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决定“中产”的基础

决定“中产”的基础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行可以出状元,行行也可以出“中产”,但行业差距的存在,注定了在有些行业容易成为“中产”,在有些行业则困难得多。位居后三位的则是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农林牧渔业。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有的行业整体薪酬水平较高,但高低差距不大,结果高收入群体反而不多,产生“中产”的机会反而不大;而有的行业虽然整体薪酬水平不高,但高低差距很大,结果高收入群体反而很多,产生“中产”的机会反而大些。

行行可以出状元,行行也可以出“中产”,但行业差距的存在,注定了在有些行业容易成为“中产”,在有些行业则困难得多。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而对于职场中人来说,不论男女,都不要入错行,因为行业选择直接决定薪酬水平。

现在的社会里,有的人吃香的喝辣的,居豪宅坐香车,潇洒自在过着“中产”生活;有的人却捉襟见肘,艰难度日……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很多,除了最为重要的个人自身素质外,还有一个我们无须忌讳的原因,那就是行业差别。

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方,行业差别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差别有大有小而已。以中国而论,在计划经济体制里,具有物质分配特权的行业就明显优越于其他行业,如当时的物质供销行业(像肉食站职工、粮站职工、供销社售货员等)就普遍吃香,连煤矿职工,也由于近“煤”职工先得“煤”而身价倍增。不过,总的来说,由于当时实行计划分配体制,行业间的差别不是很大。

改革开放后,随着企业自主化和市场化的程度提高,工资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工资标准在许多企业不复存在,按企业效益与个人业绩确定报酬成为普遍趋势。在此情况下,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别急剧扩大。

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调查结果显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行业就业者收入水平都有大的提高,但提高的程度不同,导致各行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如金融、保险、邮电等垄断性经营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突飞猛进,获取了高额利润,并把其中的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分配给职工;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微利经营的基础性行业的发展因为国家财政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受制约,如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发展缓慢;此外,如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等全面进入市场竞争的行业利润下降。1999年和1990年相比,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的收入增幅最高,达到385%和335%,商业餐饮和采掘业增幅最低,仅为94%和108%。其他各行业增幅在200%~300%之间。1990年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是制造业、农林牧渔和商业餐饮业;1999年变为房地产、金融保险、科研技术,而商业餐饮、社会服务和采掘业反而变成了收入最低的三个行业。

虽然调查统计资料很难准确反映出真实的差距,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大体的端倪。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计算表明,工资最高的行业与工资最低的行业相比,职业工资的比例1985年为1.81:1,1994年为2.38:1,1996年为2.18:1,1999年为2.55:1,2004年前三季度统计,行业间平均劳动报酬的差距达到4.25倍。

江苏省统计局的调查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结果。该省行业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在16大行业中,就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水电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和保险业。位居后三位的则是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其中,水电气生产和供应业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比农林牧渔业的就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报酬差距,2002年扩大到3.2倍,足足相差15024元。分细行业看,行业间的差距更大。就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最高的烟草加工业高达38208元,收入最低的行业仅6179元,前者是后者的6倍多,其绝对差距一年就有32029元之多。

虽然说我们工作不完全是为了薪水,但我们不能完全不考虑薪水。行行可以出状元,行行也可以出“中产”,但行业差距的存在,注定了在有些行业容易成为“中产”,在有些行业则困难得多。

那么,在目前的中国,哪些行业的收入高,发展前景好,成为“中产”的几率高呢?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但由于行业众多,收入结构又极其复杂,加上一些企业对员工收入保密,因此很难有一个精确的结论。对此,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统计资料和一些专业薪资调查机构的调查情况,进行大体的趋势性分析。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最权威的专业人才招聘网站之一,中华英才网自2000年3月开始,进行在线英才薪资调查。2005年2月,该网站发布了第10期薪资调查的报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下半年的行业薪资情况。

通讯·电信业的薪资水平依然高居各行业的榜首,年薪均值达到了54967元,高出第二位将近11%,绝对值与2004年上半年相比增长了12%。至此,电信行业在参加的9次排行中夺得八连冠,只在第二次报告中屈居第二。这一方面突出反映了近几年我国电信行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显示电信行业由于其独有的垄断地位,导致其薪酬收入稳居头把交椅。

第二位为石油·化工·原材料·矿产,年薪达到了49555元,较上期的42798元增长了近16%;金融业居第3位,年薪均值为47554元;计算机行业上升至第4位,年薪均值为46891元,增长了23%,说明计算机业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

前10位行业的年薪均值都在4万元以上,而位居最后5名的行业,如物业管理公共事业、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其年薪均值则都在3万元以下,高低之差极其明显。

人力资源机构智联招聘发布的《2004年各行业薪酬分析报告》,显示出了与中华英才网相似的结果。同2003年相比,电信业薪酬水平以平均月薪4663元仍位居榜首,广告、金融业则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2004年行业平均月薪分别是3355元和3674元,增幅分别为24%和20%,表现了其旺盛的活力。同时,电子商务人才的薪酬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电子商务行业已经从复苏、成熟到了丰收的季节。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还是人力资源机构的薪资调查,反映的都是行业平均薪值,而并没有体现其行业内部的差距。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有的行业整体薪酬水平较高,但高低差距不大,结果高收入群体反而不多,产生“中产”的机会反而不大;而有的行业虽然整体薪酬水平不高,但高低差距很大,结果高收入群体反而很多,产生“中产”的机会反而大些。比如汽车行业,由于有大量产业工人的存在,致使行业的整体薪酬水平并不高,但其处于高端的营销人员与研制人员却有着较高的收入,进入“中产”行列的人也很多。

另外,即使在相同的行业,但在不同的地域或者不同性质的企业,其薪酬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我们必须综合考虑的两个问题。

以地域而论,一般而言,行业的薪酬水平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小城市,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这显然是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上海经济自1992年以来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尤其是世博会的申办成功更是鼓舞士气。此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相继将自己的业务总部或研发中心迁往上海也加大了上海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因此,经济发展内外兼修的上海已经逐步成为继深圳之后的人才新磁场。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在英才城市指数排名里,上海的年薪均值便超过深圳而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根据中华英才网公布的第十期薪资数据,2004年下半年上海蝉联“英才薪资最高城市”桂冠,其年薪均值达到51307元。深圳排名第2位,平均年薪水平达到48524元。北京排名第3位,年薪平均值达到47632元。这与现实中这3个城市涌现出的“中产”最多是极其吻合的。

企业状况也是决定员工收入的前提条件。一个连年亏损甚至濒临倒闭的企业,你还想在那里获得高薪进入“中产”,这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企业由于其不同的所有制性质,薪酬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目前外企的收入最高,诞生的“中产”最多,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第10期英才薪资指数显示,外商独资、外企办事处的收入最高,薪资平均数达到53524元,不仅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比第二位的中外合营(合资、合作)企业要高16%以上。另外,北京30多家外企通用职位的最新薪酬的调查结果显示,一般职员的月薪在2500~6000元,主管、主任、督导的月薪为4000~10000元,经理的月薪为5500~15000元,总监的月薪为8000~25000元。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的热门行业的外资企业工作的人,是最容易成为“中产”一族的。现实也确实如此。现在已经开始享受“中产”生活的,大都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集中在热门行业,集中在外资企业。当然,这是总体而言,其他行业、其他地区、其他企业,同样诞生了许多“中产”,换句话,同样也有许多成为“中产”的机会,我们在这里只不过相比较而已。

不同的行业不仅有不同的薪金待遇,而且也有不同的发展前景。有的行业因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得到发展与壮大,有的行业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日趋萎缩甚至被彻底淘汰。因此,行业的薪金待遇与发展前景,是每一个职场中人必须重点关注的事情。许多人偏重于职业的选择,而忽视行业的挑选,其实这是非常不妥的。事实上,正确的行业选择是获得高薪、成为“中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比如说,同样是编辑职业,在报纸、刊物、电视、电台甚至网络的待遇大相径庭。即使同样做报纸编辑,不同的报社收入也会大不相同。这说明,虽然是做同样的事情,但由于行业不同,薪水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作为试图通过薪水而成为“中产”的人来说,不选择一个薪酬高、发展前景好的行业,显然是很困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