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76年3月,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 772个工时。斯密奠定了分工的研究范式,杨小凯感叹“至今还没有证据表明,在他那个时代之后取得过任何实质性的进步”。

附件2-1: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1776年3月,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斯密说: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么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20枚,当然是绝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铁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两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18种操作。有些工厂,这18种操作,分由18个专门工人担任。固然,有时一人也兼任两三门。我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10个工人,因此在这一个工厂中,有几个工人担任两三种操作。像这样一个小工厂的工人,虽很穷困,他们的必要机械设备,虽很简陋,但他们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针12磅。从每磅中成针有4 000枚计,这10个工人每日就可成针4.8万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 800枚。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20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带来的效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分工是如何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的呢?亚当·斯密总结说,“有了分工,同数量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他把分工看作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他甚至认为,没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帮助和合作,一个文明国家里的微不足道的人,即便按照(这是我们很错误地想象的)他一般适应的舒服简单的方式也不能够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给的。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 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劳动分工理论对于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斯密的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

斯密有句名言:“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斯密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利己主义,所以,每个人的利己主义又必然被其他人的利己主义所限制,这就迫使每个人必须顾及他人的正当利益,由此而产生了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立脚点的。这就是所谓“经济人”观点,后来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管理的理论基础。“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便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产生的。

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就是交换必然受市场范围限制。斯密认为,“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反之,当市场比较大,分工就多,生产力就高。分工与市场关系还受其他一些技术因素比如运输交换成本或者今天制度经济学所谓的交易成本等的影响,比如因为水运成本小于陆运,水运开拓了比陆运所开拓的大得多的市场,一般沿海和沿河地区就更为发达,分工也都是从沿海和沿河地区开始,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何在18世纪海洋文明大幅度甩开大陆文明,走向现代化

一切经济思想都基于现实之上,分工带来的工业变革给予了亚当·斯密以机会将经济学自成一体。分工思想本质是一种管理,企业因分工而产生,交易组织结构已由看不见的手的结合让各种组织得到发展。而分工对于后代的影响也相当之大,比如分工引发的组织管理以及国家间分工引起的国际贸易理论今天都举足轻重,决定经济的走向。斯密奠定了分工的研究范式,杨小凯感叹“至今还没有证据表明,(斯密的分工理论)在他那个时代之后取得过任何实质性的进步”。最后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话作为结尾:“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想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徐立青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8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7页。

(4)方士华:《国际贸易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2007年数据根据WTO官方网站数据计算而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