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政科技支出的理论依据

财政科技支出的理论依据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和技术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科学和技术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活动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由于没有历史的惯例可以依循,很少或根本没有相关经验可提供,科学理论和创新产出的不确定性,使得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面临较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滞缓了创新主体科学探索的进程。

第一节 财政科技支出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与技术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点已经被证明其正确性的知识。而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手段和活动的总和,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济和知识;是人类利用自然力及其规律的手段;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科学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所要解决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科学和技术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根本上说,科学和技术都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一直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之中。科学和技术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科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技术的发展施加影响:其一是现存人类有关自然的知识总量;其二是我们赖以增加或者改变上述知识的方法。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手段的支持,现代科学研究工作的复杂性使科学研究工作者越来越多地求助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求助于科学仪器工业的发展,从而更多地依赖于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讲,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科学原理固然可以从较高的层次上指导并决定着技术发展的方向,但是,有大量的事实证明,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并不完全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水平。科学产生于技术知识的经验积累,并且又对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它又对技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更高程度的依赖。

二、财政科技支出的理论依据——科技活动中的市场失效

(一) 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

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活动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由于没有历史的惯例可以依循,很少或根本没有相关经验可提供,科学理论和创新产出的不确定性,使得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面临较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滞缓了创新主体科学探索的进程。一般而言,创新主体研发过程包括技术开发、生产实现、市场销售等基本环节,其间还涉及到各环节的资金支持问题。

1.科技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

一项技术从科学原理到完全应用于生产,中间要经历多个层次产品,每个层次产品都是在前一层次产品基础上完善而成的,是前一层次的科技产品生产的继续,目的在于使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并将技术应用于生产,使之成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但是,在由实验室原理向成熟技术转化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技术层面、人员层面和市场层面等诸多的不确定性,因为在实际的转化中,可能会由于研发主体对创新技术难以做出准确预测,或者受到自身技术装备水平、科研力量的限制,致使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生产。一方面,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相关技术不配套、不成熟,科技创新所需要的设施、设备不完善,可能会影响到创新技术的适用性、先进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可靠性等。另一方面,创新主体在必须完成的搜索技术、识别技术、开发技术以及技术再开发等活动中,可能会由于信息不对称、自身科研实力不足、创新要求超过现有技术基础等诸多原因,相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可能直接导致一项科技创新的失败。

2.科技创新成果生产实现的不确定性

即使是一项已成功开发并相对成熟的技术,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活动,也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开发(或引入)的技术与环境密切程度有多大,对环境有何种要求,对生产设备有何要求,不能完全确定,需要不断探索和确定生产的环境参数、设备参数等;二是无法准确计算合理的原料、动力等消耗参数,而从技术、经济角度确定消耗参数,如供应的及时性,质量的稳定性,都可能因实际情况的变化而给生产带来不确定性因素;三是连续、规模化生产需要设备、人员、原料、配件、动力、维护、管理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其组织方式和工作参数往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探索才能确定,在此之前,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3.科技创新产出市场销售的不确定性

创新主体研发创新的产品最终要经受市场需求的检验。新产品进入市场不论是满足新的消费者群体,还是对原来的产品进行替代,都存在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同问题,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和费用内为消费者所接受,事先是无法做出充分预料的。可能企业的技术开发是成功的,生产实现是稳定的,但新产品投入市场后,却因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而无法获得预期收益。同时,新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还与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经济政策以及市场管制等因素有关,这些也是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难以事先预见的。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在市场销售中面临的诸多环节和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产品销售出现困难,甚至进入市场的失败。

4.信息传递机制的不确定性

市场缺乏一种有效配置技术创新信息的机制,造成信息的不完全。市场上创新活动供求双方对所交易的创新成果没有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要在创新的市场实现以后才能够显现出来,而且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创新活动者和创新成果消费者各方面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创新活动者难以充分地了解在何时、何地、供给创新活动的数量有多大,才能够恰好满足市场需求,这样就涉及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问题。创新成果交易者没有充足的信息,来准确预测生产者和消费者供求状况,难以从众多的经济行为中迅速找到买主和卖主,不易顺利地达成交易。也可以说消费者和生产者不具有完整的信息,使得技术创新资源不能够被有效配置:投资者缺乏有关的市场资料,资金就不会流动到效益最高的地方,使得有些创新得不到资金的投入和推动;劳动者得不到有关的就业信息和创新机会,就不会流动到最合适的创新岗位上,创新潜力就发挥不出来;消费者得不到有关的价格、产品质量等创新信息,就不能在市场上进行合适的选择,不能给创新者、生产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号和促进他们之间的有效竞争,创新的市场实现就得不到保证。

5.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的不确定性

新技术,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大规模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而单独依靠市场,难以迅速有效地筹集大量资金,并承担较高风险,于是,技术创新就会遇到障碍,创新系统的运行就会出现绩效低下的情况。另外,面临国际竞争的产业领域,对产业或对整个社会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创新,比如战略性产业、产业共性技术、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需要巨额投资和有极高风险的技术领域或产业等等,市场本身不能够解决区域内或整个社会层面的产业发展技术突破,需要政府财政活动的介入。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必须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由于技术创新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技术经济活动,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来看,对企业创新贷款属于高风险、但收益已经锁定的贷款,商业银行并不能获取技术创新成功的高收益,但却要承担着技术创新失败、贷款不能收回的风险,因此,在企业技术开发、设备调试等环节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但还未产生效益时,为安全起见,商业银行贷款部一般不愿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外部资金支持。对企业来说,由于创新的风险性可能使资金超预算,而企业对此难以承担,所以客观上造成企业的资金更多地用于生产经营,使科技创新资金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一旦资金供应中断,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就可能受到灾难性的影响。

(二) 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外溢性

科技研发活动是为了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并最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投资者从事研究开发活动是为了获得技术创新成果,但由于研发成果具有部分的公共产品性质,从而导致科技创新的投资者无法独占科技创新成果收益,这也就产生了科技创新的外部溢出效应问题。

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可以把其分为四种情况:(1) 业内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科技创新的产业内溢出效应是创新者由于创新而扩大了产品的市场份额,结果给同行业的企业以新的启发,他们或者进行新的创新,或者进行模仿,促使他们在产品质量和性能方面有所改善。(2) 业之间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可能发生在不同的产业间,在产业间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包括创新技术的溢出、生产与管理方式的溢出、产业间科技创新收益的溢出等方式。如在计算机芯片速度方面的提高,使得新一代的计算机创新产品具有更高的速度,这将大大改进自动控制、通信等产业领域的技术,使得在计算机领域的研发创新效应溢出到相关的产业技术领域。有时对于自动控制和通信产业来说,在这两个产业内的研发创新是以计算机产业的创新(使计算机的速度更快)为前提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在产业间溢出效应的典型例证。(3) 内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国内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是指科技创新在全国范围内的扩散,国内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可以增强一国原有的比较优势和产品领先地位。因此,国内市场技术的外溢,使得一国在这些产业中的生产率比别国提高得更快,会使得该国在这些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更加巩固。(4) 际间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国际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跨国公司来完成,跨国公司的研发创新溢出有益于打破东道国的供给瓶颈,增强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 财政介入科技的领域和规模

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活动按链条特征进行划分,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个阶段。但是,由于研发过程的复杂性和连续性,每个阶段仍可再细分为若干个子阶段,不同的阶段,其内涵和产出特征也不尽相同,这样,也就直接影响了政府财政介入到各细分阶段的规模和程度(参考图7-1)。

img68

图7-1 研究发展各阶段按创新链条细分图

1.基础研究阶段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基础研究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方向不确定,其效益往往要在很长时间内才能显现出来。基础研究阶段产出的公共产品特点比较强,应用的风险比较大,不易吸引市场资金进入该领域,因此,资助基础研究的机构和部门,各国都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半官方的国家基金会也是主要资助部门。在当前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跨国企业、行业领头企业为了长期保持在本行业内的第一行动者优势,也资助本企业内的研究机构部分从事与本行业、企业创新链条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

2.应用研究阶段

应用研究也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但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应用研究主要分为应用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是以实现特定用途为目标,为获得原理性新知识和技术性新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但不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产品研究开发。其研究成果是产业基础科学技术,应用面比较广,共用性较强。通常,一个企业无法完全应用其研究成果,又难以阻止其他企业应用这些成果。

应用研究开发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也叫做“竞争前研究开发”。一般来说,企业在产业基础技术或共性技术基础上进行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如果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成果被一个企业控制,则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政府应当适当地资助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活动。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多是企业与大学、国家实验室共同完成的,大学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起了重要的作用。

3.试验发展阶段

试验发展是利用科学研究或实际经验获得现有知识,生产新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生产和已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这个阶段的研究开发是与某一特定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以盈利为目的的产品和工艺技术研究开发。产品和工艺技术开发是企业层次的研究开发,以企业为主,在此阶段产出的私人受益性比较强。

总之,研发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投入产出过程,笼统地把研发产出界定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都是极不严密的,它的产出既包含了公共产品性质,也包含了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一般来说,研发产品越是接近商业化阶段,那么它就越具有私人产品性质;而研发产出越是知识性、原理性、基础性的,越是具有广泛的通用性,那么它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就越高,就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既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也兼有私人产品性质,是典型的混合产品。由于研发创新链条的前两个阶段的产品不同程度地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导致企业或私人部门资源提供的不足,从而形成技术创新的市场失效,为了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需要政府来干预,否则就会影响技术创新的过程。表7-1显示了研发创新链条的阶段特征。

表7-1 研发创新链条的阶段特性

img69

资料来源:《政府鼓励研发的财税政策研究》,第142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