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化与泰勒规则

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化与泰勒规则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这些变化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不断被削弱,使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严重限制,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靠性大大下降。许多学者的后期研究也证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作为中介目标利率的操作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方式和力度进行的,从而有效地将短期利率控制在2%左右的水平,这说明泰勒规则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拟合得还不错。

三、中介目标变量的变化与泰勒规则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受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影响较大,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大多选择了利率。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凯恩斯理论的危机,货币主义学派的兴起,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改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是因为当时占上风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是经济波动的根源,是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因此,只要中央银行控制住货币供应量,就能既控制住通货膨胀,又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又先后放弃了近20年来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做法,重新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这里强调指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重新作为西方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这一重大转折的原因在于现实环境的变化和理论的发展。

从现实环境的变化方面来讲:(1)大量创新金融工具均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它们的出现,一方面使得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定义和计量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使得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大大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变得难以琢磨。(2)金融自由化,企业融资渠道的日益增多,使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影响信贷规模,进而调节企业投资行为的政策企图难以凑效。(3)金融全球化浪潮导致大量资本在国际间不断流动,而资本在国际间的大量流动又使得一国货币供应量与该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变得越来越不明显等。以上这些变化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不断被削弱,使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严重限制,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靠性大大下降。

从理论发展的指导作用来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货币当局纷纷发现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弱化,倾向于采用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它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在一段时间内,有关的研究大量出现。但是贡献最大者应该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泰勒所提出的。泰勒规则(Taylor Rule)分析了通货膨胀、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间的量变关系,为说明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有效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泰勒通过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唯一能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是真实利率,而决定真实利率的则是预期通货膨胀率

泰勒规则是美国经济学家泰勒总结的一种货币政策规则,该规则的基本思想是,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工具利率只需要按照既定程序对“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做出反应即可。

泰勒规则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it=r*+πt+0.5xt+0.5(πt-πT)

式中:it表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

   πt表示前4个季度的平均通货膨胀率

   xt表示GDP实际增长率与实际GDP趋势增长率之间偏离的百分点数

(又称产出缺口)

πT为目标通货膨胀率(泰勒取为2%)

r*为均衡实际利率(泰勒也取为2%)

用一般系数表示的泰勒规则通常写成下列形式:

it=r*+πT+axxt+aπt-πT)

泰勒规则简洁表达式说明,当通货膨胀超过目标水平或者产出大于潜在水平时,实际利率将会上升到均衡水平以上。上式中的后两个因素,概括了货币政策的两个目标,即在促进经济实现最大化、可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这两个因素的权重反映了一种在通货膨胀与产出之间平衡的倾向。许多学者的后期研究也证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作为中介目标利率的操作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方式和力度进行的,从而有效地将短期利率控制在2%左右的水平,这说明泰勒规则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拟合得还不错。其他西方国家基于现实环境的改变和理论的支持,也先后改为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