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潘士浩的中西式簿记相较思想

潘士浩的中西式簿记相较思想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5]潘氏进一步细致地比较了中西式簿记的异同,指出中西式簿记在记账的程序、技术方面有类似之处,都反映出了会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式收付簿记法在有些方面确实逊色于西式借贷记账法。西式簿记记账是以整理财产增减变化为对象,所以凡属于资产负债损失利益增减变化的都在记录计算之中。潘氏推崇西式簿记中账簿组织分化集合的功能,认为近世西式簿记的进步大半源于此。

三、潘士浩的中西式簿记相较思想

潘士浩1934年曾受聘于徐永祚与会计师顾凌云一起主办的“改良中式簿记”函授班,筹设标准账表制售所。

潘氏比较研究了西式借贷簿记法和中式收付簿记法,系统地总结了两种方法的优劣。他认为西式借贷簿记法是一种客观的记账方法,贷金业者处于中间地位,从顾客的立场判断债权债务关系。这种簿记方法的科学性在于账户分类及账簿组织缜密有条理,记账过账结账手续简便,不足之处在于从客观的角度分别借贷以及借贷用语既不符合账理又不便于实用。而近代中国的收入簿记法是主观的记账方法,按照收付记账符合账理,便于实用,不足之处在于账户分类和账簿组织颠倒紊乱,记账过账结账手续没有一定的规律。于是,潘氏得出结论:“吾人以为改良簿记,中式之主观的记帐法与收付记帐法,实有保存之价值。而对于帐户分类、帐簿组织及记帐、过帐、结帐等手续,则应取法西式之科学精神,而确定其规律。此盖为世界簿记言,不仅为中国言也。”[25]

潘氏进一步细致地比较了中西式簿记的异同,指出中西式簿记在记账的程序、技术方面有类似之处,都反映出了会计思想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式收付簿记法在有些方面确实逊色于西式借贷记账法。可以将潘氏提出的逊色之处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记账范围狭窄、不完全。西式簿记记账是以整理财产增减变化为对象,所以凡属于资产负债损失利益增减变化的都在记录计算之中。而中式簿记往往重存该而不重损益,重对人账目而不重对物账目,重收支账目而不重成本账目,所以记账范围自然较为狭窄,不能全面体现经营情况。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例如:计算盈亏时只能根据存该差额而无法编制独立的损益计算书;可以列举轧准收款付款的事由和金额,却无法明了成本组成;各种不动产机械工具等物品在账上经常没有记载等。

②账簿组织较为混乱。潘氏推崇西式簿记中账簿组织分化集合的功能,认为近世西式簿记的进步大半源于此。他说:“盖惟帐簿分化,帐务乃可分掌,记帐乃可迅速。又惟帐簿能集合,账目乃可统辖,手续乃可节省也。”[26]但由于中式账簿采用直式书写,账幅过长,不适于采用多栏式的账栏分化,也不便于统辖,所以分化集合没有西式簿记便利。尽管如此,潘氏仍然认为中式簿记采用账簿分割法,用多个账簿进行分化,用摘账、汇总等记账法统辖,其最后可以达到与西式簿记同样的分化集合的效果。他认为中式账簿组织主要的不足在于账簿较多,记账手续烦琐,且名称不统一,方法各异,所以造成账簿组织混乱,重复残缺,详略不均等问题在所难免,不像西式账簿组织那样整齐明确。

③账簿格式没有标准。西式簿记的各种账簿都有特殊的格式,年月日、事由、金额等都有固定格式、位置记载,且每一账页都编订页数,看上去一目了然,记账过账查账都很便利。但是中式账簿仅有上收下付之分,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格式,也不编订页数,使得记账过账没有一定的标准,查账对账也没有正当的依据。

④账户分类紊乱。西式簿记首先确立账户,然后按照一定的准则入账,所以秩序井然。但是中式账户的名称最为紊乱,有的前后不同,有的不知道归属哪个项目之下,有的别名奇字,有的根本就没有账户。不仅如此,记载方法和钩稽方法更是杂乱无章。

⑤记账根据薄弱。西式簿记以凭证作为记账根据,凭证书类的注明和整理都有一定的办法。但是中式簿记崇尚信义通商,记账时既不重视凭证,记账后也不重视凭证书类的保存。查账时几乎没有办法证实账目是否正确,而遇到手续纠纷,也不易举出相应的证据。

可见,潘氏改良中式簿记的思想和陆善炽的比较起来更为进步,他的论证相对来说较为公允,同时看到了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夸大优点,也不隐藏缺点。尽管他也没能真正理解复式簿记法的记账原理和运用,仍然局限于旧式中式簿记的思路里,但是他能够客观地认识到中式簿记的不足之处,为中式簿记向科学系统的簿记理论过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