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产阶级中产阶层的概念》

《中产阶级中产阶层的概念》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8],是一个存在诸多争议的概念。对于什么是“中产阶级”,中国是否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等理论探讨或经验考察并不是本书的目的所在。他们的数据分析显示,目前中产阶级在全国占12.1%,在城市社会中占25.4%。与此同时,他们指出,这个所谓“中产阶级”,目前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的“阶级”。
中产阶级_家居营造:上海都市中产的自我表达实践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8],是一个存在诸多争议的概念。有学者指出,尽管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中国官方在正式的文本中尚未使用“中产阶级”(middle class)的概念,常见的替代是“中等收入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再或“中间阶层”(周晓虹,2005b)。而基于我国政治社会文化情境,学者们对“中产阶级”这一外来概念的探讨也是满怀期待或是倍有质疑。对于什么是“中产阶级”,中国是否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等理论探讨或经验考察并不是本书的目的所在。与从城市的阶层结构以及研究对象群体的经济收入、权力结构以及阶级意识等维度展开分析的取向不同,本书从文化建构和形塑的视角来探讨“中产生活方式”,并在这个讨论中借鉴已有社会学领域中对于我国中产阶级/阶层的考察。

在社会学研究中,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上,研究者往往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而有所不同。其中,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将职业作为最为重要的测量指标。李强(2005)将对应于英文middle class的翻译,如中产阶级、中间阶级、中等阶级、中间等级、中间阶层或社会中间层等看作是同等的术语,并认为,中产阶级的概念所强调的是与国际接轨的特点,而中间阶层这样的概念更适于国内的情况。他以职业分类作为参考的标准,将我国的中产阶层分为四个社会集团[9]。与此相似,李培林、张翼(2008)则以收入水平、职业类别和教育资本作为三个基本维度,对我国当前转型发展阶段(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6年3—5月进行的“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GSS2006〕的数据)的中产阶级规模以及中等收入者的规模进行了测算。他们的数据分析显示,目前中产阶级在全国占12.1%,在城市社会中占25.4%。与此同时,他们指出,这个所谓“中产阶级”,目前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的“阶级”。除了从具体的测量指标等入手对我国中产阶级/阶层展开分析以外,也有学者(周晓虹,2005a,2007)侧重从全球化视野下,来考察这一趋势对于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的形塑力量。

这些理论探讨和经验考察对于本书考察对象的选择具有启迪意义。第一,面对急剧变化的转型社会,要确认一个具有明确内涵、清晰外延并因此而为学界所公认的对“中产阶级”“中产阶层”的定义是不太可能的。第二,要列出一些经验的指标,并希望用之可以将个体清晰地划入或排除出“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之列,也会出现逻辑的误区。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学界对“中产阶级”缺乏一个公认的定义,因此任何看似权威的经验性指标都缺乏充分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的逻辑在于现实一般性的规律或趋向,而非解释每个个案,因此没有可以准确定位所有个人的经验性指标体系。但这不等于说,社会学界对中产阶级或阶层的研究、“中产”这个概念没有意义。因为,在社会实践当中,人们熟悉“中产”这个概念,共享一些定义它的大致的指标,更重要的是,人们运用这样的概念想象自我,在这想象中将自我与社会其他群体作比较,并将这“常人的社会学理论”诉诸实践,体现在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内容的选择当中。

因此,在本书中,我们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第一,关于“中产”的说法,是否成为政策、公共和通俗话语的构成部分,因此成为我们想象并建构社会现实的资源和工具(参考Swidler,1986)?第二,我们是否有经验的基础,以确认这些话语中关于“中产”的界定,以及它们在生活现实中的体现?第三,从已有的采取文化社会学取向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逻辑地获得哪些经验的预测或期待?比如,中产的人会想象着拥有自己可以“当家作主”的“家”;他们会追求殷实、舒适、私密、稳定等“家”所能带来的心理感受;而且他们知道,这些必须在消费(包括对住房、物质和文化商品、都市空间等各种形态商品的消费)的场域得到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