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展上市公司信用评级

开展上市公司信用评级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完善的数据库是下一步开展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必要条件。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是信用评级系统中最核心的问题。一般公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公司财务状况、发展状况和管理状况等方面内容,但由于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特殊之处,因而上市公司信用评级内容要远大于一般公司信用评级。

十八、开展上市公司信用评级 促进上市公司信用治理

有效的公司信用治理不仅需要一套完备的公司信用治理结构,更需要有效运作的治理机制。公司的有效运行不仅需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发挥作用的内部监督机制,而且需要一系列通过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来发挥作用的外部治理机制。当然上市信用评级是公司信用治理的一个外部治理机制,尤其是在我国相关法律不健全和经理市场不成熟等外部治理机制不理想的条件下,发挥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作用是基于现实的选择。

发挥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信用缺失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信用的缺失又加大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成本。改变上市公司信用缺失状况已刻不容缓,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有必要进行上市公司信用状况的诊断,即进行上市公司信用评级。

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是运用科学的评级方法,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来对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进行公正和客观的综合评级,这也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具体作用除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外还体现为:第一,上市公司信用评级为投资者识别信用风险提供了依据,为使投资者利益遭到损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第二,上市公司信用评级为上市公司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机会,而上市公司要顺利筹集到自己所需的资金,也需要通过评级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并达到融资的目的。第三,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监管工具,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这个“市场准入证”,监管部门可以“筛掉”一些信用较差的公司,减少各种风险;银行可以根据信用评级结果来控制上市公司贷款金额,这对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评级实践有待进一步拓展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信用评级业务开展较晚,市场规模小,业务品种较为单一,行业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公司信用评级主要集中于公开发行公司债的公司。

从信用评级机构数量来看,数量较多但规模小,缺乏“航空母舰”式的评级机构,其中规模相对较大、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信用评级业务能力的机构较少。

从信用评级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公司债发行数量少且发行人和承销商选择评级机构并支付评级费用,“僧多粥少”问题凸现。而对上市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只有一些零星的活动,全面的上市公司信用评级并没有开展起来,缺少成熟的评级指标体系和评级数据库。建立合理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完善的数据库是下一步开展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必要条件。

评级指标体系要引入公司信用治理因素

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是信用评级系统中最核心的问题。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投资者才能对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

一般公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公司财务状况、发展状况和管理状况等方面内容,但由于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特殊之处,因而上市公司信用评级内容要远大于一般公司信用评级。这主要体现为上市公司信用评级不仅要关注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还要涉及上市公司信用治理方面的内容,例如,上市公司的守法守规情况,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对股东守信的情况,上市公司对包括供应商、客户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守信的情况等。只有综合考虑上述内容,才能从总体上客观揭示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

当然,不同评级机构可以采用不同的评级指标体系、方法和标准,但其核心思想是统一的,一套完整的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应包括:反映上市公司财力状况的指标体系,即通过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结构、财务弹性和现金流量等方面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指标体系,即通过宏观环境、行业地位、高管人员胜任能力、成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反映上市公司信用治理状况指标体系,即通过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治理等方面的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治理风险。

通过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设置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开展使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更加守信,进而促进上市公司信用治理结构与机制的改进与完善,利于上市公司信用治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上市公司信用治理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会强化上市公司的信用,改善上市公司信用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报》,2005-8-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