模的高速增长必然导致风险的快速积累,这个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外银行概莫能外。因此,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银行就应该开始注重经营质量的提高,追求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即质量导向型成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比较注重管理素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是银行实力和银行成长性的主要标志[3]。20世纪末期以前,中国商业银行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规模导向型成长道路,做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几乎是所有银行的竞争发展战略。结果,尽管经营规模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也造成了不良资产的急剧增加,加速了风险的积累,所以,近年来各家银行不得不集中大量资源来解决规模导向战略之痛,同时寻求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

3.政府退出

从金融领域看,我国的金融制度改革不仅滞后于整个市场化的经济改革进程,而且更滞后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即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不同于德、日等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安排,中国的金融体系表现出“政府主导型”的特征(唐寿宁、王晋斌,2002)。

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为推动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等改革,推出了两次注资、引入外部审计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等重大改革举措,昭示了政府从国有银行制度中退出的决心和能力。同时,加入WTO从外部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并促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政策重心由加强监管、注重规范转向推动创新、促进发展。政府退出银行经营管理最直接的结果是,银行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将会因为国家政策和资金倾斜的消失而变得难以为继。

4.传统银行业务的转型

融资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的加快,对中国商业银行提出了由“社会资本供给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型的要求。考察宏观政策安排和市场发展趋势,未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将会快速发展,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地位将会不断下降,商业银行社会资本供给职能削弱的趋势不可逆转。不仅如此,国民收入水平、居民金融消费投资结构也在发生重大改变。2006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16万亿元,在整个社会资本(33.54万亿元人民币)所有权比例中,国有资产只占26%,国内居民个人拥有48.18%的资本额,甚至资本要素也有22%流向了居民个人。个人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必将引致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服务方式的重大变化。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和路径类似,“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会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职能定位。在该定位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原本具有的企业客户资源,将让位于提供个性化产品和优质服务的营销创新能力。

5.外资银行的竞争威胁

从2006年12月11日起,我国金融市场的大门已向国际社会完全开放。一方面,外资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削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提高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将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技术、优质的服务水平、发达的网络资源,在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高端客户、高附加值业务等方面与中国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外资银行带给中国商业银行最富挑战的冲击不是资源,而是其高超的产品开发和营销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由此可见,中国商业银行正在迎来一个以能力论英雄的时代。在该时代中,并没有完全否定资源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只是这些意义正在逐渐弱化,变得不再那么关键罢了。相反,经营环境的改变和竞争的升级使中国商业银行对战略和运营层面的能力要求越发迫切起来。因此,资源依赖还是能力培育,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现实选择。在市场整体走向自由与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外部的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已不再是中国商业银行应付加剧的竞争的可靠凭借,走向能力构建的竞争和成长道路应成为行业的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