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官方和民间指标背离的原因和启示

官方和民间指标背离的原因和启示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种是指标趋势背离。这次背离引起了市场的普遍关注,两者对中国经济趋势的反映准确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2012年之前,季节调整的技术不同是导致两种PMI指标背离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的东部地区指标与财新PMI相关系数为0.36,高于中采PMI的0.31。

钱谱丰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以经济景气理论为依据,以采购经理调查为基础编制的指数体系,是重要的经济先行预测预警指标,被喻为观察经济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目前,我国主要发布两种PMI指标:一是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编制,并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制造业PMI”系列指数(以下简称“中采PMI”),即官方PMI;二是由国际金融信息公司Markit负责编制,由财新智库冠名的“财新中国制造业PMI”系列指数(2015年8月之前为汇丰中国PMI,以下简称“财新PMI”),可看作民间PMI。

近年来,中采PMI和财新PMI(包括2015年8月之前冠名的汇丰中国PMI)之间多次出现背离,引起市场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深入分析两种PMI指标背离现象,对于研判宏观经济走势、把握经济运行方向、更好实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两种PMI指标背离的表现

PMI是比较成熟的指标体系,无论是调查还是编制过程,都有通行的国际惯例。中采PMI和财新PMI在许多方面基本一致。包括:核心指标体系相同,均包括5个核心分项指标,即新订单指标,产出指标,就业指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标和原材料库存指标;核心指标的权重也相同,赋予上述5个分项指标的权重分别是0.3、0.25、0.2、0.15、0.1;都采用按比例抽样(PPS)的方法进行数据搜集。因此,中采PMI和财新PMI在总体趋势和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两者的相关系数非常高,基本在0.7以上,属于强相关。两者相互背离仅是少数情况。

从表现来说,PMI指标之间的背离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指标含义背离。当PMI大于50%的时候,表明制造业处于扩张阶段;当PMI小于50%的时候,表明制造业处于收缩阶段,50%被称为“荣枯线”。如果在某个月份,两种PMI指标一个大于50%,一个小于50%,处于“荣枯线”的两侧,就出现了指标含义的背离。第二种是指标趋势背离。即在某个月份,不同的PMI指标较上月出现了不同方向的变化。如果在某个月份,两种PMI指标一个较上月增加,一个较上月减少,就出现了指标趋势的背离。

图6 中采PMI和财新PMI走势(2010年1月—2015年11月)

从中采PMI和财新PMI在2010年1月到2015年11月之间的走势(图6),可以看出,在此期间,中采PMI和财新PMI共出现指标含义背离29次,指标趋势背离21次。其中,指标含义背离大体集中在2012—2013年,指标趋势背离则主要集中在2015年,具体如下:

第一次背离时段:2011年12月到2012年7月,表现为指标含义背离,持续8个月。当时由于欧债危机升级,外需受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采PMI和财新PMI都一度跌破50%荣枯线。随后,中采PMI反弹至50%以上,而财新PMI始终保持在50%以下。直到2012年8月,中采PMI回升至49.8%,两者之间的背离才消失。

第二次背离时段:2013年5月到2013年7月,表现为指标含义背离,持续时间较短,仅为3个月。这次背离主要表现为财新PMI迅速跌破50%荣枯线,中采PMI也有下跌趋势,但仍保持在50%荣枯线水平左右,因此并没有引起市场过多关注。

第三次背离时段:2014年1月到2014年5月,表现为指标含义背离,持续时间为5个月。这次背离主要表现为中采PMI在50%以上且基本保持平稳,而财新PMI则迅速跌破50%,然后快速反弹。

第四次背离时段:2015年1月到2015年11月,期间共出现7次指标趋势背离。财新PMI先是快速跌破50%,然后出现反弹,而中采PMI则保持缓慢下跌的趋势。这次背离引起了市场的普遍关注,两者对中国经济趋势的反映准确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其余年份发生趋势背离的情况是:2010年1次,2011年4次,2012年3次,2013年4次,2014年2次。

二、两种PMI指标背离的原因

中采PMI和财新PMI也存在一些重要的差异,包括企业样本类型、规模、分布、数量不同以及季节调整技术存在差异,这是导致两者出现背离的主要原因。

2012年之前,季节调整的技术不同是导致两种PMI指标背离的主要原因。2012年之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PMI数据未经过调整,因此中采PMI数据波动剧烈。2012年,国家统计局宣布历史数据已经足够支持进行季节调整,因此2012年之后中采PMI的数据要显著平稳(参见图7)。目前中采PMI和财新PMI的季节调整方法差异不大,2012年之后两种指标背离的主要原因已不再是季节调整因素。

图7 中采PMI在2012年前后的波动性差异

2012年之后,企业样本的差异是导致两种PMI指标背离的主要原因。由于样本企业的具体信息未公开发布,我们结合已有信息,并通过将中采PMI、财新PMI与其他指标对照的方式,推断两种PMI样本企业的差异。

第一,中采PMI的样本主要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其中大型企业占60%,中型企业占27%,小型企业仅占13%。大中型国有企业对经济冲击更有耐受力,更容易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就业和经营的稳定性更强。财新PMI的样本主要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对经济变化更敏感,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在经济下行过程中,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也会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当出现指标含义背离的情况时,中采PMI均高于50%,而财新PMI则低于50%。

第二,中采PMI的样本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更为平均,财新PMI的样本企业可能更集中于东部地区。全国范围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与中采PMI的相关系数为0.27,与财新PMI的相关系数仅为0.11。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的东部地区指标与财新PMI相关系数为0.36,高于中采PMI的0.31。由此推断,中采PMI兼顾了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财新PMI的样本可能更多来自东部地区。

第三,中采PMI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更为全面,尤其是重工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财新PMI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更集中于轻工业和服务业。通过计算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行业预期指数与中采PMI、财新PMI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与中采PMI相关系数最高的行业,大多是重化工业,而重化工业与财新PMI的相关系数很低,甚至是负的,因此财新PMI样本中的重化工企业可能比重较低,更集中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也表明出口外向型企业比重较高。

第四,样本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新PMI的波动性更大。通过衡量波动性大小的标准差指标看,在2011年之前中采PMI和财新PMI的波动性都较大。2011年之后两者的波动性都显著减小,反映出中国经济渐趋稳定。近年来中采PMI的波动性始终低于财新PMI,除了中采PMI样本企业中大型企业较多,承受经济冲击能力更强之外,中采PMI的样本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从数百家企业增至3000多家,而财新PMI的样本企业则始终保持在400家左右,这也是中采PMI更稳定,而财新PMI更易于波动的原因之一。

三、政策启示

中采PMI和财新PMI两个指数反映出不同样本企业的情况,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综合利用好两种PMI,可为形势判断和政策取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是中采PMI更加稳定,较适于衡量宏观经济的总体变化趋势。2005—2015年,从当季PMI均值与GDP同比增长率相关系数看,中采PMI为0.778,财新PMI为0.753;从PMI季度平均值同下个季度GDP同比增长率相关系数看,中采PMI为0.787,财新PMI为0.635;从当月指数同延后3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相关系数看,中采PMI为0.639,财新PMI为0.569。以上三个相关系数,中采PMI均略高于财新PMI。从这个角度看,中采PMI更符合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对整体经济的反映和预测更为准确。

二是财新PMI更加敏感,较适于及时反映经济的边际变化趋势。以2012—2013年间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为例。2011年底,欧债危机出现恶化局面,与出口部门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影响。2011年底到2012年年中,财新PMI更为敏锐地反映了经济下行压力。财新PMI从2011年11月开始低于50%,之后连续12个月在荣枯线之下,而中采PMI只有在个别月份低于50%,2012年4月更是高达53.3%。同一时期,2012年2—4月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为负,2012年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也由正转负,体现出一定的通缩压力。因此,中采PMI没有及时反映出当时的经济颓势。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果断出手,出台了一系列适度的刺激政策,成功地实现了托底,经济出现反弹。从对经济反弹的反映来看,财新PMI过于敏感,从实施经济刺激政策前的47.6%(2012年8月数据)反弹到52.3%(2013年1月数据),落差为4.7%,而中采PMI则只是从刺激前的49.2%(2012年8月数据)回复到刺激后的50.9%峰值(2013年3月数据),落差为1.7%。可以说,财新PMI更加及时敏锐地反映了经济的边际变化趋势,对于东部地区和出口型企业形势变化的预警作用更好。

三是综合利用两种PMI,可更好把握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及时作出政策反应。具体而言,如果中采PMI和财新PMI都稳定在50%以上,且没有出现下行拐点,则不需要出台刺激政策;如果财新PMI和中采PMI均下跌至50%以下,且未出现上行拐点,说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应果断采取刺激政策,避免出现硬着陆。如果财新PMI下跌超过中采PMI,或已反映出中小企业遇到更多的压力,有必要保持警惕,可以实施定向调控,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如果财新PMI的上升超过中采PMI,可能说明经济已经完成筑底,准备企稳回升,可以抓住经济下行压力缓和的时机,推进结构性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总的来说,两种PMI从先行指标的角度对形势判断和政策取向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