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监管必要性的一般理论

关于监管必要性的一般理论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垄断有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两种情况。对于非自然垄断,政府可以出台各种反垄断政策和法规予以抑制,鼓励公平竞争;对于自然垄断,可以施行价格管制,使厂商定价维持在社会平均成本水平上,既维持适当的经济集中,又限制价格垄断,维护消费者利益。支持政府管制的理论主要是“社会利益论”和“社会选择论”。一家金融机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倒闭,可能会波及其他金融机构。金融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倾向。

一、关于监管必要性的一般理论

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一般会不同程度地对经济活动施加管制。对政府管制持肯定意见的学者主要是从市场缺陷和公共利益的角度来论证其合理性。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非常完美的。市场具有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内在机制,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的角色仅限于充当守护人。然而,完美的市场经济须具备一系列前提条件:市场上存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市场上交易的物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具有完全的替代性;买卖双方都拥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且行为是理性的;不存在生产规模和技术变化带来的收益增加,即不考虑规模效率和动态效率;产品和要素都具有完全的可分性,因而其供给量和需求量可以随价格变动连续变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然而,这种“理想境界”与实际经济生活有着相当距离。在现实中,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会失去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也即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管制加以弥补:

(1)垄断。垄断有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两种情况。生产的集中虽然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降低成本,但也导致市场操纵、竞争压制、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对于非自然垄断,政府可以出台各种反垄断政策和法规予以抑制,鼓励公平竞争;对于自然垄断,可以施行价格管制,使厂商定价维持在社会平均成本水平上,既维持适当的经济集中,又限制价格垄断,维护消费者利益。

(2)外部效应。经济活动可能产生外部正效应或负效应,或使他人无需支付成本而受益,或使他人受损却得不到补偿。在产权明晰且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外部效应不会引起资源配置不合理,通过相关各方的讨价还价,可以实现互利的交易,使外部效应内在化。然而,交易成本是普遍存在的,阻碍着外部效应的消除。如果政府管制的成本低于私人交易成本,也小于管制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则应由政府介入,解决外部性问题。

(3)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利益的非排他性,市场无法提供公共品,而需要由政府提供。政府可自行提供,也可对供应公共品的私人部门予以补贴。

(4)信息不对称。市场对信息的供应通常是不充分的,市场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量也往往不对等。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如低质量的产品充斥市场而高质量的产品退出市场。解决办法是,由政府提供带有公共品性质的信息,或是对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使天然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除了上述缺陷致使资源无法自动实现最优配置外,市场也无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对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产生影响的问题。

支持政府管制的理论主要是“社会利益论”和“社会选择论”。社会利益论认为,由于市场中存在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为了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就要求政府对经济个体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以纠正或消除市场缺陷,改善资源配置和公平收入分配。社会选择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缺陷,需要外部管制以保证资源有效配置、经济体系高效运行,各种利益主体是管制的需求者,而管制作为公共品只能由政府来供给。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保持独立性,其目标是增进社会一般福利。

“市场失灵”也是金融监管的直接原因。金融市场运行中的市场失灵具体表现为:

(1)金融体系中的外部负效应。金融领域的外部负效应问题尤为严重:首先,金融机构的债权人分布面很广,覆盖社会各阶层。一旦某家金融机构倒闭,受损失的不仅是其所有者,众多债权人也将蒙受损失,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社会民众;其次,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传染性。一家金融机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倒闭,可能会波及其他金融机构。因此,金融机构的外部负效应在一定条件下会自我放大,若发展到极端,就会导致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引致市场崩溃,造成宏观经济动荡。即使并未发生金融机构的系统性危机,作为支付中心的某家大银行倒闭,也可能会引起清算、支付体系运转不畅甚至于中断,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

(2)金融市场中的垄断。金融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倾向。例如,通过一家清算、支付机构处理所有的交易将极大提高交易效率;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越大,越有可能为客户提供全面、便捷、低成本的服务;随着银行持有的信贷组合的多样化,信用风险可以相应降低。然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的金融机构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也会设法将对手挤出市场,使金融业务趋于集中。金融业的垄断将导致资金价格上升、服务质量下降、客户受到不公平歧视性待遇。

(3)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金融交易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借贷市场上,资金供需双方拥有的信息量有着显著差异。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契约签订前的“逆向选择”可能导致借贷市场萎缩,金融契约签订后,“道德风险”问题又对信贷资金安全构成威胁。金融中介机构本身是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种机制,然而这种机制也存在着缺陷:金融机构并不能通过其对客户甄别体系和监督系统彻底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金融机构本身也存在着道德风险。由于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比一般企业高出很多,所有者所受损失与债权人的损失对比而言并不高,因而,所有者对金融机构经营者的行为有可能缺乏足够的约束,金融机构有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倾向。在股票、债券等公开市场上,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如内幕交易、操纵行情、违反公开信息义务、欺诈客户等,致使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全面地、及时地反映相关信息。

将政府管制的一般理论延伸到金融领域中,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基于公共利益,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对金融市场的局限进行矫正或弥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