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_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国际经济学二、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亚当·斯密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自由贸易学说。因此,斯密反对国家干预,主张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扩大对外贸易。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夕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学家,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创始人。他在1776年发表的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国际贸易成因的绝对利益学说。

1.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一国的财富表现为金银货币,金银货币的积聚就是国家财富的增加,增加财富的办法就是进行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为了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国家就必须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他们认为一国的贸易所得就是另一国的贸易所失,因此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重商主义之后,英、法及西欧各国的经济思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像威廉·配第(Willian Patty,1623—1687)、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Quesnay)等著名的经济学家。但只是到了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古典政治经济学才第一次成为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也只是在亚当·斯密这里,国际贸易的理论才得到系统的阐述。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自由贸易学说。他指出,金银并非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国真实的社会财富是它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它是由一国的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以劳动分工为前提的。通过国家干预人为地保持贸易顺差本身也是徒劳无益的。因此,斯密反对国家干预,主张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扩大对外贸易。

绝对利益(Absolute advantage)理论指出当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低,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因此,斯密认为两国产生国际贸易的基础和方向是:只要两国分别存在绝对优势的产品,就存在国际贸易,一国将生产和出口具有绝对利益的产品,进口绝对不利的产品。

2.绝对利益学说的数学表述(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投入,产出一定)分工前:(产出一定)

假定有两个国家:A和B;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每生产1单位X产品只需投入1单位劳动,但在Y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每生产1单位Y产品需要投入2单位劳动;B国则相反,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每生产1单位的Y产品,只需耗费1单位的劳动,但是,在X产品的生产上却处于绝对劣势,每生产1单位的X产品,要耗费2单位的劳动。

这里所说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不仅是同本国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相比,而且也是同外国的同一种产品的生产相比;此外,它们都是从劳动生产率这个角度来衡量的。

如果没有发生国际分工,A、B两国各自生产自己所需的产品,那么,为获得1单位的X产品和1单位的Y产品,它们各自需要投入3单位的劳动。但是,假如他们实行国际分工,各自选择自己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部分地出口这些产品以满足对方的需求,那么,整个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img4

●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比如说,两个国家总共只需要2单位的X产品和2单位的Y产品,通过国际分工进行生产,那么,两国总共仅仅需要4单位的劳动,而不是实施国际分工之前的6单位劳动。也就是说,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绝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减少劳动的投入,两国总共可节约2单位的劳动。

●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两国将自己全部劳动投入生产,那么,A国能够生产3单位的X产品,B国能够生产3单位的Y产品;与国际分工之前相比,使用同样多的劳动,两国总共多生产了1单位的X产品和1单位的Y产品。

在需求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较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同样多的产出;在需求增加的条件下,同样多的投入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由此可见,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无论是节约投入还是增加产出,都能促进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

3.绝对利益学说的图形表述

上述的贸易利益可以通过图形直观表示出来。

img5

图2—1 绝对利益的图形说明

由于1单位X产品和1单位Y产品的劳动耗费是相同的,因而,在世界市场上,1单位的X产品交换1单位的Y产品属于等价交换,或者说,1单位的X产品只能交换1单位的Y产品。上图中的斜线Tw就表现了这一交换比率。

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两国均能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

在没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条件下,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是消费可能性曲线。经过专业化分工后,A国只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X产品,并按世界价格线Tw同B国交换Y产品;同样,B国只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Y产品,并按照世界价格线Tw同A国交换X产品。由于存在贸易,两国消费者的消费者可能性曲线为Tw,显然,两国通过分工交换均受益,世界福利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其实,我们可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就能够清除地表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以及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假定A国放弃X产品的生产而只生产Y产品,也就是将所有的劳动都投入Y产品的生产,即便这样,其Y产品的产量也不如参与国际分工条件下进口的Y产品多;同样,假定B国放弃Y产品的生产而只是生产X产品,其X产品的产量也不如参与国际分工后所进口的X产品的数量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国都将其劳动配置在劳动生产率绝对高的产品生产上,劳动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产品成本相应大为降低。

图形的绘制应注意:①由于1X交换1Y,故与价格线相对应的两直角边相等。②此图可任意绘制,但应保证进、出口边相等(即一国的进口量等于另一国的出口量),且出口量小于生产。③分工与贸易的利益反映在出口后还有剩余,同时进口量大于原有生产。

4.对绝对利益学说的评价

亚当·斯密首次肯定了国际贸易对参与双方在经济上都是有利的,从而为开展国际贸易扫除了认识上的一大障碍,这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有重要意义。同时绝对成本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和利益所在,正确地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从而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这一理论只说明了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获得的利益,而不能解释许多没有什么优势的落后国家仍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普遍现象,因而无法用来说明国际贸易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斯密虽然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仍无法说明两种产品进行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