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韬的资产阶级思想倾向

王韬的资产阶级思想倾向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认为当时外国资本,特别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已由军事转向通商,造成中国利权外溢,渐次陷于枯槁。确信中国应“兵力、商力二者并用”,则无意外之虞。王韬不同于清初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观点,也不同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本末皆富观点,他不代表市民阶层的利益,也不代表与工商业密切联系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向着顽固守旧势力挑战,向着中国传统意识挑战。

一、王韬的资产阶级思想倾向

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一字(懒)今,到香港后易名为韬,改字为子潜、紫荃、子诠、无晦、仲弢,广文,号天南遯(遁)叟、弢园老人,江苏长洲(今吴县)人。生活在中国沿海口岸,去过西方诸国,从事文化工作的新一代知识分子。道光二十九年(1849)到上海,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聘任,在墨海书馆佣书十四年,接触西方“象纬舆图诸学”,从谙习诗书经学的士子到翻译西书、受过洗礼的基督徒,追求西学的洋务秀才,成为中国第一代以翻译西书为职业的知识分子。同治元年(1862)为逃避清军的缉拿,到香港后,为英人理雅各佐译《中国经典》(尚书、左传、诗经、礼记、竹书纪年等),1867—1870年间,在英国继续佐译《易经》工作,在牛津大学发表中西文化优劣的演讲,被爱丁堡大学誉为中国学士。并历游意、法、英诸国,接触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与同、光期间的改革者冯桂芬、郑观应、马建忠、薜福成、宋育仁、陈虬等人不同,他不是在中国论中国,而是独具只眼,由域外看域内,眼光不同,批评不同,对未来的估计也有所不同(55)。十三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鼓吹变法自强,师西法,兴商务。1871年编译出版的《普法战纪》在国内和日本引起轰动,1879年被邀访日,结识了日后成为著名维新人士的黄遵宪。由于李鸿章出面,于光绪十年(1884)重返上海,更号淞北逸民,明年创办木刻活字印书局(弢园书局)。1887年出任格致书院掌院。又曾任《申报》编辑部主任,90年代前期为影响广泛、倾向改革的教会刊物《万国报》撰稿。著作主要有《弢园文录外编》等,已刊、未刊约40种,现有通行本《弢园文新编》。

他是我国近代维新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指责顽固派“动循古昔,不知通变”,而“变古以通今者,势也(56)”。他学习外国的原则是“择其善者,而去其不可者。”60年代开始为增进国家富强,强调机器制造和海外贸易的好处,70—80年代,儒家文化遭到冲击,王韬以为须先修兵甲,儒家道德才能重新繁盛(57)。继则大谈经济现代化。先是鼓吹船坚炮利,后转而为“先富而后强”;主张由除弊转而为兴利。尖锐批评重农轻商是“徒知丈田征赋,催科取租,纵悍吏以殃民,为农之虎狼而已”,“以恃商为国本”取而代之,倡言“富强即治之本(58)”。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认为当时外国资本,特别是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已由军事转向通商,造成中国利权外溢,渐次陷于枯槁。坚决要求中国之利权归诸中国,力主变法自强,与西方抗衡。把发展独立的民族工商业,“行泰西之法”,兴矿山、织纴、造船、铁路、机器、银肆、保险等利,明确为他全部经济思想的核心。并明确主张推行资本雇佣劳动制度,要求“许民间自立公司”,“令富民出其资,贫民殚(dān,竭尽)其力(59)”。明确提出“官办不如商办(60)”。可对洋务派的“官督商办”却抱有幻想。他深感忧虑的是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着重指出英国侵略者“以商为本,以兵为辅,”“二者并行(61)”。特别强调经济侵略(“商力”)的危害性,认为西方列强总是以通商开始,继而军事占领,使之成为自己的殖民地。确信中国应“兵力、商力二者并用(62)”,则无意外之虞。他大声疾呼:“中国有志振兴,及今未晚也。”他的近代化思想侧重于民族的强大,其次才是人民的富强。出色地把发展本国经济与抵制外国侵略和振兴中国联系在一起,成为郑观应商战论的张本。同时他主张“结好英、日、以彼为援,互为唇齿(63)”。允许列强在我国增开商埠,通商内地。

王韬不同于清初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观点,也不同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本末皆富观点,他不代表市民阶层的利益,也不代表与工商业密切联系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向着顽固守旧势力挑战,向着中国传统意识挑战。政治体制上特别赞赏君民共主制,批判君主专政制,导致国家贫弱,君民隔阂,层层专制。戊戌变法时期的许多维新思想家都曾受过他的思想的洗礼,是著名的早期维新改良思想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